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绿叶的诉说
2019年6月21日,银河悦读网站黑土地分站会员及阜新市散文学会会员一行15人走进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参观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实地了解“治沙书记”董福财扎根荒漠二十年的治沙故事。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是辽宁省最北的乡村,是科尔沁沙地南侵辽沈的必经之路。沙地南缘一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豁口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曾是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过去的这里风沙肆虐,寸草难生,庄稼被埋进黄沙中,村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如今,滚滚黄沙被树根牢牢抓住,昔日沙漠变成绿洲。
在这背后,是一位老人四十多年的坚守。他率领村民栽了300多万株树,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1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遏止了流沙南侵的脚步;并用全部心血造林治沙铺路,圆了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乡亲们的治沙梦、筑路梦、致富梦,为推动家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人们熟知的“治沙书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
董福财常说:“就剩我一个人,也得把这事干成!”于是,董福财数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最终,沙坨子绿了起来,百姓的生活富了起来,贫穷的村子美了起来。
然而,绿了沙坨子,白了少年头。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财却积劳成疾,在家中病逝。而他为心中不变的信仰,舍己为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千般勇气治沙梦
上世纪90年代,日头下的满眼苍白是北甸子村的底色,旱地生烟的白沙地成了北甸子村村民的心病。
1996年,有关部门考察后得出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需要整体移民。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董福财不干了:“我们不能让沙子撵着走,它追一步,我们退一步,退到啥时候是个头?”董褔财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讲风沙的危害,讲种树的好处。可乡亲们都知道,在沙地上种树就是拿钱打水漂,所以谁也不听。
对于北甸子村来说,栽树有三难,一是沙地挖坑难,二是栽树浇水难,三是乡亲们对沙地栽树理解难。“老董净瞎整,在沙坨子里栽树是干傻事!”面对这些质疑,董福财选择了自己先干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村民看。”董福财说服了老婆孩子,一家四口上了沙坨子。在沙坨子一干就是一天。有的沙丘高四五米,不负重往上走都费劲;挖坑更是件苦差事,一锹下去,坑还没成形,就被流沙填满了。经过琢磨,董福财想出了办法:先浇水,再挖坑,湿的沙子更易成形,直到找到实土。几十棵树苗栽上了,可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被风连根拔起,一棵不剩。董福财一点儿也没泄气。他从家里抱来玉米秸秆,横七竖八地铺在沙子上,先固沙,然后再植树苗。这回终于成功了,不久,沙坨子上就有了第一片希望林。第二年,吐绿的树苗让村民看到了希望,12个农户加入植树绿化的队伍中来。大家去两里地远的水泡子运水,一车车的水被运到沙坨子之下,村民把脚插到沙子里,手递手将水浇灌到树坑里。难是难,但大家看到了栽树的好处。
在董福财的坚持下,沙地上有了绿意。周边的耕地也受了益,产量有所提升。第二年,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他一起干起来。董福财带动村上12户农户表率跟进,包山造林,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治沙的队伍中。
到2000年前后,全村人陆陆续续加入到植树绿化中来。在董福财带领下,北甸子人琢磨出一套在白沙上栽树的法子,从治理沙陀子到引进树苗,从湿挖沙坑到见实土下苗……而栽树之于北甸子村,也从董福财一个人、一家人,到最初的12个农户,竟成了全村的集体行动。
绿了沙坨子,白了少年头。这些年来,董福财栽树,不知操了多少心。只要是涉及栽树的事,董福财眼里不揉一粒沙子。检查栽树的质量,董福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一看”,看树坑挖得深不深;“二拔”,检查树苗栽得牢不牢;“三踩”,检验浇水情况和回填土是否实。差了一样,都通不过他的“验收”。北甸子村通过一年栽树、二年补栽,硬是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栽了300万株树,树苗成活率在85%以上。
如今,3万亩的绿色,将这个初夏映衬得格外美丽,沙原上数以万计的柳树、白杨、樟子松迎风起舞。从制定一份栽树的15年规划开始,北甸子人在董福财的带领下,硬是用树林划出了交界。
经过多年的治理,北甸子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8%,粮食亩产也由治沙之前的200多斤提高到了近1000斤,村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较2000年时增加了8倍。此外,董福财还与乡亲们一起移山筑路,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走脱贫路,如今这个荒芜的村庄已经成为富裕村、模范村。
百倍坚韧筑路梦
三面环沙的北甸子村就像被“扔”在了沙漠里,早些年,北甸子村遍地白沙,村民出行困难,六七里路要走上两个来小时,机动车进不来,最奢侈的交通方式是坐马车。一个巨大的沙丘横在村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上,让村里的生产发展倍受煎熬。
造林治沙初见成效后,董福财没有松懈下来,他开始考虑修路。
2002年秋,经过多次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正式立项,但施工方实地考察后,认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软,不符合修路标准,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
为此,修出一条路,成了董福财带领村民实现梦想的第二场硬仗。董福财很兴奋,“马上组织人力挪走那个巨大的沙丘!”
但问题接踵而至:村里这些年在艰难中度日,栽树又花了不少钱,账面上的钱已所剩无几。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发动村民的力量,让大家出义务工,才能完成铺路的前期工作。
当时,村里的积蓄并不足以承担这样“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财就带领村民自发施工。董福财白天赶着自家马车除沙,晚上还得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削了这沙丘,我们才有奔头。”在董福财的带领下,全村老少齐上阵,手担肩扛,马拉人拽,整整干了两个月,硬是把挡了村民几十年的沙丘移走了。2个月后,施工方再来考察时已经达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这条路全线贯通,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人心齐,泰山移”。北甸子人的“天路”于2003年8月竣工了,北甸子村终于推开了与外面联系的“大门”。村民们欢笑着赶着马车去镇上,累得筋疲力尽的董福财则把幸福的花儿开在心里。
一心为民致富梦
平坦的村路直通阿尔乡镇中心,让村民对致富的渴望空前强烈。想办法寻找脱贫致富项目成了董福财的又一个梦想。
生态改善了,交通便利了,北甸子村人脱贫致富的心情格外热情,步伐越来越快。
北甸子人从此走上了致富“快车道”,董福财带领大家脱贫的步伐也更快了。作为致富的“带头人”,董福财结合北甸子原有产业优势,帮助村民跑贷款、卖粮食、搞养殖,带着全村人民把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为保护得来不易的治沙成果,董福财说服村民将牲畜养殖方式由“散养”转变为“圈养”,组织村民建起养殖示范小区,使肉牛、肉羊养殖成为北甸子村致富的拳头项目。
自从有了柏油路,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家家都有了农用机动车,还有一半人家买了小轿车。谈起这些,村民打趣地说,以前不买车,一是没钱,二是没有路能跑车。自从修了路,村里再也没有孩子辍学了,校车一直通到镇里,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这几年,村里还出了几个大学生。
村民富了,董福财乐开了花,他还给相对困难的农户翻盖了12户危房,却唯独忘了自己。直到去世,董福财还住着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点”,房顶压着一排排砖头。按说,董福财当村干部几十年,自己掌握政策清、信息多、人脉广,先富起来不是难事,但他家的收入在村上只能排在中游。
董福财非常简朴,一件外套要穿上好多年。还是女儿结婚时,妻子给他买了一双皮鞋,他一穿就是几个月,还穿着上山栽树,把鞋弄坏了,他对妻子说:“可别再买皮鞋了,板脚。”
愚公志终将碧血换青山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村民富了,董福财却积劳成疾。2014年11月,董福财被检查出肝癌晚期,但天生乐观的董福财似乎没把病情太当回事,还是力所能及地为村里操劳,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牵挂在心,有很多次,他差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别人劝也劝不住。2015年3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62岁。遗体告别时,村民家家来人,自发送老书记一程。
董福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留下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他用青春、智慧和毅力锁定流沙,将一生交给治沙事业,使昔日风沙漫漫的荒凉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宝地。被誉为“治沙书记”、“最美基层干部”。
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全村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多元,较2000年时增加近8倍。
董福财同志走了,他给那片土地和那的人民留下了一座功在当代、后惠子孙的"绿色银行";他自己不也是一座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不断汲取营养的"精神银行"吗?
2015年6月19日,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追授董福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董福财还先后被授予“阜新市道德模范”“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他用一生的信念和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北甸子村这块曾经贫瘠落后的沙地变成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地、福地,为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树立了典范。
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感慨地说:“董福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于是否留下了一种精神,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董福财走了,身后留下一条1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正是这条“绿色的长城”,把科尔沁沙地滚滚黄沙成功阻击在辽宁大门之外。一个62岁的生命焕发出的光彩极其炫目,一个基层干部40年的壮举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为什么董福财虽然死了,名字却以树的形象永远地站了起来!原本,辽宁把治沙防沙的防线设在固沙造林研究所所在地章古台镇,而北甸子村被确定为整体移民村,可董福财却带领村民守住了这块阵地,把科尔沁黄沙向北逼退了13公里。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史前是个内陆湖,清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是皇家三大牧场之一,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距离省会沈阳直线距离只有150公里,以往彰武地区的流沙速度是每年5至12米南侵,你就会认识到董福财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
走出教育基地,再临辽蒙治沙边界,站在五角枫树下,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林海是董福财用毕生心血打造出了一方神奇的大漠绿洲,更在其身后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董福财精神。中国梦,我的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我们的参观结束了,但是董福财同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永驻心中。实地参观了辽蒙边界治沙现场,亲身感受到董福财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村民们真真正正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感受到了董福财面对艰难困苦的坚守和执着,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给这片荒漠带来的崭新变化。他忠实履行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
董福财同志生前作为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43年如一日,以忠诚和大爱、坚守和奉献,铸就了北甸子村乡亲们的治沙梦、筑路梦、致富梦,他用一代人的青春为北甸子植下了绿色的希望,以千般的勇气成就了几代人治沙的梦想,更把共产党人的丰碑牢牢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董福财同志在与恶劣自然环境长期斗争、实现“人进沙退”历史转变的数十年间,体现出优秀共产党员不畏艰辛、英勇担当,在苍茫的辽西大地上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大漠风流”。
【编者按】被有关部门认定为不适合人居、需要整体移民北甸子村是怎样坚守住了自己的家园?曾经风沙肆虐,寸草难生,村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像被老天爷扔在沙漠里的弃儿的村子,如今治住了风沙,修通了公路,粮食产量翻倍,火红的种养殖业,家家都有了机动车……这一切变化的领头人——董书记却永远看不见这新面貌了。推荐阅读。编辑: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