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百年】沙漠上崛起的绿洲

作者: 静若幽莲 点击:1840 发表:2021-06-27 08:00:07 闪星:10

摘要:春天来了,缕缕春风阵阵吹来,北甸子村绿化带的树木又开始返青了。2015年3月21日,董福财病逝了,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走完了63岁的人生旅途。是啊!又到了植树的季节,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了为百姓们的治沙梦,筑路梦和致富梦,他要踏上新的旅程!

       2020年6月26日,我与辽宁散文学会阜新分会的部分成员到阜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在我的印象里,北甸子村地处辽西北科尔沁沙漠边缘,整个村子有三面被白茫茫的沙漠环绕,大有被黄沙吞没之势,给这里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如今,此地绿树成荫,房屋窗明几净,街巷整洁,一条笔直的柏油路直通阿尔乡,这是北甸子村百姓心中最神奇的“天路”。是什么力量让昔日的塞北沙漠变成如今的绿洲呢!
       走进董福财精神党性陈列馆,所有疑虑都在播放《辽宁好人》董福财治沙事迹的大屏幕上迎刃而解,在这里让我们了解到董福财书记当年率领村民造林治沙的感人事迹,并深深地被他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所震撼。

     

        在沙漠里迷失的灵魂
        生活在北甸子村的百姓,深受科尔沁沙漠的侵扰,沙漠侵蚀的土地每年有增无减,粮食产量在逐年减少,有的地方寸草不生,大有吞没生命的迹象。尤其是春天,在风沙弥漫最严重的日子里,人们每天早上起床,首先要抖掉从窗子缝隙刮到被子上的沙子,然后在开窗户跳出去,剥开门前的沙子,否则房门都推不开。在看大地里,人们种完的地,遇见风大时,有的地方被风浮去外面的土小苗被连根撅出,有的地方小苗被沙土淹没,而最艰难的是这里没有树木,晴天一片沙,雪天一片白,沉寂的旷野没有一点生机,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
        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年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北甸子村一位老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去外地给亲属送信,回来时正遇暴风雪,四野白茫茫一片,又没有树木和明显的建筑做参照物,这个人在回家时迷失了方向,他不停的走却始终找不到回家的路,最后连累带懵活活冻死在离家几里之外的路上。这件事给百姓们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也在董福财书记的心里萌生了治理沙漠的念头,改变家乡面貌,不再让此悲剧重演。而后,村里又要发生一件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大事,彻底坚定了董福财治沙的信念。
       那是1996年,中国有关部门经过对阿尔乡、北甸子村实地考察,论证的结果是: 此地不宜人居住,建议全体移民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当董福财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毫不犹豫的找到有关领导果断的要求留下来,他说:“我们不搬,就让我们干吧!我们自己种树”。挚诚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动!当久受风沙威害的人们,如果听到迁移的消息,也许是求之不得的事,那样就可以顺利的逃离风沙的困扰,可在董福财书记心里是件很难过的事,他故土难离,从祖辈们沿袭下来的基业绝不能就这样丢失在自己手里。就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让他有了坚定不移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说干就干,董福财开始动员党员带头植树,又走访群众,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结果收效不大。尽管他磨破嘴皮子,可经历数次治沙失败的村里人对沙漠里栽树望而生畏,那些栽了死,死了再栽的树,让百姓们流泪流汗吃尽了苦头。董福财经过多天的走访动员,有三个人勉强和他去沙地里植树造林,那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刚成年的儿女。


       董福财和他的第一片希望林    

       董福财走家串户,没有人和他治沙,只收获了一句“造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去?”这句最难听的话,倒是把董书记提醒了,对呀!身为党员干部的我为什么不去带头植树?1997年春天,他从银行贷款一万元,在家附近承包二百亩沙荒,又买来树苗,第二天便带着老婆、两个孩子走进沙地,开始了他的造林行动。
       常言道:说着容易,做着难。这话一点不假。茫茫的沙地,黄沙弥漫泛起阵阵孤烟,人空手走路还得深一脚浅一脚的蹒跚而行,何况又要从几里地之外往沙地拉水,然后再用双肩一担担往坡上挑水,十分艰难。而更艰难的是挖树坑,挖一锹沙子又流回去,半天没有进展。后来挖一锹就洒点水固沙然后再挖,这样一来,不但费工更废水,一天下来拉水要往返十几趟,这得需要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啊!可是,董福财和全家人凭借耐心和信心硬是栽完了所有树苗,看着沙地里横平竖直的几百棵小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当第二天再来树地里,顿时傻眼了,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树苗全部拔出来,这让全家人的造林热情降到冰点。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随着一场大风而毁于一旦,心里难过啊!可心酸过后的董福财重新振作起来,他鼓励全家人再次上山,开始重新栽植。这一次,他反复琢磨,并从实践中找技巧,发现被畜生踩踏过的碎秸秆能“抓土”,便从家里一车车的拉来铺在沙地上,这个办法果然见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四口人继续奋战在沙漠里,一棵棵弱小的树苗在风中摇曳,白茫茫的沙地,几个忙碌的身影显得那么孤单羸弱,全家人累的浑身哪儿都疼,后来老伴心疼孩子,有放弃栽树的念想,可董福财倔强的说:“就剩我一人,也要继续栽树”,在他的坚持下,全家人又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栽完了全部树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樟子松成活了,杨树成活了,200亩沙漠上有了绿意,北甸子村第一片“希望林”就这样在董福财一家的努力下成功地成长起来。

                  

  辽蒙地域之间边界林
  我们从董福财事迹陈列馆出来,随大巴车来到了北甸子村与科尔沁沙漠的交界处,一块醒目的《边界林》字样的牌匾立在眼前。其实,就是没有边界林的牌匾,凭借景物我们也会看出这里就是两地的边界。北甸子村这一面,绿树成荫,树木挺拔苍翠,而科尔沁那边少见林木,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格外耀眼,偶尔有些灰蒙蒙的蒿草无精打采的立在沙地里,毫无生机。本就是一体的沙漠,是谁让两地的景物如此分明?是时任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是他不畏艰难的治沙精神让北甸子村有了盎然生机。
  董福财畅想的植树固沙后第一片希望林成功了,这一有力事实大于所有的说教。第二年,董福财又拉上11名党员和亲戚,在承包的2000亩沙坡上又开始了植树造林,他一边栽树一边总结经验:首先从下坡起步往上移动着栽,防流沙先湿沙、挖坑见土下苗,从肩挑背扛的运水改为接力式浇水……运用这些方法不但省工省力,使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眼看着大片的沙荒变成绿地,村民们也跟着董福财上山栽树了。这回,有了一整套栽树经验,又有董福财栽树成功的先例,北甸子村的百姓终于相信沙坨子上能栽活树了。
  2002年,国家开始出台退耕还林政策,用自己的耕地栽树,这在当时不被村民所接受,董福财又带头退耕30亩耕地植树造林,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行动起来,纷纷退耕植树,他们觉得跟董书记干不会错。经统计,北甸子村人均退耕15亩,而董福财则退耕60多亩,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践行着“遇到困难党员要冲锋陷阵”的誓言。
  站在“边界林”的界碑前,会让你生出许多不同凡响,同样的沙地荒坡,如今黄沙绿意两分明,北甸子村有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有董福财这样的好带头人,又有他总结的一系列植树的好方法,北甸子人植树热情高涨,他们在董福财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植树治沙的目的,还把辽宁治沙的第一道防线推进13公里,董福财也因此被称为“治沙书记”。

                                

        百姓眼中的“天路”
        治沙成功了,树木长高了,董福财又琢磨着怎样带领村民致富。
        谈到致富,不得不说村里的道路问题。北甸子村曾经三面环沙,交通闭塞。因为路,这些年村里人深受其害,本来离阿尔乡只有六公里,期间有一百多米高的巨大沙坨横卧在中间,人们出行要绕行五、六里路,这样的境况让北甸子的学生辍学率高,卖农产品比别人价格低,知道你是北甸子的人,有些东西拉回家就是白扔。买种子化肥要比别人贵,送货上门要多付给人家绕行的路费。也是因为路,村民邢守军用牛车拉上五头300多斤的大猪,一路颠簸活活晒死三头,买主说啥也不要了,给这位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要想富,先修路。董福财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路修好,让村民尽快富起来,这也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经董福财多次请示,在镇村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北甸子村通往阿尔乡的公路立项了,这个消息让董福财兴奋不已,可接下来的路基改造问题又让他犯了难。经历一番深思,在村上无资金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发动百姓出义务工,坚决把挡在路上的沙丘铲平。
       为了不耽误修路工期。事不宜迟,白天董福财第一个赶着自家的马车出现在劳动现场除沙运沙,晚上,劳累一天的他还要走家串户走访、动员没有参战除沙的百姓尽早上岗,在他的感召下,百姓们深受鼓舞,全村老少齐动员,人挑肩扛纷纷加入义务劳动,经过两个多月披星戴月的大干,终于把横在北甸子村路上的沙山移走了,令施工方惊叹。董福财具有凝聚力,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也体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愚公精神。
       修好路,路基是关键,董福财带领村民又到几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挖土、拉土,夯实路基。连日的车马劳顿,弄得人困马乏,马累得摊下来,董福财急忙上前扶辕拉马,却被马抬前踢把他踢倒在地,董福财疼的大汗淋漓,被乡亲们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是脾被马踢坏了,做了摘除手术。住院期间正是秋收季节,每当家人去看他时,他就打听路修的怎么样了,而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在董福财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事。是他大公无私和忘我的精神才使北甸子村生产生活有了大的改观。
       2003年8月,北甸子村通往外面的大门终于打开了,通车那天,憋闷几十年的村民们兴奋极了,他们相约在“天路”上,有的赶着马车,有的骑着自行车,也有步行人奔向阿尔乡,不为别的,只为体验一下凝聚着百姓辛勤汗水、饱含董福财日夜操劳而筑成的“天路”那种喜悦心情。

                                

       致富路上忙碌的身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话对于被风沙和道路困惑多年的北甸子村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如今的北甸子村如放开手脚的婴儿,尽情的舒展。在董福财带领下,村民们经过不懈努力,树绿了风沙小了,道路畅通了,畜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但结束了“一碗米饭半碗沙”的局面,粮食亩产也由原来的200斤增至1000斤以上,真正的实现了以农业带动副业的农村产业链。
       地处辽蒙边界的北甸子村有过贩牛的历史,又有阿尔乡的大型畜牧交易市场,给这里发展养殖业带来很多便利。董福财曾是当地第一个养牛、贩牛的人,自从他当上了北甸子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切便放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心不可二用,既然做了村干部就应该为百姓做事。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多么敬业而崇高的精神境界啊!他为了尽快让百姓富起来,宁愿自己受清贫。
        董福财虽然自己不养牛了,他鼓励老百发展畜牧业,尽早富起来,他为村民跑贷款,为养牛大户批场地建交易市场,跑信息,为养殖户买卖交易方便,他把自己曾经养牛时的客源都介绍给村民,让百姓们对畜牧业的选种、购进和销售有了目标和方向。十几年间,北甸子村养殖业已超过%60,养牛50头以上就有20户,养羊超百头有30多户,真正的成为养殖专业村,百姓收入大增。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北甸子村人均收入9700元,比2000年增加了8倍,其中畜牧业收入竟达到4000元,每户年收入达三、四万元以不足为奇,这些成就除了党针对农村的政策好,也是董福财不畏艰辛、执着治沙、修路、服务于民的结果。
        百姓有了钱,开始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大多村民买了农用三轮车,就连轿车也比比皆是,村子里几乎都是翻建的新瓦房,唯有董福财家还是40年前知青们留下来经过修缮的老房子。这足以说明他把时间、精力和发财机会都给了村民,自己却甘受清贫,他这种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在当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大漠上挺立的樟子松
      也许董福财就是为改变北甸子贫穷落后的面貌而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山乡里,让家乡的山绿了,道通了,日子好起来了,当人们氤氲在山清水秀的美景、尽享丰衣足食的幸福时刻,他却病倒了,那一年是2014年11月。
        病中的董福财,还在为组织分忧,时刻挂念着乡亲们。他对关心他的党组织说:“这病治不好,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对常来看他的村民说:“只要我不死,还带大伙去种树,北甸子村永远是我的家!”,他对儿子说:“昨晚做梦了,还和大家栽树呢!”。多么深情的话语,多么感人的人间大爱,多么高尚无私的情怀,令人为之动容!
       春天来了,缕缕春风阵阵吹来,北甸子村绿化带的树木又开始返青了。2015年3月21日,董福财病逝了,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走完了63岁的人生旅途。是啊!又到了植树的季节,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了为百姓们的治沙梦,筑路梦和致富梦,他要踏上新的旅程!
        董福财虽然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治沙精神。他的一生,如同矗立在辽蒙边界上那棵硕大的樟子松,以坚挺的身躯在困境中迎风斗沙,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改变家乡,把曾经沉寂的沙海变成生命的绿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沙漠的代名词是苍凉、荒芜、孤独与绝望,沙漠要是没有绿洲,人类的很多奇迹就会消失。董福财多年的坚守,让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得以实现,葱绿的草木向沙漠腹地蔓延,过去是常态的沙尘漫天的气象,如今竟变得稀有少见,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动物成群地生活在这里,美妙的歌声不绝于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的事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成功的梦,不是概念,而是切实的行动,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只要心底的梦永不破灭,就一定会实现。作者的纪实以情感人,主标与小标题的灵活运用,让通篇富有了悬念,叙事言之有物,情节感人至深,意境让人畅想无垠。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