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百年】他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 房桂梅 点击:2081 发表:2021-05-29 13:20:20 闪星:10

摘要:如今年近六旬的老邢虽说患有腰脱和糖尿病,但对残疾人的工作仍旧抓紧不放。他把党的温暖及时地送给了每个残疾人;他用党的阳光,照亮了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这是公元199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气格外的寒冷,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静静的山村各家各户炊烟袅袅,与大地、白雪、阳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山村美景图。

“突突突……”公里上传来摩托车声。因为道路颠簸不平,行驶中的摩托车很慢,很艰难,排气管子冒着一溜儿灰白色的烟雾。骑在车上的是个中年人,中等个儿,身体结实;黑黑的眉毛下闪动着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冻得发紫的脸上,尽显着和善与慈祥。

他叫邢田生,刚接任阜新镇民政助理、残联理事长职务。虽然上任不几天,他深知自己身上担子的份量。今后,他面对的将是全镇失去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理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要让这些特殊的人群快乐生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让这些特殊人群过上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有一个幸福与快乐的家。邢田生感到这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这不,他刚上任,就不顾天寒地冻,一大早骑上摩托车向西扣莫村赶来,去看望残疾人郝永刚一家。

 

为残疾人建房

邢田生的摩托车停在了一个光秃秃的没有院墙的三间土房前,这就是他要看望的残疾户。他迈步走进异常冷清、低暗的小屋,更叫他大吃一惊的是屋内十几根柱角顶着檩子和房梁,后墙还有大拇指宽的一道裂缝。俗话说:“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北风飕飕地吹进屋里,邢田生感到呆在屋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他往炕上一看,三个残疾人扯着一床破被子,挤在炕头上,冷得浑身还直筛糠。家里主人袁风英向邢田生介绍说:年龄大的叫白福生,是她的后老头,患脑血栓几年了;那两个年轻的,一个是她的大儿子叫郝永刚,因车祸至残走不了路;另一个是终身瘫痪的二儿子郝永齐。一家四口爷仨哪个都下不了地,这日子可怎么过呢?

全家只靠50多岁的妇女袁凤英,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儿子,房子都要住倒了。她整天的愁啊,眼泪都哭干了。

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家家户户小日子过得都挺红火。这一年又是个大丰收,眼下家家都在淘米蒸豆包、杀年猪、买年货,正准备欢欢乐乐地过大年呢,可这一家倒好,别说年味儿,吃饭还费劲呢。邢田生一位堂堂的五尺男儿,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对袁凤英说:“不要急,有党和政府一切都会好的。我保证让你们家过年吃上大米和白面,过个欢乐的春节。”两天后,邢田生和镇里的领导一起给他们家送来了米、面,还有500元钱。邢田生自打从袁凤英家回来后,晚上常常睡不好觉。一闭上眼睛,就像见到她家的房子要塌下来一样。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房子,成了邢田生的心病。

第二年春天,邢田生为袁凤英家在县残联争取到危房改造指标,得到县民政局补助资金5000元,镇里补助5000元。没等资金到位,邢田生就忙活开了。他跑到镇里砖厂给袁凤英家赊来了砖,又托熟人去县水泥厂赊来了水泥……很快为袁凤英家建房备好了料。

建新房得扒旧房。老邢知道袁凤英家没有人手,在扒房子那天,他早早就来了,往外抱旧房上的秫秆,向外扛旧檩子,抬旧房梁,就像给自家干活一样,忙活得全身都是暴土和泥……

当年的金秋十月,正当庄稼人喜庆丰收之即,袁凤英一家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袁凤英嘴里不停地唠叨说:“要不是邢助理帮忙,我带着三个残疾人这辈子也别想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啊!这得感谢党,感谢政府。”

袁凤英一家住上了亮堂堂的三间大瓦房,邢田生累得瘦了一圈。此后,这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邢田生一切事情都装在心里,缺什么,少什么,随时都给送来。在老邢的帮助下,镇政府又出资5000元为袁凤英一家换上了塑钢门窗,给房子还罩了面儿。


辽西地区十年九早,从春到秋农民总是盼着多下两场雨。可是阜新镇巴扎兰村的残疾人杨保山就怕下雨。一年四季对他来说,天天都是晴天才好呢!天一下大雨,他们一家三口吓得在三间土房的墙角躲着,怕房子趴架压着。三间房子檩子、梁柁全靠柱角顶着,进屋都得串着空走,外屋都见天了。每逢大雨,屋外大下,屋内小下,外面不下,屋内还嘀哒。住这样的破房子,他能不怕下雨吗?

杨保山是个残疾人,三口之家,儿子是理智不健全的残疾儿,靠媳妇种地养家糊口。1973年前,他是个电工,小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一天,祸从天降,电机把他的胳膊打了,被截肢,从此成了残疾人。有生产队的时候靠生产队救济过日子,生产队解体了,生活就没了着落。

一天,邢田生走到他的家中,了解到他的房子是30多年前盖的土,60多岁的杨保山又是一个残疾人,已失去劳动能力,没有能力建房子了。于是,邢田生跑前跑后,在县残联和县民政局为杨保山争取到8000元建房资金。建房时钱还没有到位,邢田生就开始为杨保山张罗水泥砖。几天以后房子四框起来了,可盖板又没有了着落。

杨保山到家跑了一圈,也没有借到钱。因为他年龄大了,又是个残疾人,谁把钱借给他?老邢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当时本地没有生产盖板的厂家,得到几十里外的高德盖板厂那里去,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办?为自己的事,老邢从没跟人张过嘴,说过小话,可为了残疾人,老邢这回把脸豁出去了。他亲自来到高德盖板厂,红着脸向人家说好的。可人家还是不买他的账。老邢没办法,只好以镇政府的名誉,同时把民政的印章拿出来,人家见了这些才同意赊给他了。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把盖板拉了回来。房子盖上了,杨保山高兴得老泪横流,当着众人的面就跪下要给邢田生磕头。老邢连忙把他扶起来,说:“老哥哥,别这样,别这样!不要感激我,要感谢就感谢党的好政策。”

几年来,老邢为残疾人建房15户,共46间。家住险房的残疾人,先后搬进了漂亮的新居,真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下瓢泼大雨他们也不害怕了。

 

二祥子有了家

说起阜新镇扣莫的二祥子,整个县城没有不知道的。他在县城里整整流浪了20多年。过着天当被,地当床,靠好心人施舍为生的日子。冬寒酷暑,雪打雨淋,他在大街上、桥洞子里过了这些年。谁都知道,二祥子是个理智不全的傻儿,大家有句口头语:“说人傻得好像被二祥子给踢了。”

二祥子姓李,父母都是健康人,由于他们近亲结婚,生了姐弟四人都是弱智。头些年父母都病故了。2006年,镇政府投资10000多元给他们家盖上了新瓦房。当时也是老邢给赊的砖和水泥,亲友帮助建的。有了新房,他的姐弟都搬进了新家,可一直在外游荡惯了的二祥子,不进家门。眼见二祥子年岁大了,又没有劳动能力,老邢从县城把他找回来,安顿到镇政府新建的敬老院大楼里。敬老院大楼崭新漂亮,吃喝也好,二祥子高兴得就别提了。他拉着老邢的手说:“你真好!你真好!”他虽然弱智,但对老邢却同敬佩父母一样尊敬他。

镇政府新建的敬老院大楼是2007年建的,位于101线国道阜新镇张家洼村的北角,环境优美,新楼宽敞明亮,总面积1774平方米,楼外有争艳的花坛,还有娱乐场所,供老人们健身活动。孤寡老人在这里尽享其乐,安度晚年。

在老邢的帮助下,有四位残疾人住进了敬老院,每人每年享受生活补助2500元。这四人中有个叫武云山的,是巨力克村的,今年45岁,是个肢体残疾人。武云山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病故后,留下他无人照顾。当时武云山还患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2006年,老邢把他送到当时在巴扎兰村的敬老院。老邢嘱咐敬老院工作人员,一定要好好照顾武云山,并拿出700元钱,张罗着给武云山治病。在老邢和工作人员的关照和精心护理下,武云山的病痊愈了。乐得他逢人就说:“如今的社会真好,党的干部真好,敬老院的服务人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要没有邢助理的帮助和关心,我早就走上了黄泉路。”

 

为残疾人奔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不断地发展,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各家各户的小日子过得满滋润。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因为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也就自然困苦。老邢想,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作为一名基层残联理事长,必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自己的职责,团结和带领全镇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顽强拼搏精神,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成果,与健全人一道共同致富奔小康。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老邢成了一个不管家的人,就连节日双休日,也很少休息,整天奔波在残疾人的事业中,他带着对残疾人的浓厚感情,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残疾人解决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他努力为残疾人争取专项扶贫资金和残疾人用品用具,上边一有扶贫政策他马上去取,然后骑上摩托车亲自下发给每个残疾人。

全镇有残疾人近400名。在老邢的努力争取下,享受五保待遇的57人,其余的残疾人全部享受低保待遇。那57名享受五保待遇的人,分散供养,分期发放福利,每人每年享受1600元的待遇。每次都是老邢亲自骑摩托车送到残疾人的家中。他深知,这些残疾人有的行走困难,有的智力不健全,叫他们来镇上领钱,他不放心,不如自己亲自送去。

这些年,老邢骑的摩托车不知耗了多少油,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双,汗水也不知流了多少。在下乡的路上,遇上路不好走,老邢就下来推着摩托车走。十多年来,老邢经常骑摩托车下乡,时间长了落下一个腰脱的毛病,至今没有治愈。下乡吃饭也不及时,又落个糖尿病。这一切镇领导看在眼里,心疼他,劝他再下乡打车去,有个十元二十元的够了。老邢说:“省下十元、二十元的还能给残疾人解决一点生活费呢。”这些年骑摩托车买油的钱都是老邢自己掏腰包,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他常说:“正常人怎样都好过,这些残疾人就不同了。他们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每人少吸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就能省下他们一天的生活费。不了解残疾人或不跟残疾人打交道的人,是不能理解和不知道他们的疾苦的。”

邢田生就是这样用真情和真心地去呵护每一个残疾人。从春到冬,年复一年,残疾人的身边留下了他的身影。春送化肥、种子、农药;夏看险房;冬送柴、米、油、盐。为了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他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他欠下亲人和孩子的感情太多了。一想起这些,老邢总是说: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变输血为造血

老邢每天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工作,想得更多的是那些残疾人的事情,有时睡梦中还在喊残疾人的名字。他在想,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就像患有白血病一样,他们自身不能造血,更不能创造财富,总靠别人照顾,总靠国家补助,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要生存,就得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发扬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工作方式上要想法变输血为造血,让他们早日走出贫困。

2004年末,邢田生从县残联为阜新镇争取到20户扶持残疾户的指标。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劳动能力安排养猪或养羊。西扣莫村袁凤英有两个不能干活儿的残疾儿子,邢田生给他家送去两头猪。当袁风英看到这两头猪时,真是高兴坏了。她喜在心里,乐在脸上,这回有猪养了。母猪下仔,仔猪育肥猪,今后就不愁没好日子过了。袁凤英正在憧憬美好的未来时,老邢问她,把猪放到哪儿时,袁凤英傻了,没有猪圈咋养猪呢!刚才的喜悦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老邢爽快地说:“没有猪舍不用怕,镇里帮你盖,只要你把它们养好就行了。”于是邢田生给袁凤英一家拉去5000砖块和一吨水泥,150根椽子,20平方米的塑料,雇人用两天的时间就把猪舍建了起来。望着眼前的一切,袁凤英喜泪横流,感谢说:“我感谢镇政府,感谢党,更感谢你老邢啊!我一定把猪养好,报答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的关爱。”年复一年,工夫不负有心人,袁凤英把猪养起来了,每年都要卖20000多元的育肥猪,加上地里产的粮食,外加两个儿子的五保待遇3200元钱,再加上袁凤英的低保420元,收入还真不低。

人逢喜事精神爽,袁凤英的丈夫病也好多了,还在阜新镇街里开上了自行车修理部。全家人再也不愁吃这顿没那顿了,住着新房,有了余粮,一家人没有了后顾之忧。

巨力克村有个双目失明的柴保林,他跟兄弟三口人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邢田生给他家送去6只羊,发展到现在已经28只了。每年养羊的收入就能达到20000多元钱,基本上解决了柴保林他们一家的日用开销。

全镇20户残疾人养殖户,在邢田生的指导和帮助下,都发展起来了,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他们说:这一切都来源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残疾人的贴心人邢田生的功劳。

残疾人的日子好过了,他们除了感激的话语外,还有很多的人要请老邢吃饭,都被老邢谢绝了。老套土村一个姓齐的残疾人家安排了养羊项目,并亲自把6只扶贫羊送到他家。他领到羊后心情非常激动,对邢田生说:“这6只羊按现在的价格来算,就得值三四千元。”他从兜里掏出二百元递给老邢说:“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你得收下,就当买一条烟或吃顿饭吧!”老邢板着脸说:“不知道你过的是啥日子,你把日子好了就是对我的回报了。”这些年来,有给老邢送钱的,送物的,老邢一一回绝了。他说:“只要残疾人都过上好日子,整天快乐幸福,我的心里就高兴了。”

 

尾声

东去的列车,向着省城的方向快速行驶,此时,邢田生正坐在车厢内,他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起伏难平,他这是去参加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召开的民政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邢田生日夜操劳,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蓝天,为残疾人事业作出了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很多的荣誉。在老邢做民政和残联工作的18年里,他先后两次获得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多次获得市委组织部和市民政局和县残联表彰和奖励,多次被评为县委组织部和县民政局的先进工作者。他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状、奖牌能装半箱子。

邢田生铸造了辉煌,赢得了灿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近六旬的老邢虽说患有腰脱和糖尿病,但对残疾人的工作仍旧抓紧不放。他把党的温暖及时地送给了每个残疾人;他用党的阳光,照亮了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具体的材料、分明的层次,详尽的事实——为残疾人建房,安置养生,落实残疾补助,并以养殖业帮助残疾人自己脱贫致富,讲述了扶贫助残工作者邢田生对残疾人贴心的关怀,温暖的照顾,造血脱贫的感人事迹。使人由衷感到,邢田生他把党的温暖及时地送给了每个残疾人;他用党的阳光,照亮了每个残疾人的心灵,彰显了我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落实的典型性。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