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教师节】仰慕刘素香老师

作者: 张咏钟 点击:1337 发表:2021-07-24 06:02:30 闪星:2

摘要:我很喜欢小说家墨白的一段话,他对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有两个画家,第一个能准确无误地把所见到的物体描绘下来,画狗就是狗,画猫就是猫,他能使人看到事物表象,这类画家只能算作画匠,第二个画家则能把现实的东西切割开来,用意念或抽象的手法,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用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称这类画家为艺术家。这段话极其生动地揭示了生活的原型与艺术作品的区别。 烘云托月,画月的,不可平直去画月,而要先画云。画云并非本意,意不在云而在月。我最后还用一首诗告诉她作画的奥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叶来形容”。 后来发生的故事告诉我:当时我在刘素香老师的面前一直是“班门弄斧”……

年初,我因为负责几大科局的精准扶贫工作,加之业务工作忙乱,很难抽时间上网写作,总算有下乡前的一点时间上网了,大约是6月23日,我发现一个叫幽兰的老师邀请我为友,兰花是我比较欣赏的花朵,我想一个人能把网名叫幽兰,此人定能超然于物外非同凡俗吧!于是欣然与之为友,聊天中我知道幽兰实名叫刘素香,曾经是王秋平社长的班主任老师。

王秋平何许人耶?她是我最尊敬的好姐姐,是中国科学院冶金工程师,我的一些文章都是经她之手发表在网站的,能当秋平姐的老师,肯定是才华卓越,非同一般的,我告诉素香老师,自己很喜欢兰花,曾经写过10多首关于兰花的诗词呢,于是就把我写的关于兰花的一些诗词发给她看看,她说她的网名是她的弟子在集会上给她起的,不聊不知道,一聊话因投机就分外的多,她把自己画的一幅兰花的画发给我,我不会画画,但多年从事文学艺术领导工作,职业的习惯让我喜欢结交画画的人,也喜欢评画,看了她的这幅画,我开始对她的作品评头论足……,我对她说:一个书画艺术家创作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去浮躁、拒诱惑、尽天职、有理想。除了要务实地勤学苦练技巧层面中的“十八般武艺”,更重要的是用这些本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层体验与感悟。在技巧臻至一定层面之后,而更多地取决于其“画外功夫”,包括文学素养、生活情趣、哲学境界、创新思维等等,这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我很喜欢小说家墨白的一段话,他对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有两个画家,第一个能准确无误地把所见到的物体描绘下来,画狗就是狗,画猫就是猫,他能使人看到事物表象,这类画家只能算作画匠,第二个画家则能把现实的东西切割开来,用意念或抽象的手法,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用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称这类画家为艺术家。这段话极其生动地揭示了生活的原型与艺术作品的区别。烘云托月,画月的,不可平直去画月,而要先画云。画云并非本意,意不在云而在月。我最后还用一首诗告诉她作画的奥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叶来形容”。

后来发生的故事告诉我:当时我在刘素香老师的面前一直是“班门弄斧”……

时隔三天,素香老师亲笔写了一篇散文《拜读江华瑶<咏兰诗草>有感》发给我看,她还非常谦虚的对我说:“我平时喜欢学画,是我去年冬天画的一幅油画——空谷幽兰。看了您的诗,我很仰慕您的文采。但愿我这幅油画能为我的读后感增添些韵味!我写得肤浅,请谅!但这是我赠予您的见面礼。请收下。愿在您的熏陶下有所领悟”!她写的“有感”的文章是自己亲手写的影印件,看到那笔画光滑清爽、结构站稳不斜、字体秀美漂亮又能让每个人读懂的清秀隽美的笔迹,我震惊了。这那里是出自一个74岁的老人家之手。

人说:文如其人,这个“文”应该是涵盖书画摄影艺术作品的,诗是有声画,画为无韵诗。看一个人字写的好坏,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的目的是“畅寄幽情”。写字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一个人的字不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字与之“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 “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从大处着眼,看刘素香老师字整体的布局气势,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从小处琢磨,看刘素香老师点画笔法的工夫,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从间架结构看刘素香老师字型体态的美感,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从字里行间看通篇字的意境效果,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单就她的这一手字,就已经将我的心降服。在这个浮躁实用性的年代,已经很少有人用笔写字了,但能看到刘老师的亲笔字,实在是幸运一件事情。

再看素香老师的文章,仅仅是一篇读后《有感》的文章,围绕“兰花草读后感”这一主题,以谦逊实际的态度如行云流水一般写的酣畅淋漓,干净利索,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其内容真实、具体、生动,条理清晰,用词精准,语句通顺,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结尾自然,前后响应,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收到“一字一顿,掷地有声,言有际而意无穷”的整体效果。

素香老师的文章我看到的并不多,有的是随笔性的,并不能称之为精品,但就是这些随笔性的文章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彰显出真性情,像《我们要优雅地老去》《秋思》等等。在《我们要优雅地老去》一文中,刻画了暮年人的良好心态。在《秋思》中素香老师把人生一辈子比作四季“我的一生如四季,最壮美的是秋季!我的晚年如秋,我的岁月都已然成熟收获了,酿成了美酒,独自品尝。不论是苦是甜,我都心满意足。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经历了冬的积累、夏的耕耘,金秋来临,学子们在各自岗位上取得骄人成绩,这是对我最高的奖赏。我的人生有一个饱满丰收的秋”!对这二篇文章的评论,读者和各位同仁都有较高的品评,尤其是王秋平大姐的评论文章,写的至为精到,我在这里就不再评述了。我想说的是素香老师关于写《白沙湾》的先后二篇作品:一是她在二十三年前写的《璞玉纯情白沙湾》和二十三年后写的《璞玉纯情多少梦 一湾春水向东流——重读<璞玉纯情白沙湾>有感》,这两篇文章并不长,却是字字珠玑,让人感悟到白沙湾过去的璞玉纯情,同时对现在白沙湾的美景遭到人为的破坏的惋惜,进而生出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守护美丽家园的理念,让环保精神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强烈的愿望。在对这二篇文章的评论上,副社长谭希诗先生写的《不忘环保初心 守护美丽家园—品读刘素香两篇不同的美文》而萌发的感叹特别好。

我过去曾讲过:“一切优秀的作家,都是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赤子,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思想感情,都发源于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热爱,发源于对自己民族的血肉相联的牵挂,发源于对普通劳动者人群生存状态的关切和同情,她(他)常常在对他人苦难的悲悯中忘却了自己。真正的作家他们不会停止、绯徊在属于个人情感的反复折磨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喜怒哀乐,诚然会激发出动人的诗歌,会在读者中寻到相应的共鸣,其美学价值也自不待言。这一类诗歌大量地涌现出来,往往形成卓有天赋的诗人们早期的创作现象。譬如,众所周知,环绕永恒的爱情主题,表现男女之间真挚爱恋的欢乐和痛苦,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者。然而,任何人不可能长久地沉溺于爱情旋涡之中,社会生活里,有许多比之于爱情更为重要的内容,当一个人观察到人生中更多更新的东西,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人性的理解日益加深,终于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以后,其思维渐趋成熟,视野不断开阔,创作题材则日渐丰富,达到此境界,作家已经挣脱了茧壳的束缚,从此迈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深刻的思想和开阔的襟怀,是成就优秀作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从劳动中蜕脱出来,反去居高临下的鄙视劳动,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人格现象了。我们有些作者,往往沾染上了“艺术”至上的偏颇之病,过多地关注了自身的存在,远远没能抵达忧国忧民,悲悯众生的情感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艺术家与凡夫俗人的分界线。素香老师关于《白沙湾》的二篇文章,就是超出了凡夫俗人的界限,达到至真至美至善至纯的一种境界的最好的尝试,是值得我等很好地学习的。

我上面说过自己是“弄斧”到了“班门”,不仅仅局限在对素香老师“字”“文”方面的欣赏,还有在绘画方面,人说诗画是一体两面的,她的妙道在于“学、识、情”三个字,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静如寒潭之秋水。设若你看了素香老师的画,你就会对这一切尽收眼底。

我们有一些人在欣赏一幅画时,往往以“像”和“不像”来评价其画的好与坏,这种评价是肤浅的。能使人看到事物表象的画家只能算作画匠;能把现实的东西切割开来用意念或抽象的手法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用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这类画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我有个哥们也就是哈市文联美术家协会主席、画家于进海老师,他画的《秋天的毛豆》被称为“天下毛豆第一人”。一次我看他画画,他先画了一个玉如意,然后又在玉如意的上面画了几个红柿子,我大惑不解,不无嘲笑的对他说:你画的是什么玩意儿?于老师神情凝重的在画上题字:“事事如意”!然后冲我微微一笑,此刻我才恍然大悟。这件事情让我联想到齐白石在新加坡作的一幅画,是一棵老树,树的根部是片片落叶,画完后他送给了一个亲属,并对亲属说:“当你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拿出这幅画去卖钱”。他的这个亲属当时也是不以为然的草草收起了这幅画,果不其然,后来他的这个亲属生活遇到困难,突然想到拿齐白石的画出去卖,后被一个华侨高价收买。齐白石的这个亲属大惑不解的问买画的华侨:“这幅画值那么多钱吗?”华侨回答他说:“这画是无价之宝,它反应出我们华侨的心情,叫叶落归根”。叶落归根,一幅画境界全出,让人叹为观止。季羡林在《关于神韵》一文有一个说法:韵是诗的灵魂。例如:“恒河上茅屋”表示义是“恒河上”,指示义或引申义是“恒河岸上”。暗示义是“凉爽”“圣洁”,因为恒河是圣河,恒河上茅屋是修道人所居之处。他把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真诗,以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暗示的东西为主;第二,价值次一等的诗,没有说出来的只占次要地位,只是为了装饰已经说出来的东西;第三,没有价值的诗,把一切重点都放在华丽语言上,放在雕琢堆砌上。在这里,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没有说出来的暗示的东西,其价值超过说出来的东西,在说出来的东西中,词藻雕饰最无价值。我认为,画画也和写诗一样,我观素香老师之画,画中有诗,观素香老师之诗,诗中有画。

笔者生性愚钝,对诗书画无甚深入的研究,记得傅万泉先生讲:“诗人要选择单纯、善良与真挚,‘像樱桃一样简单’。这样才能写出语言不能到达的地方。这种简单还要有‘不忘初心’的意蕴。像我的笔名赤方一样。赤子之心,方(游)子之意的情怀。我记得小时候,祖父让我写公鸡,我为了写好,花了一天时间观察公鸡,从冠毛到体态,从站立到啄食,写的很细腻,拿到祖父面前,他告诉我‘跳出公鸡来写公鸡’。这时我就从太阳,雨露,生命,啄斗去观察和表达。于是让公鸡真有了生活。这10个字伴随我诗歌创作的始终。‘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点古体诗歌与近体诗歌是通用的”。傅万泉讲师早在10多岁的时候就悟到了创作的真谛,可惜我却是近10多年才悟“道”的,已经是“廉颇老矣”,可见我的天分之差了。不过多年来我一直是对诗书画独有偏爱,看书画作品我不但要看到其美的“形”,更侧重于看到和体会其美的“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神韵”, 因为只有“神韵”才能给人一种高级的艺术审美享受。神韵如神龙,令人见首不见尾,或者首尾皆不能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字是说出来的东西,不著一字就是没有说出来,因此才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羚羊挂角,地上没有痕迹,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说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每一句包含着两种东西,前者是具体的,说出来的,后者是抽象的,没有说出来的,捉摸不定的,后者美于前者,后者是神韵之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是说出来的,意是没有说出来的。“得意忘言”与前句相同。神韵不在言而在意。此外,还有什么“蕴藉”“含蓄”等等,无不表示同样的意思。那一些被神韵家推崇的诗句,比如“兴阑啼鸟尽,坐久落花多”等等,这些诗句当然表达一种情景,但妙处不在这情景本身,而在这情景所暗示的东西,比如绝对的幽静、人与花鸟、物与我一体等等。这些都是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这就叫神韵。《沧浪诗话》中说:“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些都是在理路和言筌之外的,所以才能是“上也”。

素香老师的画我看到的也仅限于十来幅,大都是山水花鸟画。她的画得益于黑土地山水的滋养,家乡的山水风物是其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作品中无限放大的山石,刻意缩小的树木、细心点缀的花鸟与人体,向观者传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万物的永恒和谐、生生不息的价值理念。这些画作,既有大景描写,也有性灵挥洒,既有皴擦染点、精笔妙墨的传统演练,也有泼染冲积、水晕墨彰的现代阐释,其所绘题材无不是家乡山水的浓缩和提炼。无论是大景或小品,境界之阔大深远为我们提供了可游可居的精神栖息的净土,这无疑是他对传统优秀山水画文脉的正确继承和延续及其人格秉赋在其山水艺术中的有机展现。从对大自然的“饱游饫看”和体悟中,素香老师已经具备了娴熟的笔墨技巧和山水写真的能力,为其创作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心象境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年逾70的素香老师简约空灵的画风的横空出世,早已经与生存在喧啸都市的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她创造的宁静、幽深的山水意境让人们燥动受伤的心灵得到休憩和精神抚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国人崇尚和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优秀山水画要求画家在山水之中表现出主体精神,只有经过中得心源的抽象,融自然山水与笔墨之美于一炉,升华创造出胸中丘壑而形之于绢素,化为“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心象,用随心所欲的表现创造出艺术的心境,才真正达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山水道境。“画先求有笔墨痕,而后能无笔墨痕,起讫分明,以至虚空粉碎,此境未易粹造”(《黄宏虹画语录》),黄宏虹大师话,无疑在素香老师的心中燃起了一盏明灯。通过素香老师的画作,可以看出她的那种骨子里透着深沉底背的文学艺术形象,言说有据,呼之欲出。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素香老师的字画中看到她那深入骨髓的谦卑祥和与大美之爱。人若没有大爱,他也必定高傲。爱是她生命的的主题。有爱的主题,她的精神才能更青春美丽。越成熟的麦穗才能越往下垂,越发显得谦卑随和。

“自沐朝晖意蓊茏,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记得诗人臧克家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这首诗可以用于素香老师自况,其实素香老师原本是“青春”的,何必要再“碎镜重还”呢,愿素香老师青春永驻,愿她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她的作品再加上旁人的作品,将会给人间带来无限的温暖,使春意更浓,阿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网络交流,作者结识了刘素香老师。刘老师年逾七旬,笔耕不辍令人钦佩。刘老师工画,其画形神兼备;刘老师善诗,其诗意蕴深达;刘老师妙笔,其文有理有道。文章在欣赏刘老师的书画诗文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