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百年】回望井冈山

作者: 洪显林 点击:2592 发表:2021-06-29 11:48:28 闪星:3

摘要:回望巍巍八百里井冈,群峰耸立,林幽水秀,峰奇翠竹,飞瀑流泉。当我们踏上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心中充满了对这块红土地深深的眷恋,既有沉重的思索,又有绿色的收获

      在过去的许多日子里,总以为井冈山是很遥远的,是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地方。她最早是从学生时代的课文里走进自己的记忆,后来从村子里一些上江西伐木做路的堂叔们那里,熟稔了井冈山的风貌和变迁。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前,我们怀着无限的敬仰和崇敬,用现代交通工具翻山越岭,仅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了曾经心驰神往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宵山脉中段,井冈山地雄伟,山幽壑深。惟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历尽艰险,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农村根据地,铺垫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
      我们在吉安火车站下车后,就坐上了当地旅行社安排的一辆依维柯”往井冈山方向直奔而去。一路上,那位女导游略显沙哑的声音听起来尽管有点嘴油,但几个诙谐、幽默的佚事和几首红色经典曲子还是把我们的思绪早早地引到了山上。她神情凝重地给我们介绍说,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这里共牺牲了4万多名红军将士,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5744人。听完女导游的一席话,一种心眼湿润的感觉蓦然在心底泛起……

      刚进入山口,朱德同志题写的“天下第一山”几个金色大字,镶刻在一面巨大的“红旗”上,道劲有力,气势恢宏。“依维柯”在盘山公路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在中午时分到达了茨坪。在路上的时候,我们队伍里最年长的朱工就哼起了脍炙人口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的精打光……”这首当年流传于红军队伍里的红色歌谣,如今在井冈山一带已成为一句颇为流行的广告语。只要到井冈山旅游的人们,都免不了要尝一尝红米饭和南瓜汤的味道,感受当年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一次次成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疯狂围剿,巩固并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因此,我们也不例外,刚下榻宾馆就径直上餐厅就餐。喜爱清淡口味的我们这些“浙江佬”对江西老表那种纯正的辣实在不敢苟同,除了嘱咐餐厅厨师在菜肴里少放些辣椒外,大家不约而同去盛那香气扑鼻的红米饭,遗憾的是一直到吃完饭也不见南瓜汤的影子。老洪等年长一点的似乎对那首歌谣里红军时期的艰苦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为弥补吃不上南瓜汤的这份遗憾,特意约了我们几位年青的同事一道前往1公里外的土特产一条街上买了大包大包的红米,说要带回去馈赠给亲人好友,让他们也尝一尝井冈山的红米饭。

      井冈山共有八大景区,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黄洋界景区。黄洋界因而也成了游客们必去的一个景点。正如我们在景区路上看到广告牌里所引用毛泽东诗词里的一句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中饭之后,我们的旅行车就向著名的黄洋界景区进发。黄洋界海拔为1343米,山高坡陡,易守难攻,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五大哨口之一。旅行车刚在哨口的营房所在地停下来,陪同的女导游就给我们讲述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70多年前,红军主力出击湘南,敌军乘虚而入,妄图消灭井冈山根据地。不足一营的红军留守部队与当地群众一道众志成城,在此阻击国民党四个团的进攻,结果仅剩的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未能打响,第三发终于打响,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返回,顿时大乱,便连夜逃出了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从湘南回师途中,获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消息,不禁诗兴大发,吟成了那首气势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现在,毛泽东这首诗的碑刻就屹立在黄洋界景区,碑的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另一竖碑的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题字,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现已成为黄洋界上最有气势的纪念物了。

      如今,在黄洋界景区内,我们已很难寻觅到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激烈战斗的踪迹,只有那门陈列在黄洋界险要处的迫击炮岿然不动,战功显赫的它默默地俯视着井冈山的变迁。

     在黄洋界下边有一条小道,小道边有一株荷树,这里正是当年朱德挑粮上山时休息过的地方。那时和朱德一起挑粮在荷树下休息的还有毛泽东,只是他的扁担没有刻着“毛泽东的扁担”。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他曾这样感慨:“‘朱德的扁担’意义是什么?是毛泽东提倡的官兵一致和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我们共产党靠这个精神打天下。把这个精神忘了,人民就会骂我们,忘光了,就会和国民党一个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党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这已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拨开迷雾、困顿中不断成长的不二法宝。
      大井,是井冈山景区内最大的村落,也是毛泽东、朱德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旧居。它位于井冈山的西南面,距茨坪7公里。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的颜色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白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他这栋兵营腾出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朱德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旧居背后,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1928年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火烧殆尽,“白屋”仅剩一堵残墙。后来者两棵树竟奇迹般的长出了新芽,且越长越壮。我心里想:这不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吗?旧居前方有一块硕大的石头,据说是毛泽东曾经读书、批阅文件的地方,被红军将士称之为“读书石”。毛泽东、朱德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却书写了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一个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区。我们下榻的宾馆恰恰与井冈山最著名的五指峰相对。五指峰为井冈山的主峰,因五座山峰并列,酷似人的五指而得名。上世纪九十年代面世的第四套100元面额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以井冈山的五指峰为背景,连朱镕基总理也曾风趣地称它是中国最值钱的一座山。惬意地睡了几个小时后醒来,天已放亮,前一天旅途带来的疲劳也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凭窗眺望,只见太阳已从浓雾中钻了出来,雾气一缕一缕地开始飘散,空气中飘荡着清甜的香味,原来是下榻宾馆后面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排长长的桂花树,又正值丹桂飘香的季节。

      井冈山是绿色的,几乎是无处不绿,绿的自然,绿的淳朴。在茨坪的街道两侧都是高耸入云的水衫树,整座城市俨然像一个清幽美丽的大公园。当我们沿着红军路向前踱步时,还真以为走进了森林。然而,最让人触动的是陆定一说过的一句话:“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此话可以说是对井冈山最浓缩的赞美。井冈山,随处可见历史文物,那载入党史的会师桥,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八角楼,还有那自然文物与革命文物交相辉映,造就了井冈山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回望巍巍八百里井冈,群峰耸立,林幽水秀,峰奇翠竹,飞瀑流泉。当我们将要驱车离开井冈山时,心中充满了对这块红土地深深的眷恋,既有沉重的思索,又有绿色的收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如今是红色旅游圣地,习主席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作者的这篇游记以游览顺序向读者阐述了红色景点的历史及人文故事,以朱德的扁担再现了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自然而然的笔触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石”这些场景自然展现,引领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红色记忆、重温红色故事、感受党恩。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