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乡村记忆:拾柴禾

作者: 于礼谦 点击:2123 发表:2021-05-05 20:41:33 闪星:2

摘要: 。你看!每天在庄稼地里,小树林里,道路上,到处是拾柴禾的大军。一时,男女老少,披挂上阵。那浩浩荡荡的拾柴禾队伍,成了村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我家也是如此,每年春天一到,南墙旮旯里那一大垛柴禾就全部烧完了。为了保障全家人一天能吃上三顿饭,小小的我,每天一放学,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背起挎蓝,拿上筢子到村外拾柴禾去了。

  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个年头了,从懵懂少年到弱冠之年,再到花甲之年。虽然在农村只有近二十来年的时间,但是,每每念起故乡,心里总有一股浓浓的乡愁!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至今依然清晰如昨!久久难以忘怀! 这不,去年国庆小长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在一片片棒子地里(玉米---老家称之为棒子)看到一台台大型机械将掰过棒子的玉米秸秆快速粉碎后,旋即被掩埋在犁耙翻过的地里,看后确实有点可惜,更让人心疼!此刻,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背着挎蓝,拉着小车,拿着筢子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到地里拾柴禾的情景。这些珍藏的乡村记忆,总是那么清晰,那么快乐、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老家,河北省无极县地处冀中平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我所居住的大陈公社高陵村,虽不能说是千里大平原,但方圆百里内没有大山和河流。最适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粮、红薯等农作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人民公社的组织体系,即:公社、大队、生产队,其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所以每个生产队,口粮、柴禾(柴禾包括:麦秸、玉米秸、棉花柴、芝麻秸等)均按工分制分配,这种分配形式造成了许多家庭缺吃没烧。那个时期,由于国家还不富裕,农村里更是贫穷落后。

  我们生产队由于没钱购买化肥,致使地里的庄稼得不到营养,造成了粮食大减产。每年,乡亲们不仅缺吃少喝,而且连烧的也没有。打我记事儿起,国家煤炭十分奇缺,由于生产队里分的煤少之又少,所以柴禾就成为了乡亲们必备的燃料。那些年,柴禾不但要用来做饭、炒菜、烧水,还要用来煮牲畜饲料。到了冬天,还要用于烧炕取暖。家家户户做饭、烧水基本上是靠生产队里分的麦秸根、玉米秸和棉花柴以及一些豆秸、芝麻秸。特别是每年的春天,各家各户储存一年的麦秸、玉米杆、棉花柴、芝麻杆、黄豆杆都烧完了,经常是无柴做饭。所以,拾柴火,就成了社员们的家常便饭。你看!每天在庄稼地里,小树林里,道路上,到处是拾柴禾的大军。一时,男女老少,披挂上阵。那浩浩荡荡的拾柴禾队伍,成了村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我家也是如此,每年春天一到,南墙旮旯里那一大垛柴禾就全部烧完了。为了保障全家人一天能吃上三顿饭,小小的我,每天一放学,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背起挎蓝,拿上筢子到村外拾柴禾去了。

  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小孩子除了上学外,拾柴火,便成了我们一年四季最忙碌的事情。虽然很苦很累,但却苦中有乐,累中有甜。每逢夏收夏种时节,生产队里用镰刀割完小麦后,麦子地里就留下了一垄垄麦秸根儿,这是烧火做饭的极好燃料。于是,每天一放学,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背起挎蓝,拿上三齿挠,把留在地里的小麦根挠出来。不一会儿功夫,就挠一大跨蓝。有时,还用筢子将遗漏的麦秸秆收集起来,当做柴烧。短短半个月,家里的麦秸垛就堆了一人多高,较好地解决了家里烧柴做饭问题。

  秋收时节,生产队里派出青壮年劳力,用小镐儿把棒子秸秆连根刨出来,将棒子一一掰下来,生产队再按照百分比将棒子秸秆分发给每家每户。等我家把分的棒子秸拉完后,我又用筢子将散落在地里的棒子叶子一一收集起来,挑回家里。记得有一年,我们生产队为了图省事,收棒子时,社员们用镰刀将棒子秸秆削下来,留在地里的棒子秸秆根部就成了我们的最爱。一连几天,我和邻居家小龙拉着小拉车,带上镐头将留在庄稼地里的棒子根部一一刨出来,将泥土磕打掉,在自家的过道里晾晒3至5天就可以烧火做饭了。

  记得七十年代初期,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大兴种棉花之风。我们生产队,每年要种植近百亩的棉花。到了冬天,棉花柴就成了烧火做饭的最佳燃料。生产队将棉花秸分到各户后,有的农家不愿费力气,便用镰刀将棉花秸削下来,留在地里还有很长的一段。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就带上老鸹夹(专门制作拔棉花柴的一种工具)到棉花地里去夹棉花柴。每次都能夹一小车回来。我家因我这个劳动使者,所以即便到了春天,我家的柴禾也总是烧不完。

  时节到了每年的秋末冬初,天气渐冷,那树上的叶子纷纷掉落。特别是那又高又粗的杨树,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每天早上道路上落满了厚厚一层树叶。天还没亮,我就一骨碌爬起来,拉上小拉车,带上筢子和几个大花包来到村外的公路上,首先用筢子把杨树叶拢在一起,然后在堆成堆儿。一个早上就能拾满满一车杨树叶,足够我家一周做饭用的柴禾。后来,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来抢占地盘,那些稍微起床晚一点的就抢不到树叶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就立马改变策略,等吃过饭后就和虎子、小龙一起,拿上大号缝衣针,穿上三、四米长的粗麻绳,或者找一根长长的细铁丝,在每条马路上,边走边捡落在地上的杨树叶子。有时,我还爬到树上,用木棍打掉树叶,小龙和虎子在下边负责串树叶,一个上午,我们仨儿每人都能拾满满一大花包树叶。

  记得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整个大地成了一片白色世界。我邻居家张大婶,因常年有病,丈夫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一到冬天,几乎下不了炕儿。张婶家因没有柴禾烧水做饭,已经两天没饭吃了,急得老两口不知所措。我知道后,立即叫上虎子、小龙。我们每人将自己家里储存的棉花柴用缲子(绳子,老家称之为缲子)捆一大捆送到张大婶家里,感动得张大婶不知说啥是好,只是一个地作揖致谢!小小的我们,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好生感动,更感幸福!

  在我们老家,柴禾也分“软”柴禾和 “硬”柴禾。软柴禾是指一些棒子叶、树叶、干草等。硬柴禾:就是一些旧木头、树杆儿、树蹲儿、树根儿、树枝等。硬柴禾烧起来既省事,火又硬,做出来的饭更好吃。所以,人们想方设法检拾一些硬柴禾以备冬天之用。在距我们村东边一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大型畜牧场,占地五多亩。畜牧场里除了养猪就是栽种桃树、梨树、杏树等果树。这些果树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柴禾资源。记得我十四岁那年,畜牧场里那四百多亩的果园,都到了结果的时候。每年一到冬天,畜牧场里就派出技术人员,给各种果树剪枝,那一片片被剪下来的果树枝就成了我们拾柴禾的“福地”。这不,每天一放学,我就约上最好的伙伴儿小龙,背起挎蓝,带上镰刀和缲子赶到果树园里,不一会儿,就拾了好大一捆果树枝。当我们背着果树枝,唱着欢快的歌儿回到家里时,就像是战场上凯旋一样,兴高采烈。

  就这样,一个冬天,我和小龙家都在南墙旮旯里堆了一丈多高的果树枝,母亲烧水做饭都是用桃树枝,既干净又利索。每晚,天刚擦黑,母亲就抱来一捆果树枝为我们烧炕取暖,晚上睡觉时,被窝里总是热乎乎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家里有了多余的柴禾,我还不忘村里的五保老人。于是,我便隔三差五地,用缲子帮一捆果树枝送到五保老人家里,感动得老人家一个劲地夸我是个好孩子。后来,学校知道了我时常为五保老人送柴禾的事情后,经常利用学校开大会的机会对我提出表扬,学校的黑板报上还开辟了专栏,号召全体同学向我学习呢。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是暖融融的。不久,我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青年有梦想,老年才有回忆。是啊!一个人,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溢满情趣。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童年时的许多往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家人嫌弃烧柴禾又脏又呛,几乎都改烧起了煤球、蜂窝煤。时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液化气、天燃气、电饭锅、电磁炉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使用起来既快捷方便又干净卫生。在我的家乡,只有哪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哪家老人祝寿、去世才需要支起锅灶,用木柴烧火做饭。每每望着村子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吃着那香喷喷的大锅菜,总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家乡味道。是啊!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真想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中去,再次背起跨栏,带上筢子,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到田野里体验一下拾柴禾的乐趣,那该有多幸福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弹指四十三年间,虽然已过花甲,却依然怀念故土,依然心中有浓浓的乡愁。亦或真的是年龄越大,越对年少时候的生活记忆犹新,作者对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拾柴禾的事情记得那么清晰,写得那么详实。我虽然没有夹过棉花柴,但挠麦秸根,刨玉米秸,穿杨树叶,拾果树枝,这些柴禾我都拾过,所以读起来倍感熟悉和亲切。特别喜欢作者这句话: 青年有梦想,老年才有回忆。是啊!一个人,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溢满情趣。推荐阅读。编辑配图: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