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守望】过去的当下性

作者: 沙河小月 点击:1985 发表:2021-03-19 00:22:36 闪星:7

摘要:《中国式守望》是一部讲述希望的小说。反映不同的时代中,三位知识女性守护希望历经的苦难和坚韧。故事的主人公秦明月和关姥姥,她们的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为抚养烈士遗孤长大成人。一个在西山孤儿院做公益,照顾乱世中无家可归的孩子。秦明月和关姥姥的守望,守的是责任、情义、忠诚。致远师傅和秦明月的对话中,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征服不了咱们,咬牙把孩子抚养大,让他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强大,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希望!”关姥姥在得到算命先生的预言后,心理描写的也是希望:“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希望!为了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关姥姥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活着!”这是语言对主题的暗示性,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表露:守护希望。

春节期间读了汪虹的长篇小说《中国式守望》,心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过去的当下性。提到过去,总有“旧”的意味,有远去和丢失的怅然。过去的当下性,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去怀旧,而是从消逝的时代中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对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是有好处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有了力量,有了希望。

《中国式守望》是一部讲述希望的小说。反映不同的时代中,三位知识女性守护希望历经的苦难和坚韧。故事的主人公秦明月和关姥姥,她们的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为抚养烈士遗孤长大成人。一个在西山孤儿院做公益,照顾乱世中无家可归的孩子。秦明月和关姥姥的守望,守的是责任、情义、忠诚。致远师傅和秦明月的对话中,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征服不了咱们,咬牙把孩子抚养大,让他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强大,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希望!”关姥姥在得到算命先生的预言后,心理描写的也是希望:“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希望!为了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关姥姥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活着!”这是语言对主题的暗示性,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表露:守护希望。

秦明月的养女唐宛之,嫁给丈夫宋步青,彼此相爱的两个人,本可以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宋步青的出国深造,无可奈何遭遇社会问题,两国断交失去联系,唐宛之开始了40年的爱情守候。她坚信宋步青是好人,“我守着值得。”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几近绝望,但绝望中还存那么一丝丝希望:她和步青的婚姻是真的完全以纯真的爱为基础的。为了这纯粹的爱,守了一生。”

唐宛之守护的希望是纯真的爱情。爱的辛苦,爱的清澈。她的身心可以为丈夫无限期地守护,脚步却从未停止。她将自己变成工作狂,一心扑在治病救人和迎接新生命的日夜忙碌中,以此对抗漫长岁月里无以言说的痛苦和烦恼。

致远师傅、铁塔、玉国、赵婶、盼儿、叶子、启明……故事辅线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无不在心中召唤希望,为希望而富于精神。

秦明月和唐宛之母女俩的希望受到打击,一个选择以死反抗丈夫的“历史问题”,一个突发脑溢血累死在工作台。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上思想混乱,是非难辨。秦明月不能忍受丈夫抗日英雄的事实被抹黑和歪曲,那是她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我丈夫是为抗日战死的!”面对烈士丈夫无端被说成反革命,家属背负不容申辩的冤屈,秦明月选择了死亡,以无声的抗争捍卫光荣和尊严。她抱着对丈夫的忠诚走了:“一个中式的深蓝色棉布枕套,有近三尺长,正面绣的是一对鲜亮的五彩鸳鸯,两端枕顶四寸见方,一边绣着一个骑着鲤鱼的胖小子,一边绣着一个举着荷花的小姑娘。”这个19岁守寡,历经磨难扶孤成人的女子,用一生守护情义和责任,完成丈夫的临终托付。

养女唐宛之40年固守的爱情,是丈夫在国外成家立室,生儿育女。希望不在了,精神坍塌了,生命停摆了。关姥姥的希望带着一丝明亮的暖意:“去世前得到儿子不久后能回来的消息,安心地走了。”

小说讲述的故事很明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众多人物安排,作者在平易细腻的语言中将情节做了简单化处理,文本保持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又融入散文的抒情手法,读者很容易被带入一种纯净的语境中,在苦难中感受温暖和希望。诚然,文本内外,我们每个人心存希望,为希望努力奋斗。这一过程中,除了个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力,支撑希望背后的现实生活里,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的精神互振,是呵护希望且能延伸和实现的基石和力量。《中国式守望》带给读者的启发和思考也基于此。

自立自强。小说塑造的人物个性中,秦明月、唐宛之、关姥姥,不同时代不同出身的三位女性,无一不具备这种良好品质。以关姥姥为例。大清朝败了,一个王朝倒塌,依靠福荫混日子的八旗子弟,成为生活的“低能儿”。腐朽的社会环境养成诸多不良恶习,习惯了享受,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他们丧失生存的能力和手段,难以兴家守业,甚至养活自己。关大奶奶的丈夫“大爷”人虽善良,奈何身体羸弱,疏于管家。被奸猾的“二爷”算计,丢了家产,气急而亡。关大奶奶从富足的生活陷入一无所有的困境中,无人能依靠的境况下,做佣人、保姆,凭劳动自食其力。享过富贵,受过欺辱,幸福不过粗茶淡饭,人人平等。人活一世,富贵一时,贫穷一时,靠人不如靠己。人有本领,不怕社会如何变迁。所谓技不压身,指的就是人要学会一门生存的本领。关大奶奶和父亲西山营主“玉昆仑”叮嘱弟弟启明:“哪怕是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要自食其力,别学那些没出息的懒人寄生虫。”在西山慈幼院,学生们齐声高唱校歌,“好好读书,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自食其力,进取莫荒嬉。”作家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对话中自自然然流出,从而确定文本产生的另一个意义。从关大奶奶的故事中,可以窥见某个历史时期中,人与国家的整体精神面貌,兵不壮国不强,人民苦苦追寻的幸福从何谈起?

互助感恩。这是小说最动人的阅读体验。秦明月母女、赵婶母子、致远师傅、铁塔、A君、关姥姥、李姐、任大夫夫妻、盼儿、叶子,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助关系,组成一副守护“希望”的温暖图景。“照顾是彼此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是战胜困难呵护希望的生动体现。人心向暖,互帮互助,再大的坎儿也能闯过。如同秦明月安慰舅舅:“这些年我能熬过来,靠的就是他们。”缺少社会关爱,“日子是没法过的。”小说中表现互助精神的最好描写“在医院已倒塌的房屋废墟中,挖出了玉国兄弟俩的尸体。两具尸体的姿势是头对着头,都是向对方伸出了手,想救助对方。”

关大奶奶(关姥姥)落魄后,用人李姐和任大夫夫妻给与关奶奶的帮助,是一种感恩回报。“当初要不是您把我从雪地里捡回来,我能有今天吗?……现在您遭难了,我这时候离开您,我还算人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李姐对关大奶奶的感恩。“当初要不是大爷帮忙,我能在京城站住脚吗?”“您看堂屋里挂的‘杏林春暖’还是大爷写的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任大夫夫妻对关家大爷的感恩。助人为乐,知恩图报,构成希望的另一盏灯塔。

希望之美,希望之光,希望之伟力,吸引着多少人抛却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努力追寻希望的憧憬,指引着生命之舟勇往直前。她们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奈何社会环境受限,志向抱负难以施展,希望转化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苦味。不管身处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安全和幸福。

小说结尾以叶子的呼唤,再次点亮主题:“唐棣华,希望你带着幸福回来!”希望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为了这个希望,一代又一代人探索进取,接续奋斗,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向好。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品格和思想力量,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立自强、知恩图报、忠贞不渝、守望相助……

《中国式守望》通过明朗纯净的故事,向我们推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是我们圆梦希望,获得幸福的精神法宝。有精神,有力量,有希望。让希望与中国同行。

整部小说来看,语言营造的故事氛围很好,开篇连贯的动词运用,立体传神,有影视般的阅读体验。文本的标题和人物名称,暗含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可谓独具匠心。书中有两处错误,60页倒数第四行,人物名称应为“明月”;106页倒数第二行,人物名称应为“启明”。另外,62页明月扫墓时坐在墓前弹琴吟唱,情节安排似有虚幻之感。


【编者按】本人并未读过《中国式守望》一书,通过此文了解到此书是讲述希望的小说,即三位知识女性为了不同目的而坚持守望。作者开篇在思考一个问题:过去的当下性。并有了答案:过去的当下性,是从消逝的时代中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对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是有好处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有了力量,有了希望。这意味着她提纲挈领地指出小说的内核。精神,希望与力量是守望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文章结构严谨,读与评相互相融有深度。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