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牲口圈里故事多

作者: 于礼谦 点击:2558 发表:2021-10-28 08:03:54 闪星:4

摘要: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无极县东北套,属于大平原地带。我们大队共有十三个生产小队,我家属于第十一生产队。记得小时候,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每个生产队饲养牲口的屋子称牲口圈(juan)。我们生产队里的牲口圈就建在村南一块大约十来亩的空闲地里。牲口圈坐北朝南,方方正正,恰似一个四合大院。牲口圈东边是十间房屋和敞篷,主要用于贮藏牲口的饲料、粮食、存放生产队里的大车、犁耙、戗子、桑杈、扫帚之类的农具。距牲口圈十米远的东南角是一口一丈多深的水井,水井井口周围用四块青条石和青转铺就,辘轳安在井口的木头三脚架上,所有牲口和饲养员吃用水全靠这口水井提供。

       前段时日,我们一行十三名作家、诗人到井陉县山区去采风。不经意间在一个破旧不堪的闲置院落里看到六间土屋,屋门的上方写有三个大字,虽然岁月的侵蚀早已无法辨认,但我还是从村里老人的口中得知,这六间土屋就是当年他们生产队里的牲口圈。抱着好奇的心理,我踏进牲口圈内,当年喂牲口的牲口槽儿,栓牲口的木桩还一直保存着。睹物思情,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到牲口圈里取暖、学习、听故事的情景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无极县东北套,属于大平原地带。我们大队共有十三个生产小队,我家属于第十一生产队。记得小时候,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每个生产队饲养牲口的屋子称牲口圈(juan)。我们生产队里的牲口圈就建在村南一块大约十来亩的空闲地里。牲口圈坐北朝南,方方正正,恰似一个四合大院。牲口圈东边是十间房屋和敞篷,主要用于贮藏牲口的饲料、粮食、存放生产队里的大车、犁耙、戗子、桑杈、扫帚之类的农具。距牲口圈十米远的东南角是一口一丈多深的水井,水井井口周围用四块青条石和青转铺就,辘轳安在井口的木头三脚架上,所有牲口和饲养员吃用水全靠这口水井提供。

       我们生产队共有13头牲口:六头牛、四头驴、两匹马、一匹骡子。这十三头牲口就吃住在200多平米的牲口圈里,牲口圈的正中间用土坯盘了一个大土炕,供饲养员睡觉使用,可容纳六个大人休息。饲养员是五十上下,工作认真可靠的老实人。一个叫老尚,一个叫国群。他俩一天24小时住在牲口圈里,除了饲养这些牲口外,还干些给牲口铡草,拾掇拾掇杂活儿等工作。牲口圈的西头一大间屋子里架着三个木槽,俩牛一槽,两槽一组,六头牛并排在三个木槽里头朝南食宿;土炕的东边有七个水泥槽,每一个槽供一个驴、马、骡使用。土炕两边的墙上挂着、马灯、筛子、簸箩、铁笊等牲口必用的工具。生产队里所有的春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驮运碾打等生产就靠着这十三口牲口伺候。这不,每天早、中、晚,这些牲口从地里干完活儿回来,饲养员就把干完活卸了套的牲口拴到木桩上,稍作休息。此时的它们盼着早点儿吃上“大餐”,不时地给它的“主人”暗示。你看!那三头老黄牛急得围着木桩子一个劲儿地转圈圈儿;你瞧!那两头刚刚学会干农活的黑、灰小毛驴更是上蹿下跳;你听!那匹棕色的骡子嗬嗬嗬地叫个不停——当饲养员把它们一一带进“饭堂”后,个个好像几天没吃过东西一样,狼吞虎咽,你争我抢。牲口们吃草的声音各具特色,这不同凡响的声音在牲口圈里久久回响,虽然不怎么优美,但还是让人留恋。听老人们说,“马无夜草不肥”。是的,为确保牲口能够吃饱吃好,以便第二天有足够的体力干活。每天晚上是饲养员最忙碌的时候,往往一个晚上要起床三、四次,不定时给牲口添加饲料和麸子、棒子籽、黑豆馇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饲养员就像一名忠实的“哨兵”,昼夜坚守在牲口圈里,护佑着它们的安全,照料着它们的食宿。第二天一大早,饲养员还得早早起床,给牲口圈打扫卫生,铲粪出圈、担土垫圈、添草加料,保证这些牲口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牲口在吃饱吃好的同时,减少疾病,提高生产能力!

微信图片_20211028083505.jpg        记得那个年月,牲口圈还是第二个生产队队部。因为牲口圈里地方宽敞,屋子多,冬天屋里暖和。所以,每逢生产队里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开批斗会等都会在牲口圈里进行。记得有一回,生产队召开批斗大会,社员们带上小凳子早早就来到牲口圈里,我和占平、小龙、虎子也跟着大人们来到批斗会现场看热闹。批斗会开始后,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揭发批判,我们几个调皮鬼便在会场里跑来跑去,有时还跟着大人们高喊口号,扰乱会场。生产队长拿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任由我们“捣乱”。等批斗会结束,我们已是满头大汗了,但心里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农忙时节是牲口圈里最热闹的时候,有时生产队里要到牲口圈里分东西,各家各户拉着小车,背上挎蓝,带上花包去排队,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帮着生产队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生产队积肥的时候,牲口圈里经常是挑灯夜战,社员们挖坑、拉土、倒花秸、灌水,沤土家肥。我和虎子、小龙、占军一放学就背起挎蓝到地里去拔草,交到生产队里过秤,然后计算工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到来,不仅为生产队里积肥做出了贡献,还给家里挣了不少工分,更培养了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意识!

       夏、秋时节,牲口圈里便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学习的最佳场所。因为牲口圈里能够提供房屋和免费照明,特别是临近考试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小同学一吃过晚饭,就背上书包,来到牲口圈里写作业,复习功课。两个饲养员大叔尽管才学不高,不通文墨,不识几个大字,但他们很支持我们的学习。每天晚上,喂完牲口就提前给我们摆上桌子、放好草墩、点上马灯,倒好洗脸水,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周到的服务。老尚、国群两位大叔还时不时地给我们讲一些趣闻轶事,介绍村里哪家孩子勤奋学习,考上了哪所大学,哪个村里的孩子考进了北京。他俩还采取多种方法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一所好大学,将来有出息,为家乡争光。正是在两位叔叔的支持鼓励下,我们几个小同学一丝不苟,认真背单词、记公式、学范文,期末考试,我们几个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还考了全班第一名,当班主任将学习第一名的奖状交到我手里时,我高兴极了,一连几个晚上都兴奋的久久不能入睡!

12.jpg  每年的冬天,牲口圈里是老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牲口圈里,柴草多,所以饲养员每天把土炕烧得热热的,里边的温度达零上十来度。为了方便大家,饲养员还在土炕的左侧盘了一个锅灶,安放了一口八云锅,每天烧好一锅热水,供人们洗脸、洗脚、取暖。你看!数九寒冬,寒风呼呼,雪花飘飘,气温达零下20来度。各家各户因没钱卖煤,生不起煤火,屋子里就像个大冰窖,冻得人瑟瑟发抖。于是,每天一吃过晚饭,上了年级的人就会来到牲口圈里取暖、“侃大山”。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夜,直到饲养员给他们下了逐客令,才极不情愿地回到各自的家里。这时,那些吃饱了,喝足了的牲口,有站着的、有卧着的、有嘴里不停地嚼着的,都在做着睡觉前的准备工作。不大一会儿工夫,牲口们都睡了,饲养员才放心地睡觉。此时此刻,唯有牲口的出气声和饲养员的酣睡声才打破了牲口圈里的一点儿清静。尽管牲口圈里很暖和,但里边经常是烟雾缭绕,呛得人直咳嗽!你看,那些来牲口圈里“侃大山”的老人们,几乎个个是“大烟鬼”,大烟锅子叼在嘴里,一刻也不肯闲着。有的还从兜里掏出烟锅袋,然后,将自带的旧书撕下来,截成一个长条儿,把烟叶倒进去,拧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喇叭筒”,接着就开始喷云吐雾。有的老人一边吸烟一边吭吭吭地咳嗽,弄得屋子里乌烟瘴气,有时饲养员只好掀开门帘将烟雾排放出去。那个叫老倔的“文化人”,才思敏捷,口如悬河,说起书来,那可是头头是道,听起来很有味道,不时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其他几个老人也不甘示弱,各尽所能。有的给大家讲故事,说笑话;有的讲讲家长里短;还有的讲讲庄稼地里的事儿,他们讲到动情处,有的老人还手舞足蹈,神气活现,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好不热闹。除了说书、讲故事、讲笑话外,那些庄稼把式们还给大家讲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看!被称为“庄稼通”的平国大叔,讲起庄稼来那可是一套一套的。他胸有成竹地说:咱队村南是沙土地,比较适宜种花生、栽山药;村北是胶泥地比较适合种小麦;村西属于盐碱地适合种棉花、高粱;村东属于“良田地”最适合种棒子、小麦。后来,生产队长采纳了他的建议,每年生产队里的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平国大叔还被大队评为“生产能手”哩!正是在牲口圈里听到老人们讲的战斗战事、自学成才典型人物的事迹,时时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攀援奋进,在工作中乐于吃苦,勇挑重担,使我从小有了几分责任和担当!

      寒来暑往,斗换星移。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让社员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村集体所有不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制已经瓦解,生产队里的牲畜全部作价到户,保障了社员们几十年生产和生活的牲口圈如今已被农家宅院所替代,那熟悉的牲口圈已不见了踪影。那牲口圈里欢乐的笑声、咳嗽声、掌声已成了遥远的记忆。但是,牲口圈里的那些老故事、那些老“烟鬼”、还有两位饲养员的故事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因为,牲口圈里曾留下了我挑灯夜战学习的身影,储存着我童年的欢笑,珍藏着我儿时的幸福! 还有那无尽的回忆和深深地思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牲口圈,六间土屋、牲口槽、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那筛子、马灯、簸箕、牛粪的气息。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开批斗会;夏秋小孩子们学习的最佳场所;冬天,老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取暖、“侃大山”,一坐就是大半夜;大烟袋锅子、卷烟的动作;说书、讲故事、讲笑话,讲种地科学知识;笑声、咳嗽声、掌声,更有“掀开门帘将烟雾排放出去”。一篇《牲口圈里故事多》,写出了人民公社时期的曾经大同,写出了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写出了人人平等的淳朴民风;写出了人与牲口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活。作者截取牲口圈,抒写乡土记忆,细节、生动、动感、音符、画面,都是浓浓的、清晰的,一个微型电视剧扑面而来。 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