menu
加入书架

许小朴:诗情画意寄乡愁

作者: 一丁 点击:3033 发表:2021-12-12 08:41:16 闪星:2

摘要:作为襄汾成长起来的画家,许小朴热爱这片土地,不仅因为它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更有让他魂牵梦绕的一丝乡愁。许小朴的花鸟画,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读者会很自然地品尝到画里画外的个中滋味。国画大师李苦禅说过,创作出精品只是需要勤奋就行了,而若想创作出神品,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灵感与灵性。许小朴将此视为自己追求艺术的最高目标,他不满足于仅仅出产精品,相信有此动力,他的未来艺术之路定会有新的更高突破。

  在今年金秋十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公布了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陶寺遗址入选。一个县一下有两处遗址被列入“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襄汾县再次以它独特的文化优势走入世人眼帘。而同时吸引世人目光的是画家许小朴,他就是襄汾人,他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作为襄汾成长起来的画家,许小朴热爱这片土地,不仅因为它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更有让他魂牵梦绕的一丝乡愁。许小朴的花鸟画,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读者会很自然地品尝到画里画外的个中滋味。  

  观许小朴的画作,令人想起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只不过,余光中表达的是诗意中的乡愁,而许小朴流露的则是画意中的乡愁,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集中表达了由故乡情升华到民族情,特别是许小朴的“故里物语”系列画作,更是他诸多画作中体现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他的国画作品严谨深刻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书画作品多次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及省美协主办的各类画展。

    今天的许小朴是首都师范大学张立辰花鸟画工作室画家、山西省中国画学会临汾分会副会长、临汾市美协副主席、尧都区美协副主席。他师承著名花鸟画家张立辰先生、吉瑞森教授,曾得到霍春阳、甘长霖、王培东等著名画家的指教,基本功扎实,并刻意求新,工笔、写意皆精,作品被多家报纸、杂志、画集发表或被广泛收藏。他创作的《硕果》《春华秋实图》等多幅作品先后入选山西省首届写竹展览、山西省第二届花鸟画展览、山西省中国画邀请展、第二届中国葡萄节全国书画大展银奖、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展、二十一世纪全国书画篆刻家艺术大展、盛世国风全国书画艺术展、迎奥运“竹叶青杯”全国书画大赛等。部分作品还曾荣获中国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百佳奖、泰山颂当代国画名家邀请展创作奖等。其精品画作《醉赏浓秋》被中国美协中心收藏。这只是许小朴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他真正追求的是形神兼备,恰如中国画取神、取象征的特点,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所在,而在许小朴看来,画家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比生活中的物象更美、更典型、更概括、更集中的艺术形象,才能将对生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至高境界,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力,使画中的造型真正转化为艺术形象。只有恰到好处的造型和笔情墨趣完美结合,才能做到以形写神,画作也真正成为了艺术品。

  近年来,许小朴在潜心钻研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勇于开拓,作品气韵生动,清新自然,富于哲理,给人启示,在各类展示中获奖数十次。2009年8月,“花开鸟鸣”——许小朴花鸟画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观者如潮;2016年5月,“鸟语花香醉丁陶”许小朴花鸟画展,同样也引起不同凡响,其花鸟画引发书画市场的强烈关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花开鸟鸣——许小朴花鸟画集》《许小朴花鸟画新作》《许小朴花鸟画小品》,对此,许小朴并未放松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更加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给自己增添新动力。一丝淡淡的乡愁,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许小朴,把家乡的火热生活浓缩成笔下的优秀作品,展示出另一种视角的山乡巨变,从而引发观者的故乡情、爱国情,这也是他的画作能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力量所在。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说过,创作出精品只是需要勤奋就行了,而若想创作出神品,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灵感与灵性。许小朴将此视为自己追求艺术的最高目标,他不满足于仅仅出产精品,相信有此动力,他的未来艺术之路定会有新的更高突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文以生动的文字记述了画家许小朴诗情画意中的乡愁,并对许小朴画家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切中肯綮的高度评价。文章中结尾处引用了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话“创作出精品只是需要勤奋就行了,而若想创作出神品,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灵感与灵性”,使文章的内容得以升华。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但如果能把画家许小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的过程,选取感人的人物细节、故事和奋斗历程写进去,似乎更好一些。推荐阅读。编辑:江华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