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百年】一座丰碑与一个城市

作者: 沙河小月 点击:1701 发表:2021-06-17 09:12:53 闪星:5

摘要: 杨春增烈士陵园坐落在京广铁路沙河市站东侧,正门口矗立着一座高十五米的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杨春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基座上刻有浮雕。园内苍松翠柏,浮雪挂枝。此时的陵园,显得肃静庄严。 后来,我又去了烈士陵园,读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画报和小人书,杨春增烈士的故事从此在心里熠熠生辉。


少年时在农村读书,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老师是村子里有文化的农民,一边代课,一边种地。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们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出去看看的梦想,是在每年清明,学校组织少先队员瞻仰杨春增烈士纪念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那个村子位于沙河县北部,距离县城远,每年的瞻仰活动,全校仅有几个孩子随同老师去往县城。每一个从县城回来的孩子,浑身带着光。

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大概源于此,我没有到过县城。我很羡慕那些浑身带着光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很是向往去县城看看,自己也成为带光的孩子。

一九八九年,我通过招工考试,从农村走进县城(1987年撤县设市,改称沙河市),开始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初到小城,一切感到新鲜,工作之余,我骑着自行车穿街过巷,认识这座小城的市容市貌。第一个寻找的便是烈士纪念碑。时值隆冬,残雪未融,车子轧在积雪上,“吱扭扭”地响。虽然很冷,心里热乎,能生活在有光的城市,每天骑着自行车,一个转弯,就能看到烈士纪念碑,多么好,多么光荣。这么一想,心里美滋滋的,口里的热气呼呼向外冒。

杨春增烈士陵园坐落在京广铁路沙河市站东侧,正门口矗立着一座高十五米的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杨春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基座上刻有浮雕。园内苍松翠柏,浮雪挂枝。此时的陵园,显得肃静庄严。因为是周末,陵园大门上锁,我只能站在门外,透过铁栅栏,瞻仰烈士纪念碑。想象那些年,随同老师来过的孩子们,怎么敬礼,怎么宣誓,怎么一回去浑身就带了光。

后来,我又去了烈士陵园,读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画报和小人书,杨春增烈士的故事从此在心里熠熠生辉。

 src=http___epaper.tibet3.com_qhrb_res_1_1_2019-07_09_7_res01_attpic_brief.jpg&refer=http___epaper.tibet3.jpg

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3月18日,杨春增所在部队奉调开赴朝鲜战场。同年秋,奉命挺进金城以南前线,担任防御作战任务。杨春增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二营八支队四连三排副排长。

根据志愿军前线总指挥部命令,杨春增所在部队奉命在金城战役总攻之前,攻占金城前线座首洞东南“京畿山”高地,即541高地。541高地是敌人防御的重要前哨阵地,是敌525主阵地的屏障,由南朝鲜京畿师26团三营十连一个加强排防守。敌人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不时地进行袭扰。攻占541阵地,不仅能制止敌人的袭扰,威胁敌人主阵地的安全,还能有效控制阵地前一条由南向北的公路,切断敌人的运输线。更重要的是向正在板门店举行的中美谈判施加压力,把美帝国主义打疼、打狠,打得他认输,最后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2年8月5日晚七点,在阵地前沿潜伏一天一夜的四连指战员,在连长屈海群同志指挥下,三排长杨春增带领冲锋,在我军密集炮火的支援下,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攻下541高地,歼敌一个加强排。我军占领541高地,意味着切断敌人运输粮弹的咽喉,敌人不会甘心,必然要同我军争夺541高地。守住541高地,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杨春增主动请战,带领九班小部队坚守阵地。
  8月6日,敌人进行疯狂反扑,在敌机和炮火的狂轰乱炸下,战士伤亡惨重,增援部队由于受阻,一时上不来。通讯中断,无法与后方部队取得联系。敌人反扑越来越厉害,一次比一次增兵更多,阵地上的工事打毁了,山上的树也没有了,荡土一片,浮土将近半米高,人踩上去,呼哧一下就陷下去了。杨春增和九班战士连续打退敌人13次进攻,歼敌400余名。战士们的帽子打没了,裤子一片一片的吊着,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卫生员牟元礼和杨春增两个人。杨春增负伤,弹片卡在左脚骨头里,他瘸着腿把牟元礼拉到身旁,说:“小牟,你怕吗?”16岁的牟元礼说:“不怕。”杨春增看着牟元礼说:“小牟,就是剩下我们两个人,也要守住阵地!”牟元礼坚定地点了点头。杨春增让牟元礼把自己左脚的弹片拔掉,牟元礼担心没有麻药,排长疼痛受不住,杨春增鼓励他说:“小牟,拔吧!你一用劲,我一咬牙,它就拔掉了。”牟元礼用力掐住弹片,咬牙将弹片拔了出来。杨春增昏迷过去。等他醒来后,挣扎着坐起来,看到敌人铺天盖地从525高地向下走。此时,弹药将尽,只剩下几颗手榴弹和一颗反坦克手雷。

杨春增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布包(一本共产党章程和董存瑞连环画)递给牟元礼,命令他说:“小牟,你赶快下去联络部队!找连长带部队上来!”牟元礼倔强地连连摇头:“我不走,死也要和你死在一起!”杨春增看着山腰攀爬的敌人,推了一把牟元礼:“小牟,你赶快下去找点弹药去!”牟元礼猫着腰跑下去找弹药。杨春增投下仅有的几颗手榴弹后,只剩一颗反坦克手雷。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前面的一拨敌人已经冲上前沿,杨春增一下子跃了起来,大喊一声:“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抱着反坦克手雷冲到敌人那边,“轰”的一响,火光冲天,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杨春增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他和所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共和国将士,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朝鲜停战后,他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志愿军烈士陵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杨春增“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春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的最高荣誉。

1962年8月,沙河县政府决定,在褡裢(沙河市)火车站东侧建立杨春增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激励一代代沙河儿女,铭记英雄,传承英雄精神。

这座小城,和一个英雄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src=http___www.jisiwang.com_upload_201912_20191228113348.jpg&refer=http___www.jisiwang.jpg 

二.

英雄自古出少年。

1929年5月12日,沙河县西八里庄村一个破茅草房里,“哇……哇……”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来到人间。夫妻俩给孩子起名杨春增,盼望有个好日子。杨春增的父亲给地主做雇工,母亲替人浆洗衣物,家里一贫如洗,日子过得很苦。杨春增8岁给地主放牛,14岁在三王村煤矿给日本人挖煤。其间,蝗灾连着三年大旱,少衣缺食,杨春增随父母乞讨,四处流浪。

1945年8月,沙河全县解放。杨春增报名参加解放军,由于年龄小,个头矮,两次验兵未通过。第三次验兵时,杨春增从场堰上搬了一块石头,垫在脚下。验兵的同志一眼认出他,打趣道:“好家伙,小鬼一夜长了两岁,还多长了一石头高。”前来送新兵的县、区干部和新战士闻听,轰然大笑,杨春增腿一软,脚下的石头也蹬翻了,满面通红转身就跑。同年10月,他被批准入伍,成了一名通讯兵。

1946年10月,王家垓战役中,敌军的一发炮弹在指挥所附近爆炸,一匹驮着机密文件的枣红色大马受惊,挣脱缰绳,撒腿向田野狂奔。远处就是敌人的阵地,若是战马跑入敌人阵地被擒获,后果不堪设想。情况十分危急,每个在场的人都心急火燎。“不能让这匹马跑近敌人阵地……”杨春增一个跃身,冲出指挥所,迅疾向惊马追去,十米,五米……敌人的炮弹在空旷的田野中穿梭,弹雾弥漫。杨春增不顾敌人枪炮,拼命追上惊马,死死勒住缰绳。战马再度惊恐,扬起四蹄,拖着杨春增跑出七八里......文件被安全追回,杨春增遍体鳞伤。

部队首长授予他“小英雄”称号。

1948年1月,杨春增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9岁。

在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过汤阴、定陶、大别山、淮海、南京、襄樊、解放大西南、四川剿匪等二十几个战役,在战斗中,他抢修电话线、智送情报、穿越封锁线、智歼残匪……表现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十多次荣立战功。

战火的洗礼,让一个农村的苦孩子变得更加坚韧,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几十年里,每年清明,我在上班途中,都能遇见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朝气蓬勃走在瞻仰烈士纪念碑的路上。我从孩子们身边走过,看到一张张清澈的脸庞,灿烂灵动。

2017年,因为要写一篇征文,我找到杨春增烈士的亲人,从他那里获取一些资料,且知道了他和家人多年来,一直在宣讲和创作红色剧本。他说:“我不去想能否搬上屏幕,能否取得成功,只要我把烈士的故事写下去,人们就不会忘记。”“我们都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愿意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讲给更多人听。”

同年8月,在师友的支持下,我创建了银河悦读太行山分站,传承红色文化,为小城里喜欢写作的朋友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2020年1月,又同几位文友创办了文学微刊《太行文澜》。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知道有几位老师,数年如一日,行走在山乡村道,采集发生在山山岭岭的红色故事。

2021年6月,市文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文艺工作者瞻仰杨春增烈士纪念碑,缅怀英烈,坚定信念。在杨春增纪念馆,看到一幅老人照片,负责人讲,这位老人是杨春增烈士的母亲李巧玲,当年毛主席接见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母亲,也请了杨春增的母亲。这位朴实的农村妈妈没有进京,她觉得那么多人死在朝鲜战场,不是杨春增一个,她已经感到很光荣了,不去给毛主席添麻烦。

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这位普通的农村母亲,如同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烈士的壮举。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初心使命,在普通人身上,是最质朴的日常,他们只是一股劲儿的向前走,带给我们无以言说的感动。

2021开年大剧《跨过鸭绿江》以尊重历史的宏大叙事,真实讲述抗美援朝战争,还原30多个战役和战斗,重现了400多个场景,其中有一个镜头,李克农拿着一份战报说:“有一个叫杨春增的战士,在防守无名高地的时候,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抱着最后一颗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名战士刚入伍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通讯员,是军队这个大家庭,让他有了信仰,有了决心,有了奔头,正因为有了这样精神上的东西,才让他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并认为这样做是光荣的。”

英雄故事永远传颂,历久弥新;英雄精神映照心海,代代承继。英雄城市人人崇尚,争相往之。

杨春增烈士纪念碑,一座永远挺立的红色丰碑,一道催人奋进的小城之光。

迎着朝阳,沐浴晨光,我穿行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如今的沙河市,县城面积比我刚来时扩大近一倍,向东是玻璃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向西是绿色农业、传统村落、红色太行……近看,高楼林立,绿树红花;远望,青山如黛,碧水盈盈。已步入旅游城的沙河市,铆着一股劲儿,朝着生态文明城踏实前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抚今忆昔,作者想到了从小就一直敬慕的英雄杨春增。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老师都要带着几位同学到县城参加祭奠烈士活动,可自己没有那样的机会。直到自己被招工进城,才走进烈士陵园,瞻仰纪念碑。这时,他就像小时候的伙伴一样,感到有一种光在闪烁。随后,作者简述烈士的生平,以及找寻烈士足迹的过程。应该说,杨春增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