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教师节】那段为人之师的日子

作者: 梦秋 点击:2222 发表:2021-07-20 17:54:26 闪星:6

一、初为人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我走上三尺讲台也纯粹是一个巧合。当时我高考落榜正在家赋闲,村小学一名教师病故,乡教办一时又抽不出人手,便让村小校长从本村临时招聘一名代课教师,校长首先考虑的人选就是我。
  起初,父亲一口回绝了校长的盛情,理由是:村委会会计他都不愿做,教师他更不会去当的。在他的心目中,会计也许比教师更实惠点。
  怎奈,人各有志。当我得知这个讯息时,我说可以试试。我的答案确实让父亲费解。
  与校长一番交谈后,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上课。
  1990年11月22日,我的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
  我满怀一腔热情,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是否想做一个清贫的人(当时说定月薪是60元人民币),我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毕竟是和我一样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的子弟啊!
  一个地域的发展,除了本地域的资源、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硬件要跟得上,更重要的还要有一大批技术和能力都过得硬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一系列软件来相辅相成。而这些人才哪里来呢?重金聘请对于一个温饱问题刚解决的老区来说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从教育抓起。
  在改革开放十年后的农村,口袋里揣着只够喝茶水的几个铜子,还能耐得住寂寞,整日里厮守着那三尺讲台的人,你仅仅单纯地用“崇高”或是“迂腐”几个字眼怎么能涵盖得了其本身的意义呢?
  我曾经对自己明明白白地确立过一个目标:从教,纯粹是出于一种良心上的责任。
  为了生存,我还侍弄着十几亩的自留地;为了贴补家用,我让年迈的父母开了一爿杂货店,每天凌晨三四点我就起床搭班车去三十里外的县城采购杂货店当天所需货物;为了把第二天的课上得更透彻,我可以将教材、参考资料带回家加班到深夜。
  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我都能无条件承受,只要看到孩子们在一天天的进步,我内心涌动的那份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有一种历经磨难过后的心灵得以慰籍般的释怀。
  我就这么在家乡教育这块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
  整整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
  如今,我的家乡依旧属欠发达地区,我曾经付出那十年的心血究竟给家乡的发展带来多大作用,就让家乡的山水来作证吧!

二、师生朋友
    执教十年,面对面相处的学生也不下千人。
  常言说:“严师出高徒。”有些人误认为“严”就是凶神恶煞般令人敬畏,于是有很多家长在对某些事件的判定说服不了孩子时,就会说“再不怎么怎么,明儿个告诉你老师去!”
  我却认为这个“严”字应该是治学的严谨和对学生学业上的严格要求。
  我这个人生性随和,在学生面前从来就扮演不出凶神恶煞般的模样。相反,我与学生们在一起大多是朋友般的相互尊重、知音似的掏心交流。其间也有老师曾经提醒过我:“不要同学生打得火热,这样会降低你的威信。”我对这样的良言相劝,只能一笑了之。
  我一直这么认为:为人师,授业解惑固然重要,应以传道为最重。
  从教十年,我也是这么做的。
  在学业方面,我主张扎实“双基”,大到篇章结构、定义定理的解析,小至一个生字的读音和笔顺的准确读写。在这方面我还有过惩罚学生的历史记录呢。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人身上都带有自由懒散的习性。写生字常会有多一点少一捺的现象,对那些口头指正屡教不改者,我惩罚过他们一个字抄写一百遍的。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家庭作业老是完成不了,我陪着他们留校完成后再离校回家。值得庆幸的是,家长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对我说:“我那儿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给我打,只要你不给他打死就行。”我笑了,我理解做家长的心情,他们是“望子成龙”心切啊!
  不过,我更主张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使他们晓之以理。我也常把这种方式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在讨论涉及生活态度、伦理道德、人生价值这类主题时,我就把课堂当成论坛,让孩子们各抒己见,然后由我作最后总结。我的观点,孩子们都能欣然接受,即使是那些起初持相反观点的孩子。
  然而,也有让我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
  有一回,大家在讨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主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听说你每天上的课是最多的,为什么工资却是最低的呢?”当时我支吾着有些失态。
  我的孩子们啊,在这个遭受商品大潮冲击的社会现实中,用“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说法能让你们信服吗?我只能哑然。
  而今,有的学生已经走上社会,成为建设家乡的一分子。忆及此时,心底就会涌起暖暖的感觉。
  想想当年所付出的,值啊!


  三、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的必修课。
  按班主任的职责要求,在家访之前,首先得有个前期的准备工作,譬如学生的类型啦,被家访的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譬如家访的目的啦,甚至连家访时的询问方式,据说事先都要经过潜心的设计,对了,最后还得做好家访记录。

而我当时却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我的家访对象不是我的亲戚,就是我的朋友,他们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着我家访形式的随意性。
  我们可以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从国家的教育体制谈到子女的培养方向,从教育必须同国际接轨谈到人才的供需状况,从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谈到未来的就业前景。
  我们也可以在路途中“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沟通。“最近我的孩子学习怎么样?”“有进步,但是提高的不明显。”“我也在为这事犯愁呢?你说怎么办?”“怎么办?只有家长学校相互配合监督,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行啊。”
  我遇到最多的是那句“我的孩子交给你就放心了,你看咋办就咋办吧。”常常是搞得我左右为难,他们对我信任当然开心,可我也有自知之明,我的肩头哪能扛得起如此重荷啊!
  面对他们无可奈何的神情,我又说不出推辞的话。是啊,让这些目不识丁的莽汉去担负千百斤的重物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说出个“不”字,而要他们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正如他们自己说的“你杀了我吧!”
  为了让新的文盲不再出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还好,我的良苦用心总算也有所回报。家长见了我,老是说:“我的孩子现在只信你的话,我们说什么都不顶用了。”
  为了应付上级的工作检查,我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家访记录进行突击性的填充。不料,领导对我的家访记录竟大加推崇,说内容翔实,感情真挚,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拉近了。当时让我真是啼笑皆非。
  其实,家访本来就是沟通家长学校之间的桥梁,一切流于形式的所谓记录只能是一纸毫无价值的空文而已。

四、春游

教了十年的书,就当了十年的班主任。
  班级能正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对于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真可谓是奢望了。
  阳春三月,当我提议我们班级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时,校园里顿时激起轩然大波。孩子们当然是百分之百赞同,而校长得知春游的目的地是沿淮风光带时,我的提议立刻遭到一票否决。理由是:不安全。
  不安全?什么是安全?足不出户就安全?
  回到教室,我把校长的意见向孩子们作了说明,他们马上就像炸开了锅:“我们自己组织嘛,与校方无关不就成了?”我也想不通,这不是“因噎废食”吗?何况他们又都是高年级的孩子了啊,只要事先在每个人的大脑里强化安全意识,组织者临时再多一些监督和提醒,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于是我终于斗胆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并跟孩子们有言在先:“如果是同学们个人原因造成不安全的事件发生,我们将取消今后一切外出的集体活动。”
  孩子们积极响应,全票通过。
  星期天一大早,孩子们都准时地来到校门口集合了。我请了本家的两个兄弟义务承担了这次春游的全程交通服务,条件是:晚上请他们喝酒!
  太阳刚刚跳出东方的地平线,两辆车满载着欢声笑语直奔沿淮风光带。
  沿淮风光带山灵水秀,景物天成,资源丰富,名胜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条高品位的沿淮风光带旅游线和洪泽湖口三角洲风景名胜区。沿淮风光资源品位高、景点多(基本都集中在沿淮两岸),有特色(山水相依,人文荟萃),其间: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古泗洲城遗址;有国家级的“国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祖陵”和“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历史上著名的“楚王都、汉王城、项王城”和隋炀帝的“都梁行宫”遗址;有“三国”时代的演兵场;有闻名的“天下四渎”之一的“淮渎庙”遗址;有道家鼻祖老子的仙踪;更有那千亩荷塘,万亩苇塘和迷人的景湖奇观——洪泽湖风光。
  这次春游的第一站是“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一山在盱眙县城内,古称都梁山、南山,因宋人米芾题诗赞为“东南第一山”,后人咸称其为第一山。山高近百米,突兀耸峙,雄踞于淮河南岸。舟行淮水,望山似翠屏,登山远眺,淮水若白练。隋降,汴渠开凿,盱眙遂为通衙,历宋元明清,第一山之胜不因时间推延而有所减,明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到:“山顶上有楼观峥嵘,山凹里涧泉浩涌,嵯峨怪石,盘秀乔松。上边有瑞岩观、东岳观、五显祠、龙山寺,钟钧香烟冲碧汉,又有玻璃泉、五塔峪、八仙台、杏花园,山光树色映城。白云横不渡,幽鸟倦还鸣。说甚泰嵩衡华秀,世间仙境若蓬瀛”。建国后,第一山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已逐步修复,有玻璃泉,杏花园、魁星亭、米沛书第一山碑、明伦堂,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一山题刻,在清代还存172块,经1986年普查,尚存摩崖88块。早自宋元,晚迄明清,书体有正、草、隶、篆,文体有诗、词、题、记,诚是“山腰有石皆诗草”。20世纪80年代,辟为公园。
  孩子们穿行在奇松怪石亭台楼阁之间,根本就无法体味这里千年的文化积淀,但他们荡漾着的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却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由于登山是件耗费体力的事情,一圈兜下来,一个个红润的脸蛋都渗出了晶莹的汗珠。眼看时间已近正午,虽然他们游兴正浓,为了确保下面的行程顺利进行,我还是决定下山集合。

一阵集合的哨音响过,我顿时傻了眼。这帮平时看上去都很乖巧听话的小家伙被饥渴折磨得早已把曾经给我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刚出了公园大门,就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如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直奔饮料摊。尽管我声嘶力竭地叫喊:“当心——注意安全——”,他们照常我行我素,根本就不买我的帐,所幸的是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谢天谢地啊!
  这次春游的第二站是参观“全国最长的公路石油输送两用桥——淮河大桥”。
  淮河大桥是毛主席当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铿锵誓言的见证。我们漫步在人行道上,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边是依山傍水的山城小镇,山顶林木浓郁苍翠,山脚街衢宽敞整洁;淮水依依宛若一道白练,轻轻拂过这座灵秀的古镇小城,再缓缓注入洪泽湖;另一边是坦荡如砥的圩区田畴,金黄的油菜花裹着新翻泥土的气息随习习的春风沁入肺腑,顿觉心旷神怡。如此大好春光怎能虚度?我连忙掏出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凝成永恒。
  这次春游的第三站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
  明祖陵在盱眙县管镇东约8公里的洪泽湖西岸,是朱元璋为其高祖朱百六、尊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修造的衣冠冢。洪武十九年(1386)始建,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据史料记载,原有殿、庑、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萧墙、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松柏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望柱两对,石象生十九对,并拥有祭田一百四十九顷。清康熙十七年(1678)被洪水淹没,殿宇全毁,石象生也全部倾颓。1978年筑堤1923米,陵区始离水域,1981至1982年匡扶神道两旁石刻。
  孩子们似乎对这厚重的历史没有太多的兴趣,他们在石象生间捉迷藏,喧闹声响彻在这块沉睡水下三百年的帝王祖陵上空。
  眼看日已西斜,也感到饥肠辘辘了。我决定集合返程。
  当我们的车在一爿小店前停靠时,孩子们又上演了刚才的一幕。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养成的。
  更令我感动的还是,老校长得知我们出发后,真可谓坐卧难安;中午时分就站在校门口翘首北望,直到看见孩子们一个个都安然无恙,他才语重心长跟我说:“不是我不支持你开展活动,我是怕万一出了事,你我都吃不了兜着啊。”我此时也确实感到后怕起来。
  春天,让孩子们在春光里放飞心情的感觉真好,可也别忘了安全第一哦!

五、野炊
    有了上次春游的教训,我只好把集体活动的范围锁定在周边地区的山水田园里。

秋高气爽的季节,最好出游的项目非野炊莫属了。
  社会是个大课堂,大自然便是本百科全书了。
  我们事先约定:这次活动任何人不准带干粮,渴了饿了都靠各自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后来考虑到卫生的问题,我还是让他们带了一口铁锅,以便烹煮之用。
  礼拜天早上七点整,我们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直奔“大龙潭”。
  说起“大龙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呢。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水怪经常出来骚扰当地的村民,后来村民们实在受不了它的祸害,就请来一位法师降妖,谁知那法师刚念一句咒语,水妖就钻进了山洞,并且喷涌出滔滔洪水。眼看着洪水冲毁了农田直逼村庄而来,村民们一个个心急如焚,都跪倒在法师面前,求他能尽快想出个法子。法师想了想说,办法有是有,就不知道有没有人家愿意配合。大家连忙说,只要能让全村人躲过这场灾难,要他们怎么做都可以。法师这才开口道,用一张还没满月的新婚喜床和一只青石磨盘就能镇住这只水怪。大家一听都愣住了,因为当地的风俗里,动用没满月的新婚喜床是不吉利的,谁也不想犯这个忌讳。正当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滚滚洪水已经逼近村庄。这时有一位姑娘走到法师面前,“用我的喜床吧。”后来,就在大家用喜床和青石磨盘封住洞口的那一刹那,一声震耳欲聋的霹雳划过长空,那位献出喜床的姑娘一头栽倒在地上。
  这个传说让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了,孩子们还在追问:“老师,真的有水怪吗?那个姑娘明知道不吉利为什么还要献出自己的喜床呢?”我告诉他们说,水怪是编故事的人编出来的,那位姑娘这么做就叫“舍生取义”。如果她不挺身而出的话,最终也是同大家一起灭亡。而她选择牺牲自己,是想换来全村人们的安宁啊。也不知他们是否听明白我的话,一个个都在使劲地点着头。
  我们走在“大龙潭”的堤岸上,只见潭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与水底的鱼虾水草相映成趣。人们在水里放养珍珠,建造渡槽将潭水导引进农田灌溉庄稼。据说“大龙潭”的水质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测,鉴定为纯天然矿泉水。
  孩子们在潭水边嬉戏玩耍,刚才徒步几千米路程的疲劳已经荡然无存。
  我跟他们说,下面的活动是要进行爬山比赛。我的话音还未落,几个男生已经摆好架势跃跃欲试了。
  当我喊了声:“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同学们立刻像潮水一般一齐涌向山腰,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

这座山虽然不到百米,可是坡度很陡。刚到半山腰,有很多孩子已气喘吁吁,举步维艰了。我一边给他们加油打气,一边跟他们讲“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等到了山顶,再朝下一看,几个小个子同学还在半山腰蜗行呢。
  极目远眺,秋天的田野简直就是一副色彩绚烂的画卷:蔚蓝的天空,金黄的稻谷,雪白的棉花,褐红的高粱……更是一副紧张繁忙的丰收图:人们正忙着收割、运输、脱粒、晾晒……
  “哇,太美了!”大家都啧啧称叹着。我说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这时有个同学叫了声:“老师,我饿了!”其他人的肚子也都跟着叽里咕噜地响起来。
  考验的时刻到了,没有干粮,怎么解决饥饿的问题?
  “我们去掰些嫩玉米来烧着吃!”有人提议。
  “不行,玉米是别人家的,这叫盗窃!”马上遭到反对。
  “我们去采野果吧!”又有人想出一招。
  “那怎么能吃饱啊?”有的人差点要哭出声来。
  “哎,有了!”一个同学指着山坡一块正在收获的山芋田,“我们去帮他们收山芋,然后让他们送一些山芋给我们烧着吃。”
  “好!”他们像似见到了救星,说着撒腿就要朝山坡冲去。
  “等等等等,”我制止了他们,“我们要先来个分工,几个大个子去帮人家收山芋,再去几个找水源,余下的都去捡柴火。这样等他们把山芋弄回来,烧烤的准备工作也好了。这就是统筹方法!”
  话音刚落,他们已经各自分头行动了。我也怀疑他们这回自觉性怎么都变得这么高?真是“民以食为天”啊。
  可是没过多久,那些去帮人家收山芋的孩子已满载而归。我问他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们说,收山芋的叔叔阿姨知道我们还没有吃饭,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帮他们干活,还白送了我们一口袋山芋。
  说话间,寻找水源的孩子也回来报告说在山坡上找到了一眼山泉。我们当即决定就在山泉边集合。
  不一会儿工夫,铁锅就架起来了,柴火也燃起来了。随着吱吱冒出的水蒸气,烤山芋的甜香也在空气里弥漫着。
  “老师,能吃了吧?”大家都不停地咽着口水。
  “慢!”我有意想急急他们,“你们找到当年红军爷爷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感觉了吗?”
  “找到了,找到了!”他们已经迫不及待。
  “找到了?什么感觉?”我继续追问。
  “饿啊!”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那好,开饭喽——”我用树枝将火堆里的山芋一个个拨出来。有几个馋嘴的家伙还未等山芋冷却就伸手去抓,结果被烫得哇哇直叫,逗得大家笑成一团。
  “真好吃!”“太好吃了!”“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看着他们一个个贪婪的吃相,满手满脸都被烟灰涂抹成戏剧里的花旦了也不知晓。他们相互指点着对方哈哈大笑,殊不知,你在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笑你呢。
  掬一捧山泉,啊,好清凉!清脆的笑声再一次在山谷里回响。
  青山啊,请你相信,他们一定会让你更加翠绿;
  溪水啊,请你相信,他们一定会使你更加甘甜!

  六、毕业联欢

在所有的联欢活动中,毕业联欢最让我感动。
  我组织的联欢,大多是即兴的。几支彩色粉笔,在黑板前上下翻飞几个来回,一个联欢的主题背景马上就跃然大家的眼前。
  “击鼓传花”是我们惯用的方式,因为它既能活跃会场的气氛,又是大家公认的公平手段。随着铿锵的鼓点,花球在人群中来往穿梭。当那鼓点“咚”的一停,手接花球的同学就是下个节目的表演者。你不要说你没有表演天赋,今天这里就是你展示自我的舞台,实在你一时怯场,也不要放过一次学“驴狗叫”的机会。
  他们毕竟都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便他们将来就有个出类拔萃的歌唱家、舞蹈家什么的,此刻也因为缺乏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的表演只能是自娱自乐的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歌声融化了他们曾经结下的“不共戴天的仇恨”,笑声见证了他们六年来凝成的情谊。
  还有那一句句诚挚的祝福,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没有鲜花的簇拥,没有曼妙的歌舞;
  有的是纯真的笑脸,有的是尽情的挥洒。
  最后压轴的多半是我那首保留曲目《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三毛的这首歌,道出了人生中执着追求的真谛。
  转眼间,时光已经流过十多年。当年那些稚气未脱的毛孩子如今也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他们的成长再次让我感动。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那清脆的歌声,随着感动,将一起写进我永恒的记忆。

 

七、学无止境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既然为人之师,为了让自己那桶水不致于过早地枯竭,我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了由江苏教育学院开设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我当时选择的小学教育(文科)专业,共十二门课程,分三年时间开考。
  回想起那段自学的日子,境况确实让人有点难堪。
  成家立业的人,本该是回报家庭的时候,却要自掏腰包去学什么“专科”?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一大家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何况那笔购买课本和考试的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呢!
  我也很为难,既然要参加学习,一定会花费很多的业余时间。家里那十多亩的责任田,撇给年迈的父母和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妻子?我实在也于心不忍。可不参加学习,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持证上岗。
  最后父母安慰我说,你放心去学吧,我们也不是七老八十,再干几年没有问题。妻子也说,要想学就不用犹豫,三年时间很快就挺过去的。
  我不想被邻居骂为“不孝”,收获的季节,我让父母将强体力的活儿留给我放学回来后突击。为了减少父母第二天的负担,我常常利用月光尽量在地里多做些。妻子一直坚持陪着我,我望着她那单薄的身影,劝她早点回去休息,她却总是说:“不要紧的,我还行。”谁说爱情非得海誓山盟?
  三年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
  苍天有眼,我终于在一九九六年的那个夏天,顺利地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
  望着那张红彤彤的“毕业证书”,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啊,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最明白。
  “学无止境”,尽管这种说法催人奋进,但你真的去“活到老、学到老”的话,其间遭遇的又何止是物质条件的制约,更要在思想上作好精神煎熬的准备。
  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宽容成就了我的学业。面对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我除了在工作上尽心尽职,在家庭中多承担些强体力的活计,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报答他们。
  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妻子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她的默默付出,我不能想象又会遭遇怎样尴尬呢!

 

八、学以致用

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行,并不是冲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之类的耀眼光环,而是由衷地对这个职业莫名的热爱。
  我信奉“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说法。不过,择业的时候要是能够学以致用,也算是人生中的一桩快事。
  自从有了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一系列教育理论武装大脑以后,走上讲台讲课时的底气似乎也比以往足了许多,总之是自我感觉良好。
  从教十年期间,我从不喜欢照搬课本,教学参考书对我来说,确实只能充当参考的角色。我常常会将“教参”中那些流于表面的参考答案深发开去,让孩子们能从事物的表象里体会出更深层的含义。
  记得在教学《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时,“教参”是按照“独立阅读课文”的体例编排的,而我认为将它作为“讲读课文”来上更适合。小学一年级时,无论你用怎样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他们也无法弄明白其中那深刻的道理。而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当我将课文中的部分段落声情并茂地重复朗读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们眼眶中都充盈着晶莹的泪花。
  由于条件的限制,乡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之类所谓的“副课”一直以来都无法正常的开展。我找到校长,认为这样与我们“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相差太远,可是上级没有分配专业对口的教师,校长也只能叹息。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他们看来,也只是说说而已。
  我揽下全校六个年级的音乐、美术课,体育课也在几个年轻的教师分摊下陆续地开展起来。
  虽然一周二十五节的日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一天下来也常常是口干舌燥,但看到孩子们日益渐浓的学习兴致,浑身的疲惫立刻烟消云散。
  说实在的,苦是苦了点,如果是学以致用,确也苦并快乐着!

  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自从音乐、美术、体育课正常开展以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大增。令人欣慰的是,沉闷的校园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在吹向我们……”稚气的歌声荡漾在校园的上空,连树上的鸟儿也快乐地唱起婉转的歌。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用手中的剪刀和画笔将“学习园地”装扮得五彩斑斓,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迷人的童话世界。
  操场上,你看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跑、跳、投,样样争先。虽然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他们照样追、抢、拼,毫不懈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市教委举办的“绿化杯中小学作文竞赛”中,我们班选送的作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举夺得“小学组”作文的桂冠。
  “六一”汇演,我们学校的女声小合唱《快乐的节日》荣获三等奖,打破建校以来历届汇演“零的记录”。
  乡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通过同学们的奋力拼搏,也在多个运动项目中获得奖项。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我也荣幸地被乡政府授于本学年度“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
  我们的默默奉献,虽然在物质上的回报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我们在精神上得到的慰籍也同样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出来。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的花生由于连绵的阴雨耽误了收获时令,眼看就要遭受果实脱落的麻烦,正当我们全家在地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群孩子如同天兵天将般忽然而至,还未等我缓过神来,他们一边说着“老师,我们是来帮你收花生的”,一边已不容分说来到地里动起手来。我还想说些什么,可嘴巴张了半天,还是没说出来,心里一股暖暖的感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是啊,孩子们能记挂着你,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十、告别三尺讲台

正当我信心百倍地准备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大干一番的时候,县教委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整顿全县聘用教师队伍的通知”。要是真如文件所说通过考核择优录用的话,我是不必担心的。问题在于,考核的工作还没有开展,“名额内定”的小道消息已经不胫而走,我那饱含一腔的热情霎时降至冰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让现实改变我们吧。
  后来事态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由于教委内部在“内定名额”时意见分歧很大(有不少聘用教师就是教委干部员工的子弟),整顿全县聘用教师队伍的工作便一拖再拖,最后竟不了了之。
  《教师法》颁布以后,“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发放工作紧接着就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展开。对照文件中“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一条,我差点没激动地跳起来,心想终于盼到能“名正言顺”的这一天。
  当我到有关部门去申请考核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简直让人晕厥。他们说我当初学的“小学教育专科”是在职自修,而文件规定只有“脱产进修”才有申请考核的资格。
  天下就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当时教委与教师进修学校正在招收由南京师范大学主考的中文专业全日制脱产学习班。
  我犹豫了。三年前那段在职自修时遭遇的尴尬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更何况这次还是全日制脱产学习呢?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非要选择教师这一行呢?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就是那么莫名的热爱。
    其间也有朋友找我合作办公司,当时广告装潢如雨后春笋,而且利润也很可观。也许是人各有志吧,对于经商之类的事情我怎么也吊不起兴趣来。
  要想立足教育,必须持证上岗。
  有了上次在职进修的教训,岳父大人首先提出异议:“该不会又是骗人的吧?”这回是我个人的坚持,最终还是报了名。
  又是整整三年时间啊!
  1999年7月,当我捧着那张“脱产进修”的毕业证书再次来到有关部门去申请考核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简直就是五雷轰顶。他们说,文件规定停止办理“五大生”申请考核的资格。
  好一个“文件规定”啊!
  莫非六年的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何况还有那笔对我们全家人来说数目不算小的培训费用?
  我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听从岳父的警言!
  我愧对我那年迈的双亲!
  我不知道还能向一直忍辱负重的妻子说些什么!
  九九年的那个暑假我是怎么过来的?连我自己也记不真切了。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也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告别那厮守十年的三尺讲台!尽管是那么的不舍,甚至还存有深深的眷恋,但现实又是那么残酷的真实和无奈。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啊!
  而立之年的人,早已愚钝了创天下的勃勃雄心。当生活硬是把你推到这条道上时,你也只能去面对,再多的叹息,再多的悲悯,也不会给你带来柴米油盐。
  南下的班车载着我和妻儿离开故土的那一刹那,我那莫名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就真的这么狠心,舍得将一直深爱着你的儿子抛弃?四处飘零的人生并非我之所愿啊。
  我一脚踏上这座素有“东方不夜城”的土地时,我就清楚地知道,我的边缘人生已经拉开了序幕。


【编者按】十年的教师生涯,是作者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阶段,给作者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初为人师时,他不畏艰难,克服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困难,决心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努力工作。他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信任他喜欢他。他经常家访,增进了互相的了解。他积极组织学生户外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毕业联欢会令师生们激动不已。他深知学无止境,不断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长为全乡的优秀教师。十年的辛苦,十年的努力,他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他把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了三尺讲台。当他依依不舍告别讲台时,那份眷恋令人动容。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