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探寻关中大儒刘古愚在礼泉的踪迹

作者: 笨马九方皋 点击:5489 发表:2021-12-09 09:35:40 闪星:2

摘要: 陕西名胜《咸阳·礼泉县·烟霞洞》简介:在礼泉县烟霞乡九嵕山下,泔惠渠之北。烟霞洞,因洞口晨昏有雾如烟,故名。泉水盈洞口,南流落地,有利民生。清德宗载湉光绪时,咸阳名儒举人刘古愚曾卜居此洞,辟洞为宅,设坛讲学,广收四方志士,三原于右任、榆林张秀鸾诸名流,皆为刘古愚先生之高足弟子。

      2021年11月27日上午8:00,《探寻历史踪迹 传承优秀文化》 小组3人,由律师梁宏选驾车,向礼泉行县出发。听说礼泉东庄水库蓄水成功,烟霞洞的泉水比以前大了,我们主要想去看看,同时探寻关中大儒刘古愚在礼泉的踪迹。

     《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中介绍“烟霞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 世传郑子真隐此。”

      陕西名胜《咸阳·礼泉县·烟霞洞》简介:在礼泉县烟霞乡九嵕山下,泔惠渠之北。烟霞洞,因洞口晨昏有雾如烟,故名。泉水盈洞口,南流落地,有利民生。清德宗载湉光绪时,咸阳名儒举人刘古愚曾卜居此洞,辟洞为宅,设坛讲学,广收四方志士,三原于右任、榆林张秀鸾诸名流,皆为刘古愚先生之高足弟子。

       到达礼泉县城后,先到名吃“老王家水盆羊肉”,每人吃了一大碗后,感觉确实名不虚传。诚信赢天下 ,公道得人心。经商的人恪守“价格无二,童叟无欺”,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所以食者爆满。又参观了《礼泉湖》,然后向东北的朝大青山(埋葬着唐王李世民,又称昭陵山)脚下的山底村驶去。

       春天杏花节时,昭陵御杏千年果,万亩奇花显满园。艳态娇姿陶醉日,竞相绽放美春天。人们被如霞似雪的杏花包围着,万亩杏园如美画,好奇斗艳竞相陶。不和百树争妖媚,丽色白洁最富娆。霞脸粉香容自醉,花红沁鲜待春潮。细观蕊蕾柔情展,气质姣颜素雅高。在这杏花盛开的地方,我们赏花、留影。把春天、幸福、吉祥、快乐都一起带回家。

001.jpg

       沿着公路一直走到山底村的最北边,看见公路西边有一所荒废的学校,门前只有一副对联:上联“千载昭陵重建大唐繁华”,下联“百年草堂再谱教育新章”。横批没有了,紧锁的大门上的“校园出租”,让人心头难受。

      无奈我们只有向东走,进入最北边的村子街道,前行不到400多米,村东头的山谷边,可以望见山谷底有一条像蛇身似的白色溪水向南流去,在两边的枯草和没有树叶的树木相伴下,显得格外醒目。村民告诉我们,向北沿着环山小道走,就可以到达烟霞洞。

       我们下车后,步行进入小道,发现路宽最多有1.6米,靠山的一边有一个水槽,水槽的边上种植的竹子生长旺盛,但是没有水。我们深深吸了口空气,感受到空气非的清新,漫步在活氧多的山地中,感觉仿佛进入仙境。山谷旁的树杈上有许多的喜鹊也来为我们唱歌。迎面有人开着农用小四轮,摩托车,自行车,都带着装满水的容器与我们相向而行。

       走了大约1800步,突然发现一个妇女在盛满水的水槽旁洗衣服,原来水在这里被堵住了,在前边大约1.5米处从路下有一个大的水管将水放入沟底。继续前行250步左右,看见一条瀑布从一个水泥坝上流下,尽管只有3米多高,但气势壮观。这是修建的的小水库,两边的竹子是绿色的,还有几棵树木,叶子还是绿色的。走到水库的尽头,高出水面大约40公分高的一个坝有五个出水口,洁净的水连续不断地流进水库。坝的后面又有一个小的蓄水池,里面长满了颜色变黄的芦苇。

        我们发现,有一股泉水从左边的一块石壁上倾注流下,石壁中间有一方奇石,上边写有红色的三个大字“烟霞洞”。我们走到右边的石壁下,看见了被铁栅栏封住的泉口,向上冒着气泡,说明有泉水涌出。沿着小路走上石壁,看见前边大约30米的地方有一眼机井,一条新材料制作的白色管子通向山上,这应该是唐昭陵墓园建造的,为整个墓园供水,有一部分水流向烟霞泉的左边石壁上,形成一个新景观。据了解,泉水和机井的水出自石灰岩地层,属重碳酸镁、钠、钙型水,符合矿泉水质标准。礼泉东庄水库蓄水后,这里的泉水冒出的水量增大。

002.jpg

    在泉眼上方约10米处,有一座天然石洞,洞口能容多人同时进入,里面比较宽敞,洞内有维修的痕迹,也有人住的痕迹。站在烟霞洞前,我的思路想到了关中大儒刘古愚。刘光蕡(1843-1903),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戊戌维新时期,他的许多学生如胡均、崔志远、李岳瑞等直接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在北方实际上起着维新运动旗手的作用。于右任论及戊戌变法有“南康(有为)北刘(光蕡)”之说。

      据相关文件介绍,清光绪十三年(1887),刘古愚先生从泾干书院调味经书院任主讲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戊戌变法失败,刘古愚先生受到牵连,被视为陕西“康梁新党”首要人物,县衙决定逮捕他,在陕甘总督陶模等人的庇护下,才免遭劫难。次年十二月初离开陕甘味经书院回天阁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受门生邢瑞生(廷荚)、王绍亭等邀请,携夫人王氏,儿子瑞吾、瑞駜,女儿席珍,移居烟霞草堂(复邠学舍)。

       刘古愚到达这里后,先居住烟霞洞。为了建学堂,按照当时的水平,要先建在两三里的地方挖一座窑洞,人住进后要解决吃水问题,首要的是将烟霞泉的水引到学堂,这就形成了泉水涌出岩石间,南流灌田数十亩,由石崖分一支山间小道流至学堂前。一方面供给生活用水,多余的可以灌溉学校的农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学使沈淇泉具折保荐清廷,得旨由国子监学正衔晋升五品衔,特致书沈表谢。诏开经济特科,学政赵惟熙荐先生应征,先生笑曰:“吾将于后生辈屡进屡退耶”,复书谢之。次年,草堂学生五十余人,门人来自五湖四海,有本省三原于伯循(右任)、富平景志伊(莘农)、蒲城寇遐(圣孚)、户县张本善(性初),榆林张炽章(季鸾)、张崇基(阜生);外省有桂阳陈夑兄弟。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先生应甘肃总督菘蕃书聘,被甘肃大学堂正式聘为总教习。安置草堂诸事,撰《复邠学舍始末记》,离开烟霞草堂。侵晓上车起行,诸生攀辕长揖送别。

003.jpg

       我们深深向关中大儒居住过的烟霞洞鞠躬三次,以表达对陕西、甘肃的教育先驱的尊敬。关学后镇戊戌间,光蕡维新变法牵。康性积极活动组,北刘弟子勇当先。千名精俊心灵巧,义建学堂教育前。造就人才国最爱,生平事迹世流传。

     我们沿着小路下山,回到公路旁时,看见有一个工人模样正在锁古愚学校的大门,我们赶上前去,说明情况后,他打开大门让我们进去,里面杂草有一米多高,空间堆满了一些器具。正西方向有六个大字“烟霞古愚中学”依然清晰。三排平房破旧不堪,北边的窑洞已经不见了,听说已经塌了,所以拆除了。北边的院子成为陕西咸阳公路总局的苗圃基地。南边院子的学校已经没有人上学了,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外边打工,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城里的学校读书。望着学校的现状,我无语了。

      作为爱国教育家,刘古愚先生的教育救国理想虽未实现,但是他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他的主要弟子有:于右任、茹欲立、李子逸、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杨松轩、张季鸾、杨西堂、朱佛光、范紫东等人,在民国时期的陕西以至西北政治军事和文化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刘古愚为咸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关中儒学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关学后镇”。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赫,近代陕西、甘肃等地的新教育都是由刘古愚而始。著名教育家、学者吴宓这样评价刘古愚:“咸阳刘古愚老夫子,为关中近世大儒,近数十年中,吾陕知名人士,无不出其门下。”

004.jpg

     游烟霞学堂有感(新韵)

自筹资款开学校,

先进思维理念强。

免费扶持贫困子,

门生天下美名揚。

烟霞书院人才聚,

世外桃源助力忙。   

关中儒家齐敬重,

天然教育找何方。

    注:《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唐·韩愈 《驽骥赠欧阳詹》诗:“飢食 玉山 禾,渴饮醴泉流。” 我们从有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北周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叫宁夷县,因为这个地方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来,“其味如醴”,所以当时的周武帝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行官,叫做醴泉宫。到了公元598年,也就是隋开皇十八年的时候,从《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记载,认为“地出醴泉”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将宁夷县改成了醴泉县。醴泉县这个地名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了1366年。在1964年9月9日,为了避免偏僻字“醴”(当时很多人误读“体”), 国务院决定把“醴泉县”改为“礼泉县”。

      感谢原渭城区文管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文博研究员张德臣,让我看了他写的烟霞草堂的文章。感谢咸阳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英民在得知我们去了烟霞洞后,立即将《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民国.重修咸阳县志》人物志“名儒”章中第258至259页的内容,送我学习。感谢专门研究刘古愚的刘平望,得知后,送他研究的内容供我参考。感谢礼泉的壮美昭陵平台主编赵晓萍,让我参考了她的烟霞洞游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一次礼泉探寻,找到烟霞洞,引出一段历史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刘古愚,却是一位伟大历史人物。于右任论及戊戌变法时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说。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刘古愚被多人保护,并受门生邀请到紫霞学堂做先生,开始就住在紫霞洞。这就有了刘古愚、紫霞洞与紫霞学堂等系列故事。在这里,刘先生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如于右任、张季鸾等。读者,可以耐心阅读,了解那段历史,品味刘古愚的故事。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