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摊黄儿鏊子

作者: 深山愚翁 点击:1785 发表:2021-11-05 08:49:18 闪星:2


  再一次看见这个铁家伙的时候,那是多年后的事了。那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我临时借住在妻妹家一套空闲的房子里。这套房子位于L城五一西路建设银行的家属院;她家也是因为孩子上学的缘故,临时租住到鼓楼西的地委家属院了。恰巧我的孩子在师大附中上学,距离建设银行家属院不过一公里左右,住在她闲着的房子里,当然,再合适不过了。这样,向阳路27号我原来的住处,只好临时出租出去。租户也是一户孩子在附近上学的汾西县李姓人家。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大家都是凑合着生活。这在十几年前生活在L城里的人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为了租户的宽敞与舒适,我把那些暂时不用的器物与书籍搬到了地下室里。

  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末,L城还没有大规模的高层住宅,六层楼房是最常见的了。而且每一个住户都有一间地下室。地下室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层次的高低,越高的层次,地下室的面积就越大。我住在五层楼,很显然,是一个大大的地下室了。为了学习方便,我在地下室放了一张木桌,支了一架木床,还铺了地砖,算是一间工作室了。可是,自从搬离向阳路27号后,我就很少光顾这间屋子。一是里面塞满了杂物,二是新的居住地确实距此太远了。还有,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事,使自己少了许多空闲时间。直到有一年的夏天,有人告诉我,地下室的门被人撬了,我才前往查看了一下。

  昏黑的地下室楼道里,弥漫着尘埃、沤烂、尿臊的气味。我那间地下室的木门敞开着。被撬断的门合页,一头连着门板,另一头还挂着一个摇摇欲坠的螺丝钉。我低着头,走了进去,并习惯性地拉了一下电灯的拉线。

  意想不到,那灯泡居然亮啦!

  裹满灰尘的灯泡,散发着暖黄色的光。灯光下,我正在体会着一片狼藉的感觉。稍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拿走啦,没用的东西乱扔了一地。我原以为我那些书本报纸是没人喜欢的,谁能想到,这个“毛贼”就连这些也给我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在我对此屋的东西再也没有一点“喜物之情”的时候,竟然发现门后面的角落里,还卧着一个编织袋包裹的东西。我用脚尖轻轻地触碰了一下这个紧裹在一起编织袋。顷刻之间,一些塑料的线丝、粉末,竟一下子浑然散地。我蹲下身子,拂去那些风化的编织袋粉末与尘土,端起了这个重重的铁家伙。

  它是铸铁而作的。圆而凹陷的“鏊”底面下,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形状。那“鏊”面中间圆滑高凸,周围低缓收缩,而外围又被脊梁似的一道凸起的铁垅围住。虽为铁铸而成,但表面弧形圆润,没有一点菱角之感;它的上面也是一个铸铁的盖子。厚重的盖面上有一个装饰性的圆形凹槽。凹槽中心还蹲着一个公章倒立似的把手。整个鏊子给人以重而不笨,巧而不浮的端庄之感。

  伯父曾经告诉过我,这件鏊子是民国时期,他在汾西县一个铸造厂做工时请一位师傅做的。当时做这个东西,可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行为。他偷偷地做了两件器物,除这个“摊黄儿鏊子”外,还有一个捣辣椒的“椒窝”。自从他那“椒窝”在家里不翼而飞以后,他对这个“摊黄儿鏊子”便倍加珍爱。生怕由于年事已高,耳聋眼花,看护不好,将它丢失。所以,他让我拿走,并再三嘱咐,千万不能丢失。

  其实,老人家多虑了。这个鏊子已是一个无用的器物,即使放在他家里,也未必有人喜欢。让我拿走,虽然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但我拿到城里后,随即就把它弃之在地下室的门后,从来没有再看过一眼。如果它连同那些陈旧的书报一同让毛贼拿走的话,或许我早就将此忘却了。可贼还是“手下留情”,将它留给了我,也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过去,生活在山上的人太清苦了。由于气温较低,山上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人们主要的食物也就是玉米面了。人们变着法子地进行粗粮细作,其中,“摊黄儿”就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入冬以后,人们把玉米面放在一个大缸里用热水搅匀,再把面缸放在热炕上发酵,待发酵后又把它放在门口冷却。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后,那玉米面就有了一股酸甜的味道。整个冬天或者早春,人们就靠蒸着吃这个“黄儿”过活。

  “摊黄儿”是这种发酵后的玉米面“黄儿”的另一种吃法。它是把发酵后的玉米面膏用碱水化成糊状,再把糊状的玉米面倒在“鏊子”上进行煎炸蒸焖。由于“摊黄儿”的过程中鏊子上要涂许多麻油,再者,有时还在这些“摊黄儿”里面加些豆芽之类的蔬菜,所以,相对于窝头之类的食物来说,人们更喜欢吃它。但由于做工复杂,费时费油,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待客的时候才会做,平时的家里是很少做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正月二十,村子里祭拜神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白馍或摊黄儿,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据传有一年,村里的一位老婆婆由于家境所限,没有蒸白馍,端着一盘“黄儿”早早地就去祭拜“神仙”。这天清晨,老婆婆手里端的东西被村里一位爱开玩笑的胆大的男子发现了。为了逗乐,这家伙竟藏在了庙里泥塑神仙的后面。当这位老太太念念有词地呈香祭拜时,泥塑神仙竟然瓮声瓮气地说:“我不吃摊黄儿,我要吃白馍馍哩!”这可吓坏了老婆婆,她扔下“摊黄儿”拔腿就跑。

  虽然这个故事一直在流传,但人们的这种祭拜活动却日渐淡化了,就像这“吃黄儿”的习俗,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也许,许多人家的“摊黄儿鏊子”早已当作废铜烂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但伯父送给我的这个“摊黄儿鏊子”却被我摆在了我家餐桌旁的柜子上,摆在了我心的中央。我会让它给儿孙们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个故事。


【编者按】地下室遭贼,“摊黄儿鏊子”意外幸存,一个旧物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鏊子的形状灵巧端庄,来历不凡,过去的用途,再加上一个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吃黄儿”的习俗,早已消失,但“摊黄儿鏊子”已被作者摆放在柜子上,放在了心中央。文章结尾意义非凡,点明收藏老物件的意义所在:在老物件中重新品味历史韵味,回忆和纪念过往的岁月,培养独特的兴趣爱好。推荐阅读。编辑:安瑞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