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百年】我家的红色记忆

作者: 张红 点击:1402 发表:2021-05-12 09:16:26 闪星:4

  “这副用过的肩章,是父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个人物件。看到它们就会想起他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带着精心保存的父亲的肩章等物品,我来到景区平山乡西华门社区,向记者讲述了肩章背后的故事,同时,也给社区党员上了一堂微党课。


      父亲离休后融入社区奉献余热

  父亲张万林曾是居住在扬州市区曲江街道沙南社区的“名人”。2014年以99岁高龄去世,完成遗体捐献,是扬州市最年长的遗体捐献者。

  我向记者介绍说,父亲1940年在江苏如皋加入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自己保存的肩章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授衔时军装上的旧物件,从肩章特征看应该是大尉军衔。虽然父亲很少提起授衔之事,但是这是父亲光荣岁月的见证。

  抗美援朝回国后,父亲随部队转战东北,开发北大荒,转业到双鸭山林业局任局长,离休后安家扬州。微信图片_20210512143547.jpg

  离休后的父亲闲不住,定居扬州后,由广陵区老干部局代管,父亲主动找到老干部局领导,要求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这样,父亲加入了广陵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宣传团,经常到机关学校社区讲述红色故事,开展传统教育。累计作报告200多场,受教育超过20万人,但从没有拿过一分讲课费,从没有吃过公家一顿饭。

  父亲积极融入社区,他看到小区有的老年人无所事事,整天泡在麻将桌上,就和社区联系,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习小组,带领大家看书读报。为给居民提供方便,父亲又在小区墙壁上办起了“黑版报”,每天更新天气预报和宣传内容。在资讯不发达的30多年前,大伙出门穿啥衣服,带不带雨具,看看黑版就知道。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父亲和我母亲在社区组织了社区文艺宣传队,组织大家唱歌跳舞,自己掏腰包购买服装和道具。父亲还自己出钱为社区小朋友购买儿童书籍。

  微信图片_20210512143538.jpg“父亲生前无私奉献社会,从来不考虑自己,去世后遗体捐献出去,以自己的言行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父亲高风亮节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自己。我也要像父亲那样,肩负起一个党员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左图:我的父亲和母亲】


  以父亲为榜样服务大众

  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培养了自己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的精神。因为父母工作忙,我和哥哥从小在浙江外婆家长大,16岁双双到部队当兵服役。为锻炼自已,71年参军的我们,没有选择去父母所在的部队留在城市里,而是到当时形势比较紧张的珍宝岛前线,在那里整整驻守5年。

  我和父亲相处时间最长的阶段,就是在父亲离休之后,父亲经常外出去作报告,还在家里建学习小组,一有时间,我便去帮助父亲整理资料,剪贴报纸,养成了爱学习,爱集报的好习惯。

       微信图片_20210512143636.jpg我住在柳湖北苑时,以父亲为榜样,在社区的支持下办起了小区阅报栏,每天更换当天的《扬州日报》和《扬州晚报》内容。还利用自己的集报资料,在社区开办主题展示,宣传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宣传扬州历来“418”的变化。(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因为爱读书,爱学习,我的家庭曾被评为扬州市书香之家。我还是社区资深志愿者,哪里需要哪里去,积极参加社区的文明创建和网吧巡视工作(五老网吧巡视员)。

        如今,我已是67岁的老人了。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写了多篇回忆父亲和自己军旅生涯的文章,在社区党员大会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讲述父子两代接力传承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更是一个有着4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的父亲是优秀典型人物张万林是革命前辈,也是新时代的楷模。退休后充分发挥所能,为社区的民众奉献自己的余热,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长,时时处处为社区办实事,为丰富社区的文化精神生活,在家里办起了读书看报的学习小组,组织文艺宣传队,去世后并捐献遗体。父亲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深深影响自己的子女,张红踏着父亲的足迹继承了传统,同样也用自己的余热为社区服务。让小小的社区充满了爱。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