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历史边边上的话(2)

作者: 穿越中的书生 点击:1310 发表:2021-02-19 10:59:49 闪星:2

摘要:不是正说,当然,也不是戏说,是自说

 (一)始皇一统天下后,皇族都安排到哪儿去了?

    始皇灭了六国后,其皇族的安排,其实,史源很少,并且没有具体文字来证实,只能按常理一推之,这,没标准答案。

  我们知道,始皇在得天下后,开了几届所谓的帝国高层会议,最后才反反复复地拍了板,定下了帝国的最终分配方案:郡县制。

  可以这么说,郡县制是始皇的政治红线,是始皇一生的政治梦想,这条红线,是不许人触碰的。任何人都不许。

  李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摸透了始皇的心,至于所谓的焚书也好,坑儒也罢,其目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加强始皇的权力,万民之心如朕心。

  郡县制不同于封建制,帝国的条条款款,卡得很死,所以,皇族的分配,不可能如大周般,将子弟散洒在各地,惟一能呆的地方,理论上就在帝都咸阳。

  当然,皇族子弟中,只有一人,大公子扶苏,是不受约束的。(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扶苏作为皇家储君,流放于外,本身就能说明一切,而就在这个空窗期,二世甚得始皇之心,也不是不可能,一解。)

  表面上看,扶苏好像是充军到了边防一线,其实,即使是司马迁也有可能被骗了,这,极有可能是始皇让扶苏“镀金“罢了。(后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为,上边防不一定会掉命。当然,人算不如天算,比如说xxx。)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始皇一归天后,会秘旨让扶苏回咸阳来主持自己的百年大计?(但,秘旨之事,见于史记,谁见过呢,也只是史迁一说。)

  当然,如果扶苏真做了“秦二世“,也许,就没刘邦和项羽什么事了,毕竟,陈胜打响的反秦第一枪,名号,用的正是扶苏的名头。

  好了,历史不可假设。二世在外有李斯,内有赵高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了。有些史家认为二世就一混蛋,其实,也不尽然。他上台,也就二三年时间,屁股还没坐热,身子还没活动开,就结束了他的帝王梦,所以,真不好定论,二世到底是不是很阿斗?

  也就是说,上天没有给他一个可以过渡的整合期,毕竟,他所统治的,是一个帝国,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

  不过,话得两说,从他对皇族的政治清盘来看,的确又有乃父之风。刀光一过,扶苏自杀,其它的皇族呢,基本上就在咸阳这块不大的天,或秘密处死,或公开问斩。

  杀扶苏,略为麻烦点,毕竟,扶苏手上有国防军,其它的皇族,手上没兵没权,只有“引刀成一快“的命。

  也许,天纵的始皇,给了一道护身符给扶苏,国防军,这,分明就是政治接班的双保险,至于说秘旨,有时不过是一张草纸,只是,扶苏太嫩,没有读懂读透始皇的用心罢了。

  试想,如果扶苏不按常理出牌,所谓的二世,能上得了台?

  二世在清洗皇族时,只有一个人,生生躲过了“杀着“, 这个人,就是秦王子婴。子婴的身世和来历,司马迁说得太过精简,至今成谜。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始皇的远亲,属于成矫一系,因为没有政治上的直接牵连,才躲过了这例不虚发的“胡氏飞刀“,真的好险。

  这种“皇族都到哪儿去了“,不同于“爸爸到哪儿去了“,里面,刀光飞过,一个个人头落下,都是血与泪。帝王家表面风光的背后,其实,是朝不保夕,心,惶惶得紧。


  (二)历代修皇陵的人,都是什么下场?

    历代修皇陵之人,有几十万人至几万人不等,视死如生,这是老规矩,是帝王的头等大事。但,建皇陵之人,或工匠,或奴仆,或死囚等参与其中的人,不一定全都被杀或活埋。比如说,赵高的父母,就是幽宫之人。章邯的部队,绝大多数都是造皇陵之人。而且,这群做工程的,给以项梁为首的江东集团,添了很多麻烦。

  但是,史记中亦有明言,如建地宫这样核心区域的工匠,全部都被生生关在了地宫,无一人幸免。毕竟,陵墓的安全,特别是地宫,也是帝王最为看重的。

  一般而言,时间长的朝代,不杀,甚至造地宫的核心工匠,也可不死。因为,君王有自信心,能统治天下,江山万万年,你想,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盗帝王之墓呢?

  短命的朝代,多杀伐,血气就重,倒是千古一例,还难道又仅仅表现在造陵人的处决上吗?

  血洗的江山,多有冤魂的陵墓,我怕,那其中真的有鬼。


  (三)赵雍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是实评还是捧杀?

    将赵雍捧得高高的,是梁先生启超的意思,这话头,值得一说之。

  赵雍,就是赵武灵王,就是“胡服骑射“的原创者和推行者。可以这么说,是战国时“洋为中用,外为我用“的典型代表。不过,可惜,这赵王只是用用而己,就像蓝色的“小妖精”,短期之内,还真真有“第二春”的效果。

  药效发作时,是一次军改,多少触及了赵人勇武的灵魂。药效消散后,什么也不是,空留一堆胡服,和一群骑不动的老马,在望天长叹罢了。

  世代翻篇如翻筋斗。时值晚清,梁启超所推之新法,与赵武灵王的军改,简直就是拷贝,一样一样的。康梁的维新,其实,就是一种改良,就是变种的“胡服骑射“。表面上很激进,但,骨子里还是青衣小帽,要跪头,要有皇上。

  表现在形式上,规规矩矩,赵人穿胡服,梁启超穿西装,赵人骑马射箭,梁先生所想打造的新军,好不洋枪洋炮。

  变什么变?不过是拿来用用,至于说学习,咱老祖宗,有的是好宝贝。

  梁启超推赵武灵王,确实有心,他得给自已的变法新论,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只是,就像街边的广告牌,没多久就换了。

  赵武灵王的命运很惨,活活被饿死。梁先生的维新,也不过百天的信期。一场不彻底的军改运动,就像百日维新,它的影响力,没那么强大。

  黄帝之后的第二人,这话,捧得也太高,小心,别摔着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的“历史边边上的话”不是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正史。当然,也不是附会历史题材,虚构一些有趣或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或讲述的戏说。作者犹如古代稗官者,自说与正史类比,依托着最接地气的民俗民情的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对历史上“始皇一统天下后,皇族都安排到哪儿去了?”的事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还有对尚未有人探知的“历代修皇陵的人,都是什么下场?”的领域亮出自己的创造性的看法;抑或是对未曾有定论的“赵雍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是实评还是捧杀?”的舆论发表自己独具匠心的结论。可见作者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的转型期,价值标准不惟一,没有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代表全部,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作者急人之所急,想人们之所想。抓住人们追求文化多元,乐于包容和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的心理来创作。符合文学创作具有人民性的特点,文学家就应该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