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幸福是穿透痛苦后的自由和希望

作者: 都是寻梦人 点击:1369 发表:2021-02-23 11:34:13 闪星:3

  十七岁的时候,我突然间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自那时到现在,经过了三十年的上下求索,我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为了幸福。毕淑敏曾说过:“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幸福。”可是,什么是幸福呢?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呢?幸福的源泉又是什么?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探究幸福的密码,及至今日,有了一些个人的感受。

  幸福是一种感受,但是,不是所有的感受都是幸福。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当你感觉到它的时候,幸福近在眼前;当你无法感觉到它的时候,幸福远在天边。咫尺天涯一念间。如果我们没有幸福的感觉,哪里会感觉到幸福呢?生活中不缺幸福,缺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幸福,缺的是感受幸福的心态;生活中不缺幸福,缺的是无贪无欲的知足。

  幸福,一定包含着知足,但知足不一定是幸福。“知足常乐”,我耳熟能详;“知足不辱”,我也听说过,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可是,人们一说知足就感觉到是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并有玩世不恭,得过且过之嫌。其实,幸福中的知足不是什么也不做,是随缘而不攀缘,是随遇而安,不刻意不强求。

  有人说,“心安就是幸福”。苏轼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诚然,要想感知到幸福,必须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在心无挂碍无往而不自由的心境中,悠然自得地去感悟。说白了幸福就在人安静的心里。

  幸福就这么简单?俗话说“大道至简”。可这种简单是心思简单,生活简单,而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生活中有一种人能把简单的生活过得很复杂,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这种人实在是很难过得幸福。你简单了,世界就是童话;心复杂了,世界就是迷宫。人们用上半生去寻找迷宫的入口,用下半生去寻找迷宫的出口,这样耗尽了一生,值得吗?

  有人说,“幸福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和想要什么吗?如果不能明了这些,那所谓的做真实的自己就是一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空话。

  做真实的自己的人是幸福的,但你必须要有做真实自己的能力,其实幸福就是一种能力。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知的能力,还是一种实践的能力。有的人不是不想幸福,而是空想幸福,他的能力无法满足他的空想。因而,他配不上幸福。所以无法得到幸福的青睐,常常被烦恼包围。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求不得苦”。

  有人说,“幸福藏在糊涂里”。这种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郑板桥所言的“难得糊涂”,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清明。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诚然,真糊涂和真愚蠢的人也会得到片刻的幸福。可那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抽刀断水,晨霜草露而已。

  人都想过得幸福,但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最早听过的幸福的标准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种标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一定会被笑掉大牙,可这却是那个年代梦寐以求的幸福。幸福点越低的人越容易获得幸福,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而降低幸福的标准。幸福的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太高,太高了太累;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你感觉不到幸福。幸福的标准应因时、因地、因人、因境而异。

  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幸福;对于喜欢抽烟的人来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就是幸福;对于想升官儿的人来说,“当年万里觅封侯”就是幸福;对于想发财的人来说,“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就是幸福;对于好色的人来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是幸福;对于相爱的人来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幸福;对于文天祥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幸福;对于岳鹏举来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就是幸福;对于陆放翁来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幸福;对于谭嗣同来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幸福。……幸福无法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即使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有不同的理解。年轻时,觉得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是压力山大;中年后,觉得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是多么幸福。

  虽然幸福无法有具体的标准,但是却可以通过幸福指数去对人们的幸福感做一个总体的判断。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指数是幸福感的测量数据,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的数值显示。幸福指数常用五个指标来反应:一、社会活动。二、社会地位。三、财富状况。四、交际能力。五、身体状况。其实,幸福指数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人是社会的一员,人的幸福就离不开与他相处的环境,尤其是与他紧密相处的周围的那些人。武志红说过,“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世间最温暖的善良是一起创造幸福,一个人是永远也无法温暖自己的,只有在帮助他人温暖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内心的幸福感才会不断产生。就像冬天我们盖着被子保暖,是被子给了我们温暖吗?有人说不是。那是我们自己给了我们自己温暖吗?有人说好像也不是。既然不是,我们不盖被子不行吗?回答是肯定不行。亲爱的朋友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难免会产生比较,幸福就怕比较。真正的幸福在于包容,希望做到“和而不同”。如果人的幸福是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的,那就犹如大地的花,可以长久;如果人的幸福是通过比较而来的,那就犹如花盆里的花,总也长不大;如果人的幸福是通过掠夺以及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那就犹如瓶中的花,很快枯萎。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时,幸福就要远离我们了。

  中国人都讲究含蓄。幸福也应该是用之则显,不用则藏的。尤其是对不幸的人,不去炫耀自己的幸福,那更是一种美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是一个人的隐私。既然是隐私,那么我们就千万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也都有各自幸福的方式。当然,我不是反对我们去晒晒自己的幸福,但应该隐藏炫耀的光辉,而颤动共鸣的琴弦。

  小时候,我听过一首流行歌曲——《幸福在哪里》,歌中唱到:“幸福在哪里?朋友啊,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啊,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平凡的劳动里。啊,幸福,它在你不经意的感觉里。”

  幸福在哪里?歌中给了我们答案,“幸福在我们的感觉里”。那幸福的源泉到底是什么呢?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需要过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性生活。幸福不属于物质生活,但它绝不能完全离开物质而获得;幸福不完全属于精神生活,但离开了精神生活就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也不完全属于灵性生活,但是,只有灵魂的成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

  1988年4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对于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20年后,他回访了这121人,结果却让他陷入了深思。当年的121人中有71名平凡者,50名成功者。71名平凡者,除两人去世以外,其余69人,有的变成了成功人士,有的过着平凡的日子,有的生活十分拮据,但他们都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这50名成功者中,只有9名事业一帆风顺的人,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23人选了“一般”,16人选了“痛苦”,另两个人选了“非常痛苦”。他在论文《幸福的密码》结尾得出了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安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人人都想获得幸福,可真正的幸福不是从“得到”中来的,而是从“付出”中来的;不是从“占有”中来的,而是从“放下”中来的;不是从“物质”中来的,而是从“心灵”中来的;不是从“聪明”中来的,而是从“智慧”中来的;不是从“等待”中来的,而是从“创造”中来的;不是从“拥有”中来的,而是从“珍惜”中来的……

  我对幸福下了一个定义:幸福是穿透痛苦后的自由和希望。

  幸福不是痛苦,但幸福本身必然包含着丰富的痛苦。幸福必须在痛苦中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通过不懈地努力与奋斗,最终穿透痛苦从而达到幸福的彼岸。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是非常美好的。普希金说过,“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幸福必须是自由的,它包括财务自由,精神自由和灵魂的自由。自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还包括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世界上没有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而自由又不能在锁链之中。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而孔子达到了自由的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幸福必须让人看到希望,没有希望的幸福会让人迷茫。希望和幸福是一对孪生姐妹,很多人见不到幸福是因为没有见到希望,见到了希望就离幸福不远了,也可以说见到了希望就见到了幸福。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许还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最大的幸福。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复旦大学的教授陈果在演讲中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两件事有意义,第一是让自己幸福,第二是让更多的人幸福。她还说,无论我做任何事情,我都有两个目标:其一,它是不是指向我的幸福;其二,它是不是能帮助我使更多人幸福。深以为然。共勉!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无独有偶,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在临终留下了一句名言:我心光明 ,夫复何言?

  但愿,在我百年之后也能淡定从容地对世人说:我一生光明磊落,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幸福是什么?幸福的密码怎么获得?这是至今为止人类最关心和热衷的话题吧,毕竟人活天地间,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幸福的标准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者开篇提出设问,用将近四千字写出自己对幸福的感悟,比较全面的总结了何为幸福,并最后得出“幸福是穿透痛苦后的自由和希望”。本文除了自己的感悟,其中穿插大量名人名言和事例,本是杂文,但如议论文般论据充分严谨。幸福除了小我的幸福,还有奔向“大我”的幸福,如果能为别人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小我的幸福将得到升华。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