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闲无堂 太平川·七人八大背·道光庙

作者: 萧索 点击:2744 发表:2021-11-27 05:56:29 闪星:2

一,太平川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天灾人祸一齐向我们伟大祖国袭来,神州大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个信誓旦旦的老大哥还乘我们国家之危翻脸逼债。但,中华民族向来没有被困难压倒过,党中央决定紧缩国家建设规模,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勤俭节约,决心渡过难关。为此,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到具体行动是压缩城市人口,停建合并一些企业工厂。我所在的工厂属于新建,自然归合并之列。按当时中央和省、市委精神,凡是在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工人、干部一律下放,市里为每个离开城市的人统一制作写有“为钢而来,为粮而去”八个字的大镜框,感谢几年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我正是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已是在编的干部,厂里几番努力想留下,也未成功。但是上哪去?市里却尊重我的意见。那时,我突然得到一个消息:黑龙江省牡丹江行署经国务院批准要在延寿县建一个大型的国营牧场,给我消息的大表哥作为乡镇领导被抽调到牧场做中层干部,我向市委下放领导小组提出去黑龙江,得到了他们的同意,于是我带着下放证明来到了延寿县新建的国营太平川畜牧场,开始了我长达20年的垦荒生活。

那么,延寿太平川在哪里?这里是北大荒吗?

北方大地是中华沃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广阔的山水间繁衍生息,历史典库有延续春秋的记载。延寿,自在其中。查看《清史》:公元1644年,清顺治皇帝入关,定都北京,从此清政府格外器重北方这个大清的“肇兴之地”,并下令从鸭绿江边安东(今丹东)向北经过千金寨(今抚顺),赫图阿拉,(今新宾县)铁岭等修一道边墙,——即早年间人们传说的“边里边外”,边外就是东荒片!就是清王朝发祥之处:关内人不得入内,就成了关内人心目中神秘的北大荒!

延寿1902年设县治,延寿太平川当然是北大荒了。

他的具体位置在延寿北部大山之中,出了茫茫大山向东是宾州,现在叫宾县。在这个群山之中居然有一条长四十多里的大川,两岸山川相连,沟壑纵横,山上森林茂密,川中草原广阔,每个山谷几乎都有罅隙之流流入川中的一条大河,我们去时叫她太平川河,其实地图上有名字叫大凌河,流入蚂蜒河。

国家选在这里建大型的牧场,可见对大山里的地理环境,水文历史,地形地貌等资料早就掌握,甚至是了如指掌的。

但是,包括我在内的来到这里的垦荒者却知之甚少。

建场前,技术踏查和首批入山人员情况,我在《场史》上才知道一点点:

——太平川当时根本不通车的,汽车只好停在山外的村子里。因为要走十几里山路,十几个人除了防野兽的枪支外,年轻人抬着两个简易帐篷,其余就是刀、锯、斧头及一些劳动工具和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一部军用的电台。这些人当中书记是个专业军人,场长是个专业大学生,再就是几个分配来的建场干部了。

大约走了两个小时,过了一座大山 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宽阔的大草原,那草随风飘荡像似黄色的麦浪。场长说:看,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牧场!他拿出罗盘,说:一直向前,就快到我们种畜场场部了。而书记则是四下观察,也说了一句:这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草比人高,根本没有路,几把镰刀派上用场,砍出一条人行的路,终于在快到中午,眼前出现一个平滩,场长说:到了,就是这里。

我们放下手的东西,拿起各式工具大家动手,一会功夫开出了一个几十平米的场地,随即架起了帐篷,我们有了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了。——

这是《场史》里的一段话。

我到太平川是在这些首批拓荒者的一年以后。建场的人们陆续报到,做的仍是牧场场建前期工作:拓荒建房、迎接牧场设备、或等待外贸进口优良种畜。

那时建房子看来很简单,全是就地取材:土木结构,荒草苫棚,墙是用草和泥拧的“拉合辫”,里外大泥一抹即可。床也是木草当铺!不过,大家给我们建的几栋房子起个名字很漂亮:大宿舍!

我报到时的时候已是冬天,成了这些垦荒者当中的一员,很高兴。

牧场职工按照国家规定,雪天不出工,还有伙食补贴,这时不管是书记场长其他干部都和工人们坐在大宿舍里喝酒、聊天、侃大山,那场面真的说是其乐融融。吃的喝的除了酒要花钱,其余的随手即来:就说鱼吧,找个土篮,到小河沟一截,就是满满一篮;沙枪打开扳机到野外大吼一声,野鸡飞起,枪响之后或许一枪打两只!兔子、狍子也不在话下,不用抢,铁丝套,很容易得手;只是野猪,黑熊要有经验的猎手上山了。

侃大山的话题五花八门,书记厂长干部们也和农工一样,荤素一起来,不过过于荒诞,男女偷情忒露骨时领导不参言,也跟着敞怀大笑。这时候我倒感到新鲜有趣,赫然自己很绅士,不屑参加。但我记住了离开本溪时几位文艺界老师告诫:深入生活多听多记,我就拿个本子把他的谈话,或当时的神情记录下来。

冬天取暖,是在“大宿舍”地中间搭个大火墙,烧柴是山上的自然死的站干木,点着之后,墙体滚烫,满屋如春。记得冬天,我们雇了个老头,是这个大山里的老户——我才知道这深山之中居然还有屯落。然而这个山里人家竟然更有故事,我在以后的文章里还会写到。

我们雇的这个老头姓孙,后来有人告诉我,老头有个响当当的绰号:孙八爷!据说,早年是给胡子队伍报信的——(胡子黑话:插签的),经过一段时间了解我惊奇的发现他简直是太平川的的活历史,也是我在大山里见到的值得尊敬的老师,他的故事我在网上发过一些,后边我还会说到。

我这里记录几个雪天闲聊,你就会觉得特有垦荒人的味道。

一,下雪了,大宿舍里照样是吆五喝六,猜拳行令,不过没见书记场长,大家还有点不尽兴,也就在这时我们听到孙八爷的笑声:书记场长来了!

书记场长进来,手里拎个布袋子,大家给两位领导让出个位置,有的端酒,有的找筷子碗,书记把布袋子倒过来,一堆花生葵花籽倒在大铺上,场长说:今天怎没人扯大拦了(东北话:漫无边际的闲唠)。有人嚷道:等领导开拳(也是东北俚语:喝酒第一个划拳的人。)

书记说:好,今天咱不扯大拦,说说你所知道的太平川!一个外地分配来的畜牧技术员,喝了口酒:似乎是唱着说:大山森林,无尽草原,朔风怒吼,不见蓝天,只见兔子,没有女人……

又一个人:停停停,太悲观,这里将来是国营牧场……

场长说:目标集中点,不说将来,不说过去,说现在,比如,谁知道太平川的名字怎来的?

一下把大家问住了,端酒碗的,磕瓜子的,吃花生的,你看我,我瞅你,没人递上“报单”(东北俚语:说不出结果),这时候孙八爷进来,他把大烟袋从嘴边拿开:太平川话来话长了,这个名字有200多年了……

那个畜牧技术员把几粒花生米一下塞到孙八爷嘴里:老爷子,这荒草没人的大山里谁起的名字,叫太平川那?

孙八爷吐出花生米,拿大烟袋去打那个技术员:你小子不知道我没牙了——我爷爷的爷爷时候,这里是胡子的天下,那时蚂蜒河两岸和这大山里就有人采人参、种地了。山外宾州有朝廷命官奉令要去蚂蜒河查地,走到这大山里天黑了,住在山上的大车店里……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又有人喊停了:老爷子,这荒山野岭还有大车店?

孙八爷:不信?等雪化了,我领你去看大车店的房框子。

场长说:有趣,继续讲。

孙八爷:你不信,场长信。那个州官住下了,店主说这山里有胡子,州官心理发慌,夜里真的来了胡子,在店里吃喝,官员听见说话,听不清说啥,第二天店主告诉州官:胡子说:希望你做个清官。这个州官走出大川平安无事,于是他一高兴给这个大川起名就叫太平川了

从孙八爷那里,我知道这个大山里有两个村落,山上有大车店,还有宾州州官留下的太平川的名字——我都记在本子上。

后来我都一一查到了依据。

这老爷子没撒谎。

我这段现场描述有趣吧?在看下一段:

二,是个西风冷雨的深秋,建场工程队阴雨休息,后勤人员利用简单的方法开出的土地种的玉米、蔬菜,快熟了。遇到雨天,大宿舍又是热闹非凡,那天书记场长也来兴趣,让大家说说太平川的山里山外、天上地下、森林草原、山川河流,都有些什么,结果大家说山上有树,树上有果蘑菇猴头;结果又遭到驳斥,就说树上吧,有山里红、山梨、山杏、山葡萄、圆枣子……林里獐、狍、猪、鹿,獾、貉、熊、兔、狼、狐、獭,地鼠、黄鼠狼,还不算地上的野鸡!……太多了;场长问:还有啥?大家又想:河里的鱼,蟹;地下的药材……忽然有个乡镇来的老王,他是个炮手(猎人),自愿来场秋天看地,竟然站起来:厂长书记,有一样极为重要的没说出来——大伙又喊起来:不是打狍子吧?你说呀!老王来了精神:听好了,我说的是——人参!

大家鼓起掌来:对呀,棒槌!

厂长书记也鼓掌:你就给大家讲讲人参吧。

老王来了精神头:听我爷爷说,有一年秋天下霜了,我们屯来了个收山货的“老客”(东北俚语:商人),屯里人问 收什么山货啊?他说:榛子蘑菇猴头,兽皮草药……还有人参。这个老客拿出一株人参全颗:有花有叶有参,大家争着看,这时过来一个给地主家放马的小青年看了看:就这个呀,这山里有的是,老鼻子了!大家一阵嘲笑,老客也半信半疑。小伙子拿起背筐拎把搞头:你们等着。一袋烟功夫小伙回来了。背筐倒在地上,那个老客几乎跪在地上把拉着地上缺胳膊掉腿的人参:我的祖宗啊,这都是人参那!大家一阵惊诧,七嘴八舌的问:你说的这是哪的事?老王说:那得事,就这里的事,我就是山外的王炮,太平川我冬天常来!

大家看看书记场长:这里真是宝地呀,有这么多人参!这时孙八爷叼着大烟袋进来:这算多吗?你们听说过“七人八大背”吗?

七人八大背!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七人八大背?孙八爷大烟袋,又从嘴里拿开:就这个太平川四家子南山,早年间有七个人发现一片人参,足足用麻袋背了八趟!

我更惊讶,一片人参居然七人背了八趟!

孙八爷看大家不信,仍说:你们不信,我告诉你,这八个人卖了人参,回来在山上修座庙——道光庙。

大家七嘴八舌:道光庙,那就是道光年间的事了。八爷又把大烟袋叼在嘴上:那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是前清年间的事。

书记场长和牧场农工打成一片,同吃同住,我后来忽然明白,好像是领导有意而为之:荒山大川,看似没有人烟,实则有让人难忘的历史。雨雪天里,大家侃天侃地,侃出了太平川的富饶,增加了对牧场建设的使命感。荒山不荒,是祖国的宝地,她的往昔,令人回味,她的今后的开发可以说是是上代垦荒者的继续,要用我们的手建成国营牧场。

我在这里仅向读者介绍了两个雨休天的小故事,不知你有何感触。但我知道太平川的历史竟然早于延寿设治!而太平川名字的来历真如孙八爷所说的是宾州府留下的。我查到了依据:

光绪五年(1879年)宾州府知事书瑞,奉朝廷之命到蚂蜒河堪荒,正是经过这个大川,是夜住在山上一个大车店里,老板说这里是“胡子窝”,请官员注意,书瑞提心吊胆住了一夜,第二天经过大川,平安无事,书瑞高兴,留下了太平川这个名字。

第二年,在蚂蜒河畔的烧锅甸子建立了蚂蜒河分防巡检,张绍庚任第一任巡检,开始了延寿县有官之始。

至于大山里有四家子、孙菜营两个屯落,得知真的和七人八大背的后来有关,至于七人八大背和道光庙,那是经过多年我采访调查以后确定确有其事,而且故事充满了传奇,里边还包括我们的先民为了这块神奇沃土和日本浪人曾进行过你死我活的斗争。

二,七人八大背

孙八爷说:七人八大背是他听爷爷讲的,他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七人八大背的后人,包括四家子孙菜营两个小山村就是那时出现的。

我后来开始了地方史志的研究,特别是参加了编修《延寿县志》,有机会查阅了有关史书。又去了大山里的两个小山村,尽量去弄清七人八大背的来龙去脉,结果我发现这个大山里的小山村更有故事,也知道了七人八大背以后的风云雨雪,以及道光庙。

顺治1644年入关,奉爱新觉罗(爱新觉罗:满语,爱新——金子;觉罗一说;地名——今依兰;另一说:满族部落的另一支——后位大清皇族专姓)家训,真的没有冷落东北,特别是蚂蜒河松花江之间更为重视。《大清会典事例》说:清太祖奴儿哈赤在今天依兰哈达屯以其父13副遗甲起兵,后称此地为大清的“肇兴之地”,祖业范围即包括蚂蜒河——当然太平川自在其内。顺治进关之后,东北大地作为祖业渔场分给了清皇室八旗子弟,而严禁汉人进入。只是不知道延寿一带分给了哪一个纨绔子孙了。

道光,(爱新觉罗·旻宁)清入关后第五个皇帝,在位30年(1820——1851),所以这个道光庙应在1820年以后,具体就无法考证了。

《清史稿》载,道光年间对汉民流入虽然管理很严,但已到了无法控制程度。在太平川,偷偷进山的汉人要在春天雪化前赶着马爬犁备足一年所需,进山种地,到了秋天打下粮食等到大雪封山,在赶着马爬犁把一年的收成卖到阿拉楚喀,回家过年,来年再来。史料记载:道光11年(1831),汉人流民已出现家属到东北。

孙八爷告诉我,他也不知道第一个来太平川的人是谁?也不知哪一年?他爷爷说到太平川的人多是山东,河北的,那时叫济南府,顺天府,或直隶人,听说东山里人参貂皮靰鞡草,棒打獐狍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土地肥得流油,鞭杆插到地里三天开花结果,他们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走进大山。这七个人也许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太平川,他们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里顽强地生存着,寻找传说中的“人参貂皮”。终于有一天这七个人在今天叫四家子的西南山的阴坡发现了大片大片的人参,那鲜红的榔头独特的轮生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熠熠生辉,馨香四射。七个人惊呆了,陶醉了,跪下向天磕头,流着泪水喊着“棒槌!”人参挖出来,堆成小山,七个人足足背了八趟!

这七个人卖了多少钱没人知道!他们感谢老天的恩典,第二年回来,在那个山坡的顶上修了个小庙,因为在道光年间,就留下了道光庙的名字,以表示神灵的眷顾。

那时,这个大山里没有名字,但,七人八大背和道光庙已传遍关内外,知道的人很多,这当中有七个人的乡亲,有那些都想到关东山寻找一条生路的穷苦的关内人。然而,打这个富饶美丽大山里主意的还有关内的的地主老财,朝廷的官吏,还有甚至觊觎东北大地的日本人和北方的罗刹。于是,就在这个看似荒无人烟的大川里,一直演绎着保护中华圣土的采参人和各式各样掠夺者、外部势力的斗争。于是,大山里七人八大背和大川深处的四家子、孙菜营,还有山顶上大车店道光庙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部风云激荡的斗争史。

我在太平川牧场20年,到编史修志退休,大山里的过往今生,百年延寿历史昨天,从查阅资料,搜集传说、往事,忽然发现太平川和延寿县有着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延寿县建县设治和太平川联系起来真是一部表现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同各种反动势力斗争的精彩史册。多年前,我计划写一部长篇《蚂蜒河》,第一部《书瑞堪荒》就写的七人八大背以后的太平川到建蚂蜒河分防巡检。这部分已在银河网上连载过。第二部《分防巡检》初稿已完成,只是改动太大,至今没敢发。

三,道光庙

道光庙,虽然由七人八大背引起而修的小庙,但后来的故事,已远远超出山里采参,所以,把它列出来,单讲一下这个道光庙。

道光庙,在在太平川的最北边上的四家子西南山上,离种牧场场部较远。那个四家子屯和孙菜营与这个大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四家子,他的故事尤为精彩传奇,我以后专讲这两个山村的往事。

我去道光庙,是四家子一个叫赵二的小伙子领着去的,赵二他说,他奶奶的奶奶是四家子第一人,就像几千年的母系制社会,这个四家都是他的后人,只是后来有外人迁入。

赵二领我上山,他还给我断断续续的讲七人八大背和道光庙的故事,尤其,他把人参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那人参就在面前,我问他你挖过人参吗?他摊开手说:没有,没那个财命!

山上的道光庙我见到了,年深月久,已没有了庙的模样,但可以看出这些石头确是人工搬运至此,还可以显现出这个“庙”的轮廓。赵二告诉我,后来,参民们在石门子南沟修了个参王庙,这个小庙就废弃了,因为,七人八大背的后人爱上这富饶的大川,家人偷偷的过来,在大山深处安了家,——即早期的四家子和孙菜营。  

山里采参是个松散的集体,但要有把头,有山规,太平川的参民的把头人称——直隶张二爷,就是他,在这个大山里领着放山的参民和山里打劫的胡子作斗争,用生命保护了这条大川,他却死在石门子南山沟 参民在石门子南山沟修了参王庙,为的是纪念这位老人。

这个直隶张二爷的故事,我已写在《书瑞堪荒》里。

石门子我去过,哪里真是另有天地,看着豁然开朗:大山中居然是有十几亩地的平原!有个叮咚的泉涌,是太平川河源头,居然树很少,却有遍地的山花,向远望去竟可看一条白亮亮的玉带——松花江;所谓石门子是在南山沟口立着两块巨大的石柱,像个大门,守住这个平川。进得石门,南山山崖上有一个鹰嘴崖,那石崖扼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参王庙就修在南沟里。据说张把头的后人坚持庙里香火多年,为的是参民们不忘直隶张二爷。赵二告诉我,庙毁于两伙胡子的恶斗,其中一伙是延寿历史上有名的“天照应”马队,这伙胡子曾得到过大川参民的帮助。他们的故事我计划写在《蚂蜒河》三【东山马贼】里。

太平川有人参确是事实,建场初几年,每年白露一过,就有不少采参的人出现在山里,他们在山里吃住,神秘的来,神秘的去,不知挖到多少人参,反正再没有七人八大背的故事!不过,以后畜牧防疫很严,场内不许外人进入了。据后来进山巡逻的人说:在森林深处有时会发现一堆新土,旁边的草上系这红布条,还会发现在有水避风之处看见不知啥时搭建的“小牄子”,里面还有食物。

几百年之后,富饶美丽的太平川,我们来了,又经过几十年,我们在这片沃土上亲手建起了一个良种繁育基地——太平川畜牧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史志工作者的眼光,钓沉延寿县的尘封历史。太平川几百年的历史鲜为人知。作者耳闻目睹翻查资料,解说了太平川地名是由来。叙述了“七人八大背”的故事,记录里“道光庙”“参王庙”的前世今生。文章既有生动的文学性又有珍贵的史料性。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