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芳香宋词》之六十三 丁香——报君百结丁香

作者: 林下蕉客 点击:1991 发表:2021-09-24 05:07:08 闪星:0

丁香有两种,一种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种是姚金娘科蒲桃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前者就是我们常见的紫丁香,后者是一种调味的香料,原产印度尼西亚等地。咱们都认识的紫丁香有说原产于中国的,也有说产于大食、波斯的。外国说占多数,比如《本草拾遗》、《梦溪笔谈》、《法苑珠林》、《岭外代答》等就持此论。《诸蕃志》记载:“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鸡舌香也。或曰鸡舌香,千年枣实也。”

不论丁香原产哪里,反正在中国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唐诗中就可以看出,选写丁香最有名的李商隐吧。

《代赠二首》(其一)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说的是一位女子,春日黄昏在闺楼上想看看窗外,却“欲望还休”,此时“月如钩”,院子里,芭蕉的叶片还未展开,芳香馥郁的丁香也未开放,而是一个一个的结,就像此时女子盼却又不见“情人”的心,女子和她的情人是一心的,他们“同向春风”,但是因为不得而知的缘由,见不了,于是不展的芭蕉和未开的丁香结各自的忧愁。

估计就是从李商隐的丁香开始,丁香结就是愁绪的代言。据说就是因为丁香花成簇开放,就像打结,所以“丁结,百花结”。也因此丁香还有百结、情客的别称。对了,丁香的称谓是这样的,花似小丁,味道芳香,所以丁香,没有进一步的想象空间。百结、情客就不一样了,其中的空间大呢,有一样不变,总关情。

总也愁眉不展的杜甫还专门以丁香为题写过一首诗,不妨感受一下诗圣的丁香。

江头四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
    晚随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丁香长的很柔弱,枝条胡乱伸展,叶片上有一层绒毛,花开的并不茂盛,但素净明艳。这株丁香深深的栽在斋堂之后,不醒目,只为那懂得的人看。丁香开花时一定是和兰花麝香一样芬芳无比的,所以此时根本不用想身后会粉身的事。

老杜的丁香不关儿女情长,说的是自己,他忧国忧民,却终身不得意,他像丁香一样“体柔弱”,但是报国心是一样的,能芬芳则芬芳,不会管身后会怎样。

特意把老杜搬出来就是为了让丁香除了“百结”、“情客”,还有别样情怀。

现在就可以到宋词中嗅其间的丁香芬芳了。以丁香的浓郁芳香,在宋词的婉约中不会没有地位。果然,一众词人纷纷书写自己的丁香,正统庄重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的《惜芳时》就有:“丁香嚼碎偎人睡,犹记恨,夜来些个”。黄庭坚不甘落后在《望远行》中有:“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还有丑男贺铸的《石州引》:“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径直就用了前朝李商隐的原句,这样的例子在宋词中非常常见,那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那些词人都以能很好的化用唐诗为荣。

咱另选人吧,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赵彦端的《清平乐》。选择标准很清楚,没什么名气的、女性的。给没名气的机会,给女人机会。

就从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开始: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李清照这是戴着有色眼镜评点各花呢。桂花犹如黄金万点,绿叶不仅是裁剪的一般整齐,而且犹如碧玉。这样的一番光景就跟西晋名士王衍、乐广一样飘逸俊雅。

再看梅花开时层层叠叠如此俗气,那百结丁香更是粗枝大叶粗陋难看。尤其是它们竞相开放时,香气直冲霄汉,连愁绪满怀的梦中人也不放过,但是它们哪里又能解了我的愁呢,所以你们这样无情,又何必打扰我呢?

李清照不能解自己的愁,却怨起“高标孤傲”的梅花,在她眼里竟是俗气的,连带把“情客”丁香也损了,偏是桂花入她的眼,其中的原因只有她自己清楚吧?

再看赵彦端的《清平乐·席上赠人》:

桃根桃叶。一树芳相接。春到江南三二月。迷损东家蝴蝶。 
  殷勤踏取青阳。风前花正低昂。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

赵彦端是皇亲贵胄,南宋人,因为写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宋高宗很喜欢:“我家里人也会作此!”意思是你们那些词人们别太得意,我家也有能写出好词的才俊。果不其然,这首《清平乐》就算。

桃根、桃叶原本是晋·王献之爱妾的名字,此时指美女。

江南的春天到了,春色美,美人更美。我去踏青,春风吹,花儿开,美人你与我同心如栀子花开,我报你百般相思丁香结。

都是些儿女情长,此词好轻巧迷人。丁香也不完全就是愁了,此时是情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丁香花开,落叶也好,常绿也罢,人人喜之亦叹之。喜其香,叹其结。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杜甫“丁香体柔弱”,关情关绪。李清照“丁香千结苦粗生”,赵彦端“报君百结丁香”,千结百结。既是愁言也是情语。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