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宋词》之七十二 瓜——沉李浮瓜忍轻诺
瓜肯定是植物,但不是一种植物,而是很大的分类。除了东南西北还有甜酸苦辣各色瓜类,但我想说的基本是甜瓜类,至少是葫芦科的瓜。
甜瓜的历史很悠久,不说它被人类最早食用的年代,就从《诗经》中就能看到瓜的踪影,举一个高大上的例子,《大雅·绵》(摘录):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大意是:瓜秧连绵瓜不断,我们周祖的先民,从豳地迁往岐山。我们的领袖古公亶父,带领我们打山洞以避风寒,那时候没做把房子盖。古公亶父大早就把马儿赶,顺着豳城西岸的河边走。来到岐山之下,和他的妻子姜氏一起,找地方重新安家。
这是周人记述其祖先古公亶父事迹的诗。繁盛的瓜以及连绵的瓜秧是周人繁衍不断的象征。
也许就是受了这样的启示,瓜在周代就是重要的祭品,《周礼·地官》提到的“委人”官职就是专门征收包括瓜在内的蔬果作物的。
一下子穿越到唐朝,有位叫贯休的诗僧写到瓜。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贯休在有水塘的村舍,看到水塘里香蒲很茁壮,鸳鸯、鸂鶒像家禽一样自在游动。村子的前后种着桑柘树,村民们勤劳耕作和谐共处。但只见蚕娘正在溪水边欢喜蚕茧,牧童一边吹笛一边戏水。此情此景令人流连忘返,山翁看我喜欢此地,恳切邀我留宿,笑说你看那西坡的甜瓜和豆子都熟了,特别是甜瓜香甜可口,正是品尝的好时候,你就留下吧。
这样的瓜怎不令人留恋?有这样的“笑指西坡瓜豆熟”情景,人世是值得留恋的。
到宋朝前,有一句成语必须提,沉李浮瓜,出自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淝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同乘并载,以游后园。”意思是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一同在后湖里游玩。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就是这么惬意的“瓜果生活”在宋词里反复出现。
柳永的《女冠子》:“以文会友,沉李浮瓜忍轻诺”。
黄庭坚的《鹊桥仙·席上赋七夕》:“朱楼彩舫,浮瓜沉李,报答风光有处。”
辛弃疾的《南歌子》:“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
当然也有别的瓜,比如陆游的《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咱就选一二感受一下宋词中的瓜吧。
先看黄庭坚的沉李浮瓜。
鹊桥仙·席上赋七夕
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一年尊酒暂时同,别泪作、人间晓雨。
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七夕,朋友们一起聚会在朱楼彩舫,吃着冷水浸过的瓜李,欣赏无限风光,一年相会一次,又该别离,人间就是如此。
鸳鸯织绣令女乞巧,有机会还是要仙去,若碰上白头翁仙人,那就和他一起拜访痴情的牛郎和织女。
吃着令人舒服的瓜李,感叹着牛郎织女的痴情,想着自己的心事,这就是黄庭坚的七夕,吃着浮瓜沉李的七夕。
再看陆游的《鹧鸪天》。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懒向青门学种瓜”是有来源的,汉初,秦故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瓜甜味美,时人称为“东陵瓜”。后世人以“邵平瓜”誉称退官人的瓜田。
陆游的意思是他不想在青门外种瓜,但是过渔钓生活还是可以的,此时看看双双新燕飞过,片片轻鸥落下,那时多么惬意的生活。
歌声隐约,摇橹声暗哑,酒如清露,水母如花开。有人问我归往何处,我笑着说辞船就是我的家。
看起来很诗意的生活,不知道词人内心是否真的甘于如此,斯人已去,就不追问了。
其实青门种瓜和渔舟唱晚意思是一样的,没有质的区别,不过是个人喜好而已。邵平种瓜是不得已为之,陆游就是心甘情愿吗?
到今天,于我,那是真愿意种瓜的,那是岁月静好气定神闲的象征。
【编者按】柳永“沉李浮瓜”是“以文会友”,黄庭坚的“浮瓜沉李”为“报答风光”,辛弃疾“浮瓜沉李”赏“涓涓流水”,而陆游说“懒向青门学种瓜”不如渔钓惬意。瓜是瓜,人是人,瓜同人不同,清各异也。推荐阅读。编辑: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