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校园里的钟声

作者: 学文 点击:2493 发表:2021-05-19 06:18:18 闪星:2

  一把铜制手摇铃,是召唤同学们上下课的铃声,这是我入学读书时听得最多的声音。

  后来是在一根立柱上用铁丝吊挂着一犁地的铁铧,值日老师每当上下课时,就用一把小铁锤,敲打着铁铧召唤学生们上下课。这就是我在村里读小学六年的时光里听得最多的钟声。到了公社读初中的时候,就很先进了,上下课的铃声用电铃代替了。“叮铃铃,叮铃铃——”上下课的钟声洪亮而悠扬,久远而清晰,伴随我度过了学生时代,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中学毕业后,我回乡务农还是能够经常的听到生产队里招呼社员上工的钟声。

  从入学开始,我就与钟声相伴,直至中学毕业。想起小学最初的几年里,或许由于我的座位在前排,有时临下课,老师总是指派我去教导处看下课时间。那时,一切无不浸透着贫穷的本色,就连体面的老师也没有能力佩戴手表。掌管课时和支配校园钟声的就是那座全校唯一的时钟。那时钟,绛紫色的外壳,泛着油光,圆圆的像满月,神气地挂在教导处屋门迎面的墙上,位置就像坐在礼堂中央的老校长,很显赫。后来都是由值日老师来完成敲钟的任务,钟声就召唤学生上下课的命令。

  因为我们的小学班主任,每当值日时,他还要带班上课,所以就经常指派我去教导处看时间。我能得到老师的信任想必其他同学一定非常艳羡,可是我却是很不情愿的事,但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每次接到命令都会急忙向教导处奔跑。跑到极富威严的教导处门前再立刻停下,轻轻敲门等待,要听到里面的老师说有“进”的允许,才可以开门进得屋来。然后向着正面所有的老师行礼,再以“举头望明月”的姿势仔细看时钟。走时还不能忘了再鞠个躬,才可以退出门外,很是繁琐又很拘谨,所以,老师一喊到我去看时间的时候,我是既不情愿又很无奈。

  乡村校园是没有围墙的,广阔无边,所以我们的校园很大很大,一直延伸到南端的树林里。那里不仅有绿草野花,还有一片高大的杨柳树林。下课的钟声响了,我们这些男孩子欢叫着冲锋一般争先恐后跑向那里,或茂草丛里逮蚂蚱,或躲进树林中捉迷藏,或爬上大树上远眺门前小河的潺潺流水,有时候跑远了上课的时候回班级迟了,就会被老师批评一顿。我们经常挨批的几个同学,也见怪不怪了,有一次,我们好几个同学在树林里玩的太投入了,没有听见上课的铃声,结果上课迟到了十几分钟被老师罚站一节课。从那以后,我们几个再也没有迟到过,还被老师给表扬了好几次。

  与上课的钟声相比,我们总是不大喜欢,钟声很冷酷,像父亲阴沉的脸,它把我们从开心从欢乐,从多姿多彩,从无拘无束,一下子无情地赶进了教室。只听得老师:“咣”的一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这样,被那扇厚重的教室门隔开了。学校班级毕竟是有规章制度的,熟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班级自然有规章制度和纪律,学生在学校必须要遵守规章制度和班级的纪律,不然那就会乱套了。如果没有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那就无法教学上课读书了,所以学生到了学校进入班级就必须遵守纪律。这些约束都是很正常的。

  算术课像我们天天午餐的大饼子加咸菜,很枯燥,只有语文课中有趣的课文才能吸引我。记得有一篇课文是《鸡毛信的故事》,这篇课文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课文中的海娃利用放羊为八路军送信,将鸡毛信巧妙的藏在羊尾巴后面,躲过日本鬼子的多次搜查。并且还把鬼子引进八路军的伏击圈,海娃光荣负伤后,并及时的把鸡毛信送到八路军手里,八路军最后歼灭了鬼子取得胜利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的童年。海娃的英雄事迹和勇敢的精神也鼓舞着我,在青少年时代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不知不觉中,校园钟声伴随我们度过了六个春秋,小学就要毕业了,校园门前的那片树林里,我们不再嬉戏,尽管彩蝶纷飞,尽管蜻蜓绕顶,尽管鸟语花香,快乐是它们的。我们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或升学,或务农。大家手捧课本依偎在校园的树荫下,习难字,背课文,记公式做习题,这里成了露天课堂。不久毕业考试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在第二年的阳春三月,走进了公社的初中校园,开始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如愿以偿,钟声依旧。然而中学第二年的夏季,风来了,雨来了。“停课闹革命”让师道尊严扫地出门,占据讲台的不再是老师,而是挥拳高呼批斗口号的他们的学生。从此,别了课堂,别了课本,别了钟声,随着文革形势的不段深入,在学校里读书也是时而正常,时而间断稀里糊涂的三年初中就毕业了。

  因为我是农村户口,没有任何理由,毕业后就是回乡务农。也许命运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生不能改变的吧?我回乡务农的第二个年头,在亲人和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参军去了军营。在军营里一干就是五年多,退伍后我走进了县城,而且还从示了教育教学工作,这回又重新的听到了校园里的钟声。多年后,我再次回到小学时的校园,校园里铁钟不见了。“玲玲玲!玲玲玲!……”蜗居于房檐下的电铃取代了悬挂的铁铧,我也从讲台下走到了讲台上。我也拿起教鞭,向孩子们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我不再需要指派谁去看时间了,只是“玲玲玲 ”的急促与“当当当”的悠扬,我仍习惯于后者。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报秋声”。倏忽间,粉笔染白了两鬓,黑板擦拭去了我的青春年华。然而我与教育的情缘总是难舍难分——自家的宅楼恰与学校毗邻:于是我便坐在电脑桌前观看国旗的冉冉升起,开一扇窗,倾听充满校园熟悉的朗朗书声,更为亲切的是那急促的——铃铃铃响的电铃声,时刻召唤孩子们上课下课。“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你们辛苦了。”伴随着乐曲扩音器里传来温馨的童音。那一声“辛苦了”,是孩子们发自心底的问候和感激,是师生间的友谊、和谐与温情。

  钟声——铃声——“辛苦了”,每一阶段都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都是时代特征的折射。同时,它又是一根长长的红丝线,串起回忆,校园的钟声一串串,回味不尽的留恋,校园里的钟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满满的回忆,从入学读书时听到的上下课铃声,写到被老师派去教导处看钟,再写到小学六年的课堂学习、课外贪玩,写到三年初中生活的稀里糊涂,直到后来当兵复员又来到学校教书,铃声一直在作者的生命中回响。时代变迁,上下课的钟声由手摇铃变成了现在的唯美音乐,但是铃声对老师、学子们的提醒、约束却一直没有改变,它永远是校园最美的仪式。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