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新疆是个好地方 (五、六)

作者: 宋同文 点击:1471 发表:2021-07-06 13:55:26 闪星:2

摘要:苏公塔,是吐鲁番群众的习惯叫法。其实,塔的真名叫额敏塔,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葡萄乡木纳格村的台地上,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古塔。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五、拜谒苏公塔

       苏公塔,是吐鲁番群众的习惯叫法。其实,塔的真名叫额敏塔,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葡萄乡木纳格村的台地上,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古塔。据说,凡是到吐鲁番游览的中外客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去拜谒苏公塔的;而只要看到这座塔的,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天下午,我们从葡萄沟出发,沿着平展的柏油路直抵苏公塔。沿途我们看到鳞次栉比的村居农舍,有水渠环绕,掩映在果树和浓密的葡萄架下,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渐进苏公塔,抬眼望去,整个塔身,一色灰黄。站在塔身前,就感到它是那么朴素而庄严、洁净而又神圣。

       据导游介绍,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次子苏曼,为纪念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表达对清王朝的忠城,自出白银7000两建成的。

       整个古塔都是灰砖结构,除了顶部窗棂外,基本没用什么木料。塔身浑圆,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塔高有37米,塔基直径10米。塔身中心,是一个用灰砖砌起的粗粗实实苏公塔2.jpg的圆形柱。缘柱蜿蜒而上,同样是用砖块砌成的阶梯,可一直登临塔顶。塔顶有一穹窿顶了望室,四面有窗,登高四顾,北面的天山、火焰山、葡萄沟,西面的吐鲁番市民舍,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在塔基下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汉、维两种文字的碑记。汉文碑记强调了当时的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对清王朝乾隆皇帝效忠的感情。据历史记载,在额敏和卓80多年的生涯中,经历过多次重大的事变。通过种种变乱,他深深体会到, 他的命运和吐鲁番人民的命运,只有和统一的、强大的祖国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安定。18世纪前期,准噶尔部统治者曾多次派兵袭扰南疆和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曾经组织本地军民,配合清军一道进行抗击,保乡安民。1731年,准噶尔部再次侵扰吐鲁番,他在清朝政府的统一调度下,率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民万余人,全部迁徙到甘肃敦煌垦地自养。20多年后,清政府乘准噶尔内乱之机,发兵平叛,额敏和卓率本部人马也参加了平叛斗争,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在平定喀什地区的大小叛乱中,他又任清“参赞大臣”,再次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因此,他受到了清政府和乾隆皇帝的恩宠,被册封为镇国公、郡王,得到“世袭罔替”的殊荣。

      自18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将吐鲁番地区的官屯土地,大多授给了额敏和卓部的维吾尔族人民,使他们在迁居敦煌30多年后,回归故土,得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正是这些原因,晚年的额敏和卓,把感恩戴德的情思,向天上的安拉和人间的乾隆申述,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苏公塔1.jpg      另外,在塔的右侧还建有一个宽敞、宏大的清真寺。清真寺里,可容千人以上的礼拜大厅、穹型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以及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都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生活气息。这个清真寺都是用阴干的生土坯建筑起来的。以阴干生土坯砌墙盖顶建造房屋,在干燥少雨的吐鲁番地区,是十分普遍而且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方法。现在的农村土屋,也无不是这类土坯建造的房舍。

       据说,整个额敏塔在即将建成时,额敏和卓谢世了,这座塔就成了他永远的纪念塔。

 

       六、交河故城巡礼

       在新疆旅游资源图上,明确标注的可供旅游观光的古城遗址有10多处,除著名的楼兰、米兰、尼雅故城外,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附近就有乌拉泊、北庭都护府、高昌和交河故城。

       可以说,到吐鲁番旅游,无人不到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余公里处,在雅尔乃孜沟围绕的江心土岗上,江心孤岛呈柳叶状,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崖岸如削,高达30多米,形成天然壁垒。

       这天,走进交河故城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沿南门顺着南北大道进入城区。行走在比居民土建筑低数米并深深嵌入地下的大道上,望着高达六七米的生土厚墙,即使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也还是让人产生十分森严的感觉,似乎就行进在一座特殊的堡垒之中。只有登上高处,俯视全城,看到一处处破败的院落,才更感觉到它的恢弘与壮观,并呈现着历史的厚重。交河故城11.jpg

      我们看到,在主干道两旁,尽管有高而厚实的土墙相隔,但有巷口与干道相接,形成纵横交错的居住院落。整个故城建筑分3个区域:东侧北部为居民区,建筑为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西侧北部为寺院区,设3座佛教庙宇,城内正中的大庙是王公贵族们拜佛之地,另两座小庙应为百姓们求佛之所;北端为塔林,以一座金刚宝塔为中心,在其四角各用大土坯建成多座小塔,由大量浮屠组成规整的塔林甚为壮观。虽然历经历史的风尘、岁月的洗礼,但从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断垣残壁中,依然可以看到显赫一时的官宅、塔庙相映的寺院,布局合理的街巷,井然有序的民宅,无不呈现着交河故城当年的繁荣与壮观,展现着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

       交河故城建筑遗址保存完好,大多一半在地下,系挖掘而成; 一半在地上为夯土筑成。大部分建筑遗址,都有烈火焚烧的痕迹。据考古学家考证,交河故城乃是毁于一场大火。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里有这样一句:白日登高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意雄奇、悲壮,字里行间使我们感受到古代戍边将士勇武无敌的气概,也同时能领会到那笼罩在交河城上浓烈的战争气氛。

       据说,汉代在西域的戍已校尉,起初就驻在这里,当时的名将班超、班勇都曾到过交河。交河城是车师前王国都城,直到公元5世纪中叶,车师国亡,这一历史地位才稍有改变。进入高昌王国,这里成了高昌王国的郡治,唐代安西都护府也曾一度建此。交河城又一直是王国境内十分显目的军事重镇,自然使得交河城在许多关键时刻,成了一些历史旋涡的中心,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战火考验。后经西辽、元,直至15世纪,交河城才被废弃。现在看来,交河故城起码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驻足交河故城,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在漫长的岁月中,交河,这座作为兵家必争而又交河故城22.jpg声威赫赫的军事重镇,它的森严壁垒,刀光剑影,曾经使多少人充满信心和力量;也曾经使多少人感到胆寒和威胁。当然,在它的壁垒下,更曾使无数人的幸福之梦破灭,使这座古城成了一些家庭苦难的象征。

       今天,交河故城城头上的战旗,河谷中嘶鸣的战马,佛寺上缭绕的青烟,以及丝绸之路上风尘仆仆的来去过客,都随着古城的毁灭早已悄然逝去。只是留下的这些颓垣破壁、深庭高墙,浸透无限的历史印痕,在向走进这里的人们诉说着无尽的历史沧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作者新疆游记系列的第三篇,仍然延续着文风流畅,史料翔实的风格。苏公塔融汇了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将新疆民族性和地域性合为一体,而厚重的历史战火和灿烂的西域文化让交河故城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金戈铁马,声犹在耳,刀光剑影,历历在目,令人抚今忆昔,不胜唏嘘。推荐阅读,编辑:别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