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久远的故事

作者: 天海蓝蓝 点击:2058 发表:2021-10-19 06:00:00 闪星:6

摘要:我是听着父亲的这个故事长大的,因为那一年等着吃饺子的五个孩子当中没有我。我相信自己能听懂父亲的心。历经了贫穷和磨难之后,我从他那里学会了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等最朴素的为人之道。但是现在,这种为人之道好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它似乎变成了一种久远的感觉,一种曾经让无数人心动、激昂而又让无数人遗忘了的感觉。

父亲生前经常给我讲那个久远的故事。                 

那是一个大年初一的凌晨,北风冷飕飕地刮着,零零散散的雪花恣意地在天上飘舞,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鞭炮的脆响,向人们殷勤地传送着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房顶上都升起了袅袅的炊烟,让人们在隐隐的火药味之外又闻到了诱人的饺子的香味。孩子们拜完年回家了,父亲和母亲忙着在灶前下饺子。透过白色的蒸汽,可以看见锅里的饺子一半白嫩圆润,一半黝黑粗糙。                 
  六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经历的三年罕见的自然灾害,相信五十年代末以前出生的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自然灾害之后不久的一个春节,那时粮食还很紧缺,一大家子的人能在过年这天吃上黑面的饺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吃白面的饺子简直就是一种奢侈——这也是我们家一年来唯一的一次,还不能让大家整顿饭都放开肚皮来吃。                 
  就在父亲开始往碗里盛饺子的时候,忽然发现门槛处站着一个人。年初一的早晨家家都是门户敞开的,所以这个肩上披着一块紫红色卫生衣布片的男人悄无声息地一脚踏在门里,一脚还留在门外的时候,父亲很是吃了一惊。他惊异地望着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很显然他不是来拜年的。他的目光从父亲脸上掠过,然后停留在他手里的饺子上。父亲明白了,这是一个乞讨者,而且极可能是一个聋哑人。但这个人跟他以前见过的乞讨者是不一样的,虽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但浑身上下都很洁净利落;虽

18.jpg然脸上清晰地流露着岁月磨砺过的沧桑,但目光却很清澈,没有一点贪婪或者畏缩。总之他身上透着一股凛然的不容藐视的正气,这股正气令父亲对他颇有好感,他甚至什么都没有问就决定给他一碗饺子而不是用黑面的冷馒头打发他。但盛饺子的时候父亲还是犹豫了一下,他看了看屋里眼巴巴望着灶台的五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便把手里那碗黑白相间的饺子放在灶台上,又重新拿起一个碗来,从锅里挑着黑面的饺子盛满了递给那个人说:“快趁热吃了吧!”

那个人看了看那碗黑面饺子,又看了看父亲。父亲说他看到的眼神不再是清澈透明的了,替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幽怨的目光。只是这轻轻的一瞥,便让我善良的父亲心里微微颤动了一下。接下来的事情更叫人不可思议,那人没有接父亲递给他的饺子,而是像来时一样,默默地悄无声息地退出门外,转身向院门走去。父亲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全家人也都愣住了,谁都不明白那人为什么会不要这碗饺子,孩子们可早就馋得直往肚子里咽口水了啊!                 
  父亲放下那碗黑面的饺子,端起灶台上先前盛出来的黑白混合的饺子就往外追去。院门外的路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影,人们应该都在家里吃饺子了。父亲不死心,挨个去问邻居们有没有一个男人来乞讨过?所有的邻居都说没有。父亲手里的饺子已经凉透了,他看着碗里那几个白白圆圆的饺子,觉得格外刺眼。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在狼吞虎咽地吃着,父亲却没有一点食欲。                 
  每次当父亲讲到这里,都会充满自责地说:我真不该光挑黑面的饺子盛给他,让他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没有吃上顿热饭!当然,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了,北方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事过境迁,他可能会觉得那时全家人每人从嘴里省出一个白面饺子,就够给那个乞讨的男人吃的了。可我知道,当时的情况下他那样做真的是无可厚非的。换了别人,很可能就会给他一块黑面馒头,甚至一块地瓜或玉米面饼子就把他打发了。可我侠义善良的父亲却一直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多年来他一直在责备自己,在那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伤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心,以至于他才径直离开村庄,而没有再去任何一个邻居的家里讨口饭吃。

17.jpg如今父亲早已离开人世,人到中年的我重新审度父亲的故事,对那个困扰了父亲后半生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解释:乞讨者之所以没有接过父亲给他的那碗黑面的饺子,是因为他曾经走进村里的好几户人家,得到的都是地瓜、饼子,最好的也就是一块黑面的馒头了,而我的父亲,竟然不顾家里还有五个饥饿的孩子,大方地给他盛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这让他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措手不及。同样善良的他被父亲的大度所感动,所以无意也不忍与孩子们争食,而选择了默默地离开。至于父亲说他临走时对父亲那幽怨的一瞥,我想那应该是他充满感激的一瞥,而被当时正自觉心中有愧的父亲误以为是幽怨了。我觉得这种解释比父亲的想法要合理得多,如果真是这样,父亲就不应自责而应该自豪了。                 
  我是听着父亲的这个故事长大的,因为那一年等着吃饺子的五个孩子当中没有我。我相信自己能听懂父亲的心。历经了贫穷和磨难之后,我从他那里学会了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等最朴素的为人之道。但是现在,这种为人之道好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它似乎变成了一种久远的感觉,一种曾经让无数人心动、激昂而又让无数人遗忘了的感觉。现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这种感觉早已蒙上了时代的灰尘,就好像父亲的故事,除了他,不会再有人为之自责了。就是与他一脉相承的同样善良的我,在父亲去世后今天重温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会为父亲的自责而感到他的“痴”和“愚”。我知道这样的想法深深地亵渎了父亲的灵魂,但我不想说谎,虽然我知道,如果父亲活着,我是绝对不敢在他面前说出对他的感觉的,但那只能说明我对他善意的欺骗,我只是为了不让他伤心才会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父亲活着,我会告诉他我对他的故事的新解释,一个更加接近他灵魂的解释,让他从自责中解脱出来,活得轻松一些。 

不过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是改变不了的,一如父亲的善良。对他的记忆,我不是珍藏在心中,而是铭刻在骨子里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好吃不过饺子,这个现在已经不再稀奇的食物,在过去尤其改革开放前可是一年难得吃上一回的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父亲竟盛给一位乞讨者一碗饺子,虽然是碗黑面的饺子,盛饺子时看着五个等待吃饺子的孩子也有犹豫,但那份善良却是从心底而发的。那个看上去很“体面”的乞讨者不知为啥没有接受这份慷慨的施舍,选择转身离去,离去时的眼神和那碗没有送出的饺子成了父亲一生的痛。作者听着这个故事长大,也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善良,她的重新解读,是对善良最好的解读。是的,“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一如父亲的善良”。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