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位普通农民董学武的咸阳情怀

作者: 笨马九方皋 点击:6152 发表:2021-09-02 17:06:16 闪星:1

摘要:董学武生于1946年咸阳渭河南岸段村一个船夫的家中,是上世纪高66级回乡知青。一位普通的农民,担任过15年中学化学教师。1988年研制的《快速提取胆红素新工艺》,获陕西省科委03号鉴定证书。1991年办过《咸阳儿童保健品厂》。担任过咸阳市政协两届委员,2005年3月27日,被《咸阳日报》誉为“提案大王”。他建言献策的提案有417篇,在2015年完成了《老咸阳》上下集的创作,2021年完成了续集的创作。

  《老咸阳》是董学武先生经过16年艰辛努力,在2015年完成了《老咸阳》上下集的创作,2021年完成了续集的创作。该书为咸阳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资料。咸阳董老眼光新,勤奋执着有心人。努力研究表情意,留下佳作时代音。

  老汉艰辛终日苦,静心编著老咸阳。渭水两岸风水好,民俗文化渊源长。2005年撰稿过程开始,董学武先生蹬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深入到渭河南北的大街小巷、广大的乡村实地采访、摄影、记录,抢救了大量几乎失传的、丰富的第一手宝贵的人文资料,如咸阳古渡、姜太公垂钓处的变迁;五陵原历史沉浮、民间风俗人情,民间流传的阐释,通过加工整理,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民俗资料。在编写的过程中,又仔细研究了《咸阳县志》、《重修咸阳县志》、《咸阳市志》、《秦都区志》、《渭城区志》、《可爱的秦都》、《可爱的渭城》、《咸阳知古录》等,以及秦都、渭城文史资料。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长达80万字的作品,图文并茂,向世人展现了老咸阳人独特的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老咸阳人黄土地般厚实的传统美德。

  董学武生于1946年咸阳渭河南岸段村一个船夫的家中,是上世纪高66级回乡知青。一位普通的农民,担任过15年中学化学教师。1988年研制的《快速提取胆红素新工艺》,获陕西省科委03号鉴定证书。1991年办过《咸阳儿童保健品厂》。担任过咸阳市政协两届委员,2005年3月27日,被《咸阳日报》誉为“提案大王”。他建言献策的提案有417篇,包括咸阳市统一广场规划,廊桥规划和咸阳市区公厕的设立等都是董老师建言献策的丰硕成果。1.jpg

  在2021年完成了续集中,将提案名称全部收录,显示了董老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和“铁肩担道义”的民族精神。收录了咸阳日报记者边江亭的文章:“为民请命”十年政协路——记市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董学武;并收录了本人在政协会议上重大问题的几次讲话和文章。

  人老志尚坚,认真方为奇。又续新佳作,历史留话题。续集第二部分收楼了最近有关游记小说,散文欣赏。用今天的思想认识对五十年前自己作为民工参加陕西渭河千河大坝的修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回忆,真实记载了当年人民艰苦奋斗,不计报酬的真实故事,给青年一代留下了精神食粮。不顾年迈,自费旅游了渭河源头等地,有回忆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现象,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千里访问董姓人,同根同祖咸阳源。一路艰辛到安顺,文化传承同宗禅。第三部分收录了2015年贵州董氏宗亲来咸阳寻根的相关事件和活动,董学武等也到贵州安顺拜访咸阳籍的明朝大将军董成的后裔们,千里访亲在安顺,祭奠先祖董官屯。明代将军入黔中,弃武从文秦人魂。头枕南山面向北,日日夜夜倍思亲。黔秦同宗渊源深,祖祖辈辈承家训。陕西董事宗亲联谊会成立后,董学武任会长。组织了二千多年来,第一次为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墓前立石碑,碑文的文字由会长书写。2017年3月26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董姓后裔,在咸阳市茂陵三策故里策村举行全国首届董氏宗亲董仲舒墓公祭大典。咸阳日报先后四次报道了这些事件和活动。

2.jpg  第四部分介绍了董学武的诗词、民谣。作为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普通农民,以犀利的文笔点评历史与现实,优雅风趣志高扬、嬉笑怒骂皆文章。腹腔锦绣情千叠,慧延清照誉飞扬。董学武年轻时拜咸阳书法家程岺梅为师,书法日益见长。董学武近年拜咸阳画家詹玉燕为师,牡丹画颇有特色。

  正如咸阳地史活字典张鸿杰老先生生前讲述的:“董学武细致寻觅咸阳历史钩沉,记录某个具体事件的渊源脉络,为咸阳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滴即将消失的精神财富。”。 咸阳民俗学者梁澄清老先生生前评价道:“一个好的选题、一个特殊的选材角度、一个与人不同的叙述方式、一批有乡土特色的资料、素材、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品味,以上因素使这本书会具有特殊的人文、风俗、史料价值。”。矛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老先生说:“在“后记”和一些篇章中也收录了作者的许多感悟,社会历史的、政治的、人生的等等,尤其那些谚语、歇后语,让我想到自己的家乡,以及在家乡的生活。语言,尤其是未经文人书面语言提纯、净化的方言土语,是一个民族,一方地域,一种文化的活化石,对于人们的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家乡认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3.jpg

  此书出版以来,在生活在社会下层人群中,产生了巨大的阅读反响。我认识的许多人,都为自己看到过“老咸阳”自豪。由于根在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与喝彩。作者董学武是一个最底层的公务员,每月按2千元的工资计算,一年就是2万4千元,十六年就是38.4万的收入。但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写出120万字的“老咸阳”,不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还要花费多少钱用于自己的衣食住行。这是简单的计算,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正如作者董学武所说:“一个读书人,一生应当给后世留点儿什么?当然物质是很重要的。但我认为,精神的东西更为重要。一个读书人一生不给后世留点儿文字性的东西,犹如一个女人一生没有生育一样,多少是会留下一点儿遗憾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从爱好民俗文化,到执着用了十六年时间完成,成为一种责任。作者董学武用自己最朴素、最豪爽、最真诚行动,捍卫着属于民族文化,也为我们阐释了生命和艺术的真谛。

  一位普通的农民,历经磨难艰辛苦,从爱好民俗文化,到执着用了16年时间完成,成为一种责任。作者董学武用自己最朴素、最豪爽、最真诚行动,捍卫着属于民族文化,也为我们阐释了生命和艺术的真谛。董学武先后出版过《老咸阳》、《老咸阳续集》《信天游的故乡》《董学武诗集》。

  诗赠董学武(新韵)

  农家硬汉忙贤事,

  平凹题名老咸阳。

  静练习书三五载,

  清新潇洒笔头强。

  古稀精钻民俗意,

  传统文学底蕴祥。

  苦练真才书画静,

  帝都历史起源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老咸阳》、《老咸阳续》及其作者董学武先生。一位年近花甲的普通农民,蹬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乡村田头、大街小巷奔波,历时十六载完成《老咸阳》的创作。年逾古稀再接再厉,又完成了《老咸阳续》。这样的事业确实需要一种情怀的支撑,这样的高尚情怀应该鼓励。推荐阅读。编辑:大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