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宋词》之十五 豆蔻——豆蔻梢头
自唐·杜牧写了“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后,豆蔻一路大红千年,你可能不知道“耄耋之年”,但一定知道“豆蔻年华”,那是个“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年华。
豆蔻在唐之前,确切说在杜牧之前就是植物豆蔻,是中原人不认识的植物,但杜牧写了豆蔻,豆蔻就是文化豆蔻,是全中国人的豆蔻。
植物豆蔻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是淡黄色,果实扁球形,有香味。比起芭蕉并没有更特别的韵味。
文化豆蔻就是杜牧的豆蔻,且看: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身姿婀娜,体态娉婷,刚刚一十三岁的歌姬,正如那二月的豆蔻花,娇俏含羞,美不胜收。那春风十里的扬州,车水马龙,姹紫嫣红,珠光宝气,但是就是卷起珠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没有豆蔻女子美。
后来,到了宋朝,豆蔻就开始大行其道了,诗、词中都不乏其例。因其多,就只取词中豆蔻足矣。
王雱pāng《眼儿媚》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秦观《满庭芳》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贺铸《第一花》思越人——豆蔻梢头莫漫夸,春风十里旧繁华。
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侯寊《西江月》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赵长卿《鹧鸪天》玉钗头上轻轻颤,摇落钗头豆蔻枝。
这还不是全部,绝大部分都是化用杜牧的“豆蔻”,诸君就明白起始就提杜牧的用心了。
就选上几例感受一下吧。
先说王雱的《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选王雱是有原因的,他是鼎鼎大名王安石的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也因为多病,娶妻后和妻子长期分居,后来他父亲就把他的妻子另嫁他人。这首词据说就是他想念妻子的哀叹,有故事的词当然有意思。
风摆杨柳万千条,丝丝烟缕织成愁。海棠还没有沐浴春雨,梨花已经雪花一样绽放,春已经过去一半了。
往事不堪回首,梦到你回到旧时闺楼,但是那只是梦,无处寄相思,只把相思托付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此豆蔻不是杜牧的豆蔻,却比杜牧的豆蔻沉重了许多,这样重的相思豆蔻可能担得起?
再看秦观的《满庭芳》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寇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恁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春意浓浓,雨后初晴,水榭楼台,燕子穿行在花朵之间,榆钱蹁跹飘落,好一派迷人春色。有秋千的人家,传出筝曲,不知是谁家的女子清雅如此。
曾记得多情行乐处,女戴珠钿,男骑骏马。开怀畅饮,花间困卧。但是这是从前,我也有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时候,现在只有独自凭栏,眼见“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秦观的词和杜牧的诗异曲同工,都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还感兴趣李清照的豆蔻,就在她的《摊破浣溪沙》中。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显然是李清照晚年了,两鬓已经白发,而且是大病初愈,身体还不是很好,看残月还需要卧看。煎煮温热的豆蔻暖身,不敢饮清寒的茶水。
靠在枕头上读书多么闲适,偷空再料一眼门前的风景,下雨时更好看。病重时每日里陪伴我的是芳香温和的桂花。
豆蔻此时是暖身体的良药,终于“逃出”了杜牧的“豆蔻年华”。可怜一代才女李清照晚年不幸,家庭不幸不说,身体还有病,感谢大病初愈,豆蔻能给她散淡寂寞的生活增加些许暖意,虽然少了杜牧的诗意,但烟火气的豆蔻更实在,至少我以为。
【编者按】千年豆蔻一枕席。植物豆蔻,温温火火;文化豆蔻,聘聘婷婷。杜牧始咏豆蔻,一泻千年。“豆蔻梢头”载人载情。宋词,豆蔻频涌。王雱“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秦观“豆蔻梢头旧恨”,谢逸“豆蔻梢头春色浅”皆为文化豆蔻,而李清照“豆蔻连梢煎熟水”则写植物豆蔻。植物也好,文化也罢,豆蔻,人人喜之。推荐阅读。编辑: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