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我军在面对各种各样敌人的时候,尽管在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远远地落后于敌人,但是我军硬是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顽强作风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在由100面荣誉旗帜组成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战旗方队中,有一面旗帜,就是对这种英勇顽强、奋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最好的诠释。这就是“阳廷安班”!
阳廷安是一个24岁的共产党员,20岁入伍后很快就练就了一身非比寻常的杀敌本领,射击、投弹样样精通,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而担任了班长。
阳廷安所在的班原为西藏军区步兵155团2连6班,这支部队的前身为1938年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先后参加了陇海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昌都战役等,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显赫战功的部队。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为了修通川藏公路,正在执行进藏任务的18军和近万名藏族民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而阳廷安所在的班就在这支筑路大军当中。
当时他们所在部队被派到海拔4796米的敏拉山进行筑路施工。4796米是个什么概念?国外通常将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人类禁区”。因为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特别缺氧,人呆在这里什么事都不做呼吸都会很困难,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会夺去人的性命。而且气候恶劣,一天三变,时常刮风下雪,晚上战士们睡在帐篷里,帐篷经常不是被大风刮跑了就是被大雪压垮了,大家不得不半夜起来收拾营地,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官兵们非常坚定地为完成任务而拼尽全力。特别是在一处叫皮康崖的险段,几十米高的陡壁,像刀削斧砍一般,下面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尼洋河。
有句藏族民谣形容说:“飞鹰难过皮康崖”,当地的藏族乡亲们都认为在这里修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有一个藏族的小贵族说:“那个地方连牦牛都爬不上去,你们能把公路修出来那你们简直就是神仙。”
我们的战士回答这位藏族小贵族说:“我们都是凡人,但是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就这样,他们攀上悬崖绝壁,用几十米长的绳子吊着身体在悬空中打眼放炮,硬是开出了一条能站住脚的小道,又在这条小道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这个悬崖上凿出来一条公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后来这个班参加的边境作战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
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印度地区霸权主义野心膨胀,不断在我边境地区挑起事端,制造摩擦,并枪杀我边民。我国决定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狠狠打击这个地区霸权主义国家。
从1962年5月开始,印军第七旅越过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入侵西藏错那县克节朗草场,驱逐、抓捕和打伤我西藏牧民。
西藏边防部队在草场设立岗哨后,印军又派出第七旅第九旁遮普营与我对峙,9月20日打死我边防连长刘道臣,打伤战士谢富田。在我发出强烈警告的情况下,印军又于10月8日派出旁遮普营一个加强连,对我发动了三次进攻,打死打伤我军33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边防部队奉命对入侵的印军发起了自卫反击作战。这次反击作战的第一仗,就是歼灭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7旅。军委总的作战指导思想很明确:“务求初战必胜”,其核心在于‘打狠打痛’、‘全歼速决’”。
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为了贯彻军委意图,和军区前指其他领导经过反复研究,特别是充分听取了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的代号)司令员柴洪泉、政委阴法唐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这样的打法——
集中主力从印军两翼(沙则和卡龙)开刀,将主要突击方向选择在印军左翼(卡龙、枪等),并迂回其侧后(章多),同时以一部兵力正面牵制,将敌人分割成数块,予以各个歼灭。
根据军区前指的作战部署,藏字419部队155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首先歼灭枪等和卡龙的印军,尔后攻歼扯冬和绒不丢的印军,最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的印军。155团团长刘广桐根据任务、地形和敌情,决心以第1营执行攻歼卡龙地区印军的任务。
卡龙是一块林间牧场,位于克节朗河南岸,东南方约1000米处为绒不丢牧场,正东方约800余米处为扯冬牧场,这里背山面水,地势南高北低,周围多是松杉密林,有一条乡村道路横贯其间,连接东面的扯冬和西面的枪等。
入侵该地的印军为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指挥所带第4连共140余人(加强81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其据点位于卡龙牧场西北侧,构筑有土木质地堡64个,由交通壕和堑壕相连接,整个印军防御阵地正面宽约250米,纵深约150米。
10月20日早晨7点42分,战斗打响,1营向卡龙守敌发起了进攻。2连作为主攻连按预定计划向敌人猛烈射击,在连的火力掩护下,2排长帅全兴率领5班和6班仅仅用了3分钟时间就突破了印军阵地前沿。达成突破之后,两个班交替掩护、逐段跃进,直插印军防御阵地内的地堡群。
6班班长阳廷安带领战士们抄近道向敌军的地堡发起攻击。他一只手端枪,一只手举着手榴弹,迅速冲向敌人的主堡。他用一捆集束手榴弹炸飞了一个地堡,又用炸药包消灭了敌人一个机枪火力点。
不到半个小时六班就摧毁了敌人18个地堡。连长高友贵决定乘胜向敌人纵深发展进攻,全歼卡龙守敌。随后,六班在一片爆炸声、喊杀声当中又向敌人的子母地堡群冲过去。
守敌开始向我军反击,轻、重机枪组成密集的火网向战士们开火,阳廷安班长不惧枪林弹雨,对身边的战士喊道:“同志们,我们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吗?跟我来,我们一定能打进去!”
阳廷安没有想到,他在战场上喊出的这句口号,日后会成为激励全国全军的伟大精神。在呐喊声中,阳廷安率领战士们利用堑壕的掩护,向敌军纵深穿插过去。
当阳廷安跳过一棵横倒的大树时,敌人一个地堡内射出一梭子弹击中了他,他身旁一个叫徐瑞清的战士匍匐到他的身旁大声呼喊着:“班长,你醒醒啊!”但是阳廷安已经壮烈牺牲了。
徐瑞清满眼含泪愤怒地向敌人的地堡投出一枚手榴弹后,也中弹牺牲在了班长的身边。这个时候,另外两名战士颜瑞成和何德中从右侧向前攻击,一路上连续炸掉了两个地堡。
当他们向一个大地堡攻击时,何德中中弹牺牲,颜瑞成只身战斗,腿部负了重伤,他就爬着前进,一会儿开枪射击,一会儿投出手榴弹,爬到敌人大地堡的入口处时再次中弹,不幸牺牲。
战友的鲜血,如同在战士们燃烧的战斗精神烈焰上泼上了油。副班长曾祥智此时挺身而出,他大喊一声:“现在六班听我指挥,为班长报仇,冲啊!”他指挥杨秀洲、李世明和刘汉彬继续战斗。他们在连、排火力的支援下,又连续炸掉了敌人7个地堡,逼近了印军营指挥所的西北侧。
正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飞过来爆炸,曾祥智被炸起的碎石击中头部负了重伤。杨秀洲立即给他包扎伤口,此时曾祥智一息尚存,他虽然说不出话来,但牺牲前仍然用手势为其他同志指引着进攻的方向,这是副班长下达的最后一道、也是无声的命令。
曾祥智牺牲之后,杨秀洲对另外两个战士说:“现在听我指挥,敲掉前面的地堡。”他和李世明在攻打印军营指挥所前的大地堡时,遭到敌人交叉火力射击,相继中弹牺牲。
此时,全班8个人最后只剩下了新战士刘汉彬一人继续孤身奋战。他看到五班的战友冲上来后,拿起班长阳廷安的冲锋枪和手榴弹,主动加入到5班的战斗行列中,和战友们一起摧毁了最后5个地堡。
在5班的协同下,6班的战士英勇无畏,前仆后继,在战斗中共攻克印军地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火箭筒2具、各种枪59支,为全歼卡龙之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后,为了表彰6班突出的战绩和对战役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国防部在1963年3月授予西藏军区步兵155团2连6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为班长阳廷安追记一等功,其余战士分别记功。
他们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壮举,这种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参战部队。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专程到这支部队,含着眼泪对官兵们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话说得好,我们部队有了这股劲头,世界上任何敌人,只要他胆敢来犯,就让他有来无回!”
1963年2月,张国华司令员奉命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会上介绍作战情况,当他讲到我们这支部队为什么能够战胜敌人?当时我们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时,毛泽东主席插话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过去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我要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著名的“两不怕”口号由此叫响,成为了我们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
“阳廷安班”的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就是保证人民军队百折不挠、所向披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两不怕”精神不仅高度浓缩了我军英勇善战的光辉历史,更是喊出了我军一直以来特有的战斗精神。过去,我们凭借“两不怕”精神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今后我们还会凭借“两不怕”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因为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中国古代贤人老子也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疫情也好,贸易战也罢,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强军梦,都不能阻挡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中国梦。
(本文曾刊于华山穹剑公众号)
【编者按】“阳廷安班”以在超海拔、氧气缺少、空气稀薄、风大雪猛、环境恶劣的悬崖绝壁上开出一条康藏公路诠释了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全班在阳廷安带领冲锋下,6班的战士英勇无畏,前仆后继,攻克印军地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火箭筒2具、各种枪59支,为全歼卡龙之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来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并且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的“两不怕”精神,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成为全军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发扬光大为全国人民过去和未来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文章语言干练,形象鲜明,精神实质突出。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