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教师节】师道存焉

作者: 路人丁 点击:1916 发表:2017-09-08 18:32:14 闪星:2

  
   千余年前,韩愈老夫子曾经悲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我们仿佛能看见他老人家焦虑的样子。当然,此处的“师道”,课本通常解释为“从师之道”。今天,我假借字面,感悟一下“尊师之道”与“为师之道”。
  如此,是事出有因。
  半年前,有幸得识葛江洋先生,为他的思想深度和谦谦君子风度,也为他的学识文章和公益之心所折服。最近,得赠自撰散文集《净水微澜》,倍感亲切。全书洋洋洒洒48万言,字字篇篇呕心沥血。我读书惯例,先看序言,尤其关注序言作者,毕竟这是一个重在包装赢于推介的“表时代”。何况江洋先生任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辽沈一带散文界领军人物,文坛泰斗想必认识不少。同时还是退役高官,职务达到正师级,军衔是大校,工作地点多在省内,政界显要,商界大咖也能交往很多。然而,映入眼帘的序言作者——耿天珏——着实有些陌生。我在头脑中搜寻文坛政坛所熟知的名字,似无所得。于是在诧异中认真拜读了序言《坚实的脚印》,从中方知原委。原来耿天珏女士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全国特级教师,在小学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曾经荣获全国首届曾宪梓师范教育基金奖,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顾问,辽宁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这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家,只是不属于有些人眼中的“公众人物”“大腕儿”而已,这次写序是以江洋先生班主任的身份倾情而为。
  一部作品的面世,凝聚着作者的大量心血,谁都想把影响力扩大到极致,而序言恰是作品的门面。因此多少作者为请名人大家作序搭桥梁,找门路,脑汁绞尽,心思挖空。而江洋先生却“偏道”行之,在大家争相借助“名人”“弄潮儿”抬高自己身价的时候,寻找到自己知识的出发地,找到知识人生的原点,请来小学班主任为自己的作品装扮这道亮丽的风景,最早品尝累累硕果的甘甜。这种厚重的感念师恩之举,除了体现他一贯的朴素低调的行事风格之外,又表达出对老师怎样的爱戴和尊重啊!
  作品中偶有提及老师:“幸运的是,我见到的第一位老师耿天珏女士,是出色的教育专家,她好像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潜质,不仅愉快地把我收下,还把班级里的第一任班主席的宝座封给了我”。字里行间透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我们也看到老师的鼓励和信任在一个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巨大作用,这第一锹土,第一盆水培育了小树的坚实根基,它才得以茁壮成长。
  对老师的爱戴和敬仰如果历久弥深,那一定源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从耿老师的“序言”里,我们了解到,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做江洋先生班主任的时候,就已经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是有着将军资格的老红军,而且手握军队后勤部门的重权。在那个物资条件匮乏的年代,攀扯上这样的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家庭谋点利益似乎顺理成章。然而,几年的师生交往中,她只见过这位领导一面,还是他病入膏肓时期的探视。而对自己的学生,她却是那样尽心尽力并深深地了解和理解:
  “为了有效地教育孩子,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也可使我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更好地进行个性教育”。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个画面:瘦弱的女老师,推着自行车,顶着雪花,行进在北方的寒风中——
  “他的这些文字更让我了解他和理解他,并从中体验出这些年走过的历程,体会他的心路,领会他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本书印证了江洋在人生道路上的脚印,是坚实的”。师生之间的理解不仅反映多年来信息的不曾间断,也是精神领域的一次次升华吧。
  “天地君亲师”,自古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天地之情”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君王之情”也已经飘散了一百年;“骨肉亲情”更侧重于物质与情感的交流;“师生之情”则是知识和精神领域的共通互融,所以它一定建立在双方共性的纯洁灵魂之上。
  师道存焉?存于江洋先生与耿老师的文字对话与情感交流之中。
  师道存焉:存于善良者的内心深处和行为之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从韩愈提及的“师道”切入,假借字面提及“尊师之道”和“为师之道”,从而引出后文两方面的论述。从葛江洋先生“偏道”而行,避开“大腕儿”等名人宣传效应,专程邀请其小学班主任老师为作品写序,延伸出真正的尊师之道:寻找到知识的出发地,找到知识人生的原点。而耿天珏女士作为资深教育人,非“公众人物”,以江洋先生班主任的身份倾情而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在知识和精神领域共通互融。由此,“师生之情”体现在双方共性的纯洁灵魂之上。作者在结尾处自问自答,总结并提炼,师道存焉:存于善良者的内心深处和行为之上。本文谋篇布局很好,例证说理也透析,真心不错。推荐阅读。编辑:金豆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