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陈道华老师

作者: 石佛 点击:2431 发表:2021-09-10 10:38:47 闪星:4

摘要:怀念陈老师仙逝三周年。

  认识陈道华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职工夜校补习高中课程。我的一篇散文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做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因此,我们之间就熟悉起来。

  陈老师对学生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启发人、感染人。培育你的理想和信念,做个有道德情操的人。真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陈老师当之无愧!

  陈老师衣着特别简朴,说话就笑,给人非常温暖的感觉。有一天他说,石子,我推荐你去县里当秘书吧?我问给谁?老师说是于县长。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哎呀,陈老师,我这种性格的人做不了秘书的。因此,陈老师没有再说什么?后来,他告诉我,你创作了作品,星期六日可以参加文学创作研讨会。陈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县文学爱好者,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社会上也引起轰动。

  我记得文化馆和图书馆是前后院,便借用图书馆阅览室,陈老师组织全县业余作者周六或周日开展作品研讨,首先他提到像徐连仲发表的作品小话剧《咋说咋办》,孙会元发表的《一封未发出的信》,戴冠伟发表的小戏等。陈老师谈吐幽默,以此来鼓励业余作者们。那时文学氛围非常热烈,创作出现了高潮。

  后来宣读我的作品,然后,大家提出意见,共同探讨,气氛热烈,参加研讨会的人充满信心,我创作的小说《洒在故乡的泪水》。陈老师边解读边指出毛病,尤其喜欢散文式的语言写小说,语言一定要优美,从而激起我的创作激情。

  一天晚上,我拿着作品去找陈老师,闲谈时陈老师问我,石子,党史办你去不?党史办里资料齐全,有很多的创作素材。我说去吧。

  过了两天,陈老师问我,石子,你是党员吗?我不是。不是党员不行,沉默了半天,陈老师说这样吧,你到文化馆跟我编报纸吧!

  我以为老师只是安慰我,给我推荐了好几个地方没实现,顺口说的。后来,不到一个月,他告诉我办手续到文化馆报道。那是84春天刚过新年,我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就办完了调动手续。

  然而过了春节,突然就病倒了,记得是正月十五晚上,胃口疼痛的出虚汗,晚上陈老师来看我,发现我没有点煤炉子,这怎么行,你首先要把办公室弄的暖暖和和,人呆着才舒服。单位进的都是煤面,太湿了把火压灭,太干了一捅就呼噜一下漏走了,几次试验失败就一直忍着不点煤火了。后来让我上医院,我执意不去,陈老师在附近找了个大夫,给我打了两针,又等我吃了药,这才放心地离开。

  后来,我才知道陈老师特别爱护人才,文学研讨班先后有300多人,有的在县委和政府机关谋职,有的在某局任职,特别是几位大师兄是当年文学创作的佼佼者,有的在工厂,有的在建筑队,都是老师推荐出来的人才,从而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

  陈老师创作范围比较广,像杂文、诗歌、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话剧等。几乎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涉猎,诗歌《黎明》,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许多作品陆续在全国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60年创作的歌舞表演《喜送爱国粮》被中央电视台采用,在全国播放。为纪念根治海河十周年专稿,发表在《河北文学》的特大专号上。

  陈老师主编了《宁河文艺》报纸,中国民间文学,天津卷,宁河分卷。《风帆》杂志等。尤其推崇李振起和刘宝营的农村小说,每次见到稿子就给我们朗读,那情景比自己的作品发表了还兴奋。作为宁河文学辅导员,他公正无私,乐于助人,是的,每当发现一名作者他就极力赞扬,积极推荐给用人机关。

  在市文化局、群文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戏剧社、文艺报等单位主办的《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大赛中。推出《害虫》和《罚款》。7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龙湾之春》,在当时引起轰动。

  陈道华老师总为作者着想,为作者所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创作理念,为了开拓业余作者的视野,陈老师曾请来蒋子龙到宁河讲文学课;想办法组织大家到外地学习观摩,亲自带领我们到天津青年宫倾听蒋子龙、冯骥才、鲍昌、理由的文学讲课。特别是组织我们到北京大剧院观摩话剧《狗儿爷涅磐》。

  那是一部无场次的话剧。结构形散而神不散,语言通俗、精炼,幽默而富于哲理,文学性极强,有点像阿Q的味道,所以有人把“狗儿爷”称作“北方农村的阿Q”。 这部剧作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中国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通过狗儿爷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痴迷土地的农民几十年艰难坎坷的生活经历,反映了老一代农民酷爱土地、梦想发家致富的强烈而朴实的愿望,揭示了中国农民独特的心态。

  陈老师喜欢乡土文学,他认为不同于市区的海河文学,更不同于海河文化,但陈老师对宁河的文学创作以及业余创作队伍的扩大和兴盛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很多人都对陈道华老师执弟子礼,他一直在宁河倡导的农村小说,乡土特色,更为宁河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因他的倾心付出,无私奉献,爱惜人才,处事公正,为人诚信,因为他的人格与品德,吸引了无数作者,因此,宁河就已出现了文化高潮,文学爱好者更是大量涌现,文学创作成就可观且气候已成。后来,我创作出版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那时宁河出现的不仅是陈道华现象,而是进入了陈道华时代。谈到对宁河文化界的影响,陈道华可谓功莫大焉!虽说历史上宁河就是个文才辈出的文化之乡,但在他之前,文人的出现从没有这么大规模,文化的氛围也从没有这样浓厚过,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道华老师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之后高潮之下后浪奔涌,宁河出现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知名作家,而且越到后来越呈现出了发展趋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文字质量也越来越好,宁河文化氛围自然也就越来越浓,于是,宁河“文化之乡”的美誉,也就更加响亮了!

  陈道华曾经这样说:宁河在天津占有经济优势,更占文化优势,

  评定宁河为文化模范县,宁河应该努力建成高级文化对于宁河,他们超越自身成就的更大成就,就是打造了宁河“文化之乡”的品牌。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片土地,藤蔓爬得再长远,根植的土地也是基础,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对故乡宁河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栽桃种李的无私奉献,因此他让宁河人敬佩的也就不只是个人成就,更是他的人格和博大胸怀了。

  实践乡土文学和创建其体系,带领业余作者攀登高峰陈老师付出太多的精力,为专心辅导创作,不愿涉足官场,当然这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他觉得自己不适应管理工作。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宜装腔作势,削足适履,老老实实做学问。

  后来陈老师退休了,不久就病倒了,心脏病犯了两次,医生都下过病危通知,几年的时间,陈老师顽强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再后来给我打电话,我就在文化馆门口打个三轮到老师的家,然后一起到县医院检查,那时陈老师研究心血管病与贾建文专家相当熟悉,两个医患者成了朋友。

  陈道华珍惜自己的时间,但培养晚生后辈的创作上从不吝啬时间,对宁河人尤其如此。笔者亲身承教过老师的恩惠,但这种事从师长那里听得非常多,或者也正因为如此,陈道华才对宁河有如此大的影响。

  对于宁河的晚生后辈,陈道华曾给予正确引导,他这样提醒:不是说只要努力就可以当作家,有的人想搞文学,但他缺乏形象思维,并不适合搞文学。良禽择木而栖,改行也能大展宏图。我踩出的路,并不希望追随者络绎跟随,只愿现身说法,此路可通,后来有人。陈道华这里的路指什么?要更深刻些去理解。

  陈道华老师说:我自知在小说创作上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但是愿做产生未来的天才的一片泥土,而且努力使这一片泥土更加肥沃。是的,陈道华是一派大师风范,更已化成一片文学沃土,他把思想的种子埋进土壤,这片土地未来就会出现一片森林……

  陈道华对故乡宁河情有独钟,宁河人对他也是母子情深,仅引以自豪,从未嫌弃。鉴于陈道华对家乡人民所作的杰出贡献,宁河应该授予他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尽管陈老师还有遗憾,但他以开创宁河乡土文学流派,以深刻的文学思想奠定根本,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一座城。

  海河文化和宁河文化交融,宁河文学自从宁河出了个陈道华,宁河在天津文化和宁河文学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俨然已成为其中杰出的代表。一代闻人导师陈道华虽然逝世,他所留下的文化种子却早已生根发芽,运河文化在宁河的未来发展,已经建立在陈道华等前辈基础之上。

  陈道华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一代文人陈道华不仅是宁河的骄傲,更是天津的骄傲。

  陈道华老师仙逝三周年祭。斯人虽去,音容永存!


  如果心底的记忆可以倒流

  我的路在我的脚下

  坚信最终的选择与永恒的承诺

  思念,没有异常的狂喜

  分别,却是不尽的忧伤

  尽管命运织成我们的缘分

  挽着理想,来世

  您还是老师

  我依旧是您的学生


  回首那段我跟随陈老师的时光,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不同阶段,在学习上,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老师,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让自己记住一辈子的。而陈道华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为我的创作铺路,为我的生活挡风遮雨。尤其在踌躇满志之时,突然间老师出现我的面前,他就是我的人生坐标,学习的榜样,一生都值得我感恩戴德的人。陈道华老师就是我的亲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陈道华老师开创了宁河乡土文学流派,陈老师对宁河的文学创作以及业余创作队伍的扩大和兴盛的巨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陈老师为宁河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他的人格与品德吸引了无数作者,宁河在天津文化和宁河文学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更离不开陈老师几十年付出的心血。作者了解他,读懂他,看见他的灵气、才华,走进他。这也许就是品文如品人,高山流水遇知音吧!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