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再见上海

作者: 逸鸿 点击:1568 发表:2021-11-17 08:28:42 闪星:0

大约有八年了吧,常常翘首东望而不能成行,觉得离熟悉的上海越来越远了。  

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作品中江浙文化的影响,也或许是在物质匮乏的年月中部地区对上海发达经济的格外垂青,更或许是曾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蒙蒙细雨的浸润,二十多年前从那里走出大学校门,对那一方土地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就有一种天然的默认和亲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又走进了阔别多年的上海,那就是同学的聚会和网友的相逢。        

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纵观历史,上海不过是数百年前长江冲积而成的一块滩地,随着人们在此地的繁衍和创造,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众所周知,上海的历史短,她不能和古都西安、北京相比,甚至连南京、杭州都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她恰恰因为这一点而摆脱了可怕的传统桎梏,成为神州最早向世界开放的窗口。鸦片战争以后,这里是海外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中国民族工业起步的第一台阶,这片土地上有暴发户的放荡,有创业者的忧思,更有包身工的血泪。然而,她毕竟迅速崛起了,经济上的实力和繁荣在亚洲雄视各个弱小的城邦,在中国堪称龙头老大。仅从这一点看,它有些象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不能和欧洲诸国丰富的底蕴同日而语,但发展起来却快得惊人,以致成为世界首富全球一霸。    

 经济上的长足之行并不意味着在政治文化上就会先天不足。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派”和“京派”在文化观念上的论战,就显示了上海地域不同凡响的文化实力和生命力,文化界的名人举目皆是不胜枚举,就连当时电影界的影星也都非上海莫属。在政治上就更有戏剧性了,且不说蒋介石当年混迹于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海,青红帮在上海打码头争地盘演绎出不少类似《上海滩》的故事,成就了周润发等一类香港影星,单论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上海的“一月风暴”折腾出一个“四人帮”,足令普通上海人先感到几分自豪,后却觉得十分无奈,就像有些湖北人谈起林彪一样。历史居然常常开这样使人难堪的玩笑来丰富人类自身,真是上帝对人世的嘲弄。不过,改革开放后期,上海如鱼得水奋起直追,以他独特的实力和精明,带动了长江三角洲一大片地域,使其先行一步的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退居第二,于是上海人大大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上海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更加繁华,更加现代,以致使自以为很熟悉它的我完全“两眼一抹黑”,不认识路了。所幸我对逛街素无兴趣,来去匆匆不为物动只近人情。                         

人到中年和大学的同学聚会是颇为不易的事情,因为大家天南地北难有机会相逢,好在我们班上海本地同学占了将近一半,所以我从外地来是幸运的,成为外地同学的当然代表。当然,上海的同学也幸运,为了我的到来就有了一个天然合理的相聚的理由。其实,他们虽本地,见面也稀罕得很,二十多年未曾晤面的同学也是有的。据他们说这次相邀,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深远的。     

老同学见面,什么表情什么姿态都会有,但最常见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不是客套的“你好”,也不是故作姿态的“唉呀,看到你真高兴”,而是这么一句朴实的恭维:你怎么还是老样子呀,变化不大呀!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二十多年下来,人世几经沧桑,岂能不老?当年的“校花”鬓边也生出丝丝白发。但是,老同学相聚,不就是要找回一点当年的感觉吗?这是对往日的追思,也是现实的乐观的心态。     

“上海人家”是上海知名的老字号,同学们的以此为宴会之处寓意是明显的:重品上海菜肴,别忘了当年我们在上海。席间,大家似乎都年轻了,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插科打诨令人捧腹,好一群老大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在单位里,他们难得如此放纵,因为他们不是管理层干部就是技术骨干或专家,哪有功夫畅谈心声。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男生成为大家打趣的众矢之的,原因是他和班上的一位女生毕业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结为百年之好,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他们的关系,可谓滴水不漏。他们是我班唯一的一对。所以这次聚会,他们只来了一个,不好意思都来见面呀。其实他们错了,若他们都到场会有一种亲切的氛围,同学不会为难他们,只来一个可就有好看的了。呵呵,这种年纪也搞得满脸通红,煞是好玩,用上海话讲“老好白相”啊。也难怪,在那个时代,大学生谈恋爱是要受处分的,对人性的扼杀,终于在历史上为人们留下笑柄。     

有一件事,却使我有些怅然若失。在校期间,由于思想激进而幼稚,加上学生干部的身份,曾无意之中在精神上伤害过一位女同学,后来醒悟悔之不跌。我总想找一个机会,向她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在聚会前我就想了,要向她敬一杯酒,一杯赔礼道歉的酒,让所有负罪的感觉随这杯酒一饮而尽。然而,在聚会中她非常随意非常坦然,甚至谈笑风生兴致勃勃。我无言了,实在不忍心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掀开那历史感伤的一页。这份沉重,我只有永远地留给自己。我又想起鲁迅写的《风筝》,真绝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老同学的聚会就要结束了,除了美好的回忆,大家口拟了一份现代契约,要轮流地每家走一遭,当然只限于上海。不过,同学们更期盼外地同学的出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若再有机会见到一大帮“外地”同学,更“不亦乐乎”。       

 上海是繁华的,上海之行是难忘的。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在上海读大学,对那一方土地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就有一种天然的默认和亲近。毕业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又见上海,曾经的“熟悉”变成了“两眼一抹黑”,上海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纵然再繁华再现代,和同学之间的情谊依旧在心里封存,相见以后就像一坛老酒越来越醇香。放下架子放下伪装,回归淳朴回归自然,大家都仿佛回到了年轻浪漫的美好时光里。作者对一位曾经因为激进和幼稚在精神上伤害过的女同学心怀内疚,发自肺腑地想敬一杯酒说一句对不起,却发觉女同学早已云淡风轻、坦然相对,反而让作者难以释怀。重逢上海,重聚同学,心有感怀,心有期许。一句“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留给自己一份豁达,留给读者一份想象。推荐阅读。编辑配图: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