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福州城历史文化基因之传承:三坊七巷
如果你到过福州却没有去过三坊七巷,亲友们可能会笑话你白去了。在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徽茵、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三坊七巷维持鱼骨状的传统格局,中轴为南后街,现已辟为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每日人流旺盛。而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风貌,成为都市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此。
第三坊光禄坊,相传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如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黄元方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一向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所以特别细心观赏一下。这里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据说宋时一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也是因为商业,这条街才得以在建设大潮里保存下来。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是旅游达人们打卡必到之地。
南后街是传统文化商街,一些老字号的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每年定期举办。此外,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同时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厅、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后现代的因素。
在福州这一个多月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传承。 为什么说如果没到三坊七巷就等白来一趟福州呢?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榕城福州在发展过程中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属于这座城市,也是我们全民族、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每个城市、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尽全力保护和传承。
美丽的榕城福州用实践证明,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这座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在三坊七巷中都有展示,足见其充分重视建立民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展馆、展台及文创旅游纪念品研发等有效的途径,使文化遗产为民众所关注与分享,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进步发展取之不尽的内动力。但愿再次来福州时,不再受疫情和其他原因的困扰,希望在车水马龙的都市繁华中,再次走进这都市里的文化湿地和绿洲,在慢时光里品味三坊七巷的底蕴深厚与回甘悠长……
【编者按】福州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徽茵、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我没有用过此法写编按,此篇文字也只好采用这种办法,文字脉络清晰,语言干净简练,呈现出福州对文物保护的细心和精心。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