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浮梁: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 葛江洋 点击:1084 发表:2017-09-03 10:44:05 闪星:2

  到了景德镇才知道附近有个浮梁古县衙,岁数比景德镇还要老,当地人说:先有浮梁,然后才有景德镇。

  查了史料,浮梁县最初叫新平县,创建于唐高祖的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至今已经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唐代天宝元年时,“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老百姓砍来木头连续起来,在洪水泛滥时放到水面上漂浮,当成桥梁使用,于是有了“浮梁”的名字。既便如此,老县城也没有逃脱被淹没的命运。公元816年时,迁往西北处的高阜,也就是现在的县城,至今也有1200年了。因此,浮梁有着“千年古城”的美誉。

  也许因为浮梁的“老资格”,当地人好像并不把瓷都景德镇看得那么高大上。他们告诉我,浮梁县署是目前我国江南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五品县衙,也被称作“江南第一县衙”,享有“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的盛名。县衙的“衙”由“牙”演变而来,古代时军营周边插满了牙旗,营门也称为牙门,后来就讹变为衙门了。

  看浮梁,主要是看衙署文化,因为这个衙门与众不同,它的文化内涵十分厚重。一般的县官都是七品,而浮梁却是五品,其缘由在于它当年的“GDP”。如农业方面,它有丰富的茶叶资源,据统计,在唐元和八年,浮梁一年的税收就达15万贯,占全国的税收总量八分之三,至今茶叶仍然是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在工业方面,当地人则主攻陶瓷,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之说,到了唐代时,制瓷技术日臻精巧,名闻天下,送到唐高祖李渊那里,竟能与玉器乱真,遂被诏为“御瓷”。到了宋代景德年间,为了促进陶瓷生产,干脆将生产陶瓷作坊集中的昌德镇改成了景德镇。当地史料记载,“浮梁之俗,富则为商,巧则为工”,“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于是,浮梁靠着茶和瓷这两大支柱产业,创造了税收多,贡品好,人丁兴旺的大好局面。因此,在唐代时被定为上县,在宋时又被定为望县,到清代时就正式定为五品,相当于升格为“地市级”。

  这与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些现象类似。你的那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那里的县级干部可能就会提高到副市级待遇,职务没有动,级别上去了,走到哪里也不掉价,而且是主管一方的“一把手”,其实更实惠。看来此道早在封建时代就有,官场的道理,一脉相承。

  浮梁县衙不仅以五品之尊而冠名全国,更可喜的是,这个五品官衙还以清廉闻名——县署官衙好比是一个廉政教育基地。

  徜徉在县衙各个厅堂的雕梁画栋之间,每根廊柱上刻有大量楹联,有强调为官使命感、责任感的,如头门的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说身为父母官,对上对下都要负责,而且不能急功近利,要准备干上个十年八年的,以此强化官员的长远意识;挂在大堂的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这是告诫官员要把百姓看成是天,是国,不能欺天,不能负国;还有挂在三堂的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条对联更是生动地阐述了官员与百姓的依存关系,强调地方发展全靠“一官”,既使放到现在,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又如强调执政能力、处事果断的,有仪门上的对联“工堪比官,斧刀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如何”,强调做官要像工匠那样因材施教,要像医生那样处理问题。

  还有强调勤政为民、心怀大局的,有头门背面的对联是“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头过;门庭豁开,江山常在掌中看。”还有一条是“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些都是要求做官要勤勉踏实,将自己的岗位与国家和民生连在一起。

  此外还有“移民如伤,浮邑苍生皆我子;修已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也是强调官员要修身养性;“铁面无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直接要求了官员要为政无私,拒礼廉洁。

 

  这些对联既是对官员的直接要求,也是向社会的公示,百姓可以按照对联的要求对官员进行监督,形成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

  如果不是亲身到这里读那些对联,甚至不会相信这是几百年前的“封建文化”,新鲜的竟如上了一次廉政教育课。

  我还发现,当时就有为保证官员清正廉洁的“任职的回避制度”,比如“地理回避”制度:在任用官员时,为了防止亲友邻里请托徇私,凡是要做官的必须要离开家乡一定距离之外。如北宋时期要在900里以外,清代则是500里之外。据浮梁官署的《行政长官名录》中记载,自唐代开元年(公元714年)到清代宣统(公元1909年)的1195年间,浮梁有据可查的309名县令中竟没有一个是江西本土的,而且大多为北方人,甚至有蒙古的和东北的,比如在康熙十六年时,就有一位叫管一英的辽阳人到浮梁做了县令。这些人想当个官要到距家乡至少在2000公里以上的地方,因此古人有“千里去为官”之说,也就产生了诸多折柳送别、长亭短亭的诗词佳句。现在想来,那时当官真是不易,经过了头悬梁、锥刺股一番努力,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朝廷给封了个官还要去那么远。先不说这官是否好做,就以那时的交通条件,想与家人书信联系或捎些土特产回家,也是很不容易的。哪像现在,交通便利,有快递,有物流,还有高铁,离家远了可以想方设法调回附近,离得不远不近,就当个“走读”干部,早出晚归,逍遥也自在。

  有意思的是,在浮梁县衙还专有一处建于唐代的浮梁察院,据说是专门用来接受百姓控告贪腐官员的,每年朝廷的巡视监察司定期委派官员来巡察,就在此办公和下榻,与县衙不发生关系,可能也少了吃请、接风、陪同参观之举。百姓有冤可以击鼓告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巡视组,只是现在的巡视组办公地点没有公开,老百姓也找不到“击鼓”的地方。

  打铁先得本身硬。在浮梁察院的两根门柱上就有这样的警示对联:“铁面无私辇下豪门慑霜简”,“镜心普照旧邦黎庶护甘棠”,其意思自然是惩治官腐,保护百姓。进了大门后,又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下联是“察近知远,寓德于实”,语词都很有力。在大厅的两侧也有几副楹联十分入目:“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唯俭,俭自俭,俭人非俭,还以宽大保廉隅”,更是强调了“为政戒贪、养廉自俭”的意义。

  衙署中还有一项称之为“养廉银”的制度,相当于现在的浮动工资。即在官员额定的官俸之外,按照职务等级留出一笔银两,在年终时如果没有发生违纪违法等事情,可以增加一笔收入,有的甚至高出“基本工资”20多倍。当然,这笔钱也是从老百姓的税收中得出的,既使这样,老百姓多出了税金,换来了官员的廉政,也很受百姓的欢迎。只是这项制度后来执行得不够好,到了乾隆、道光年间以后,这项制度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临出门时,又看到县衙甬道上,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碑坊,上面刻有“戒石亭”。是古代戒勉地方官员道德和行为的建筑,据说此举为北宋赵光义所首倡。他借鉴了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亡的历史教训,将后蜀皇帝孟昶《颁令箴》24句缩为4句16字,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书写下来赐给各郡国,要求刻于“石碑立于厅事(即衙署大堂)之南”。于是在所有知县一级的公堂上,这4 句铭文与县官头顶上的“明镜高悬”横匾相对,知县坐在公堂之上抬头可见,以告诫知县在办案治政时,不能徇情枉法,不能虐待百姓,否则法网难逃。据说,每逢官员上任时, 还要在戒石铭前举行“宣誓”仪式,带领部下诵读戒石的内容,好比现在对着宪法一样神圣。无论效果怎样,有这样一块戒石天天盯着自己,想那官员在处理公务时应当有所警示和收敛。头顶上的那条“明镜高悬”是对百姓的承诺,而这块石头上的16个字则是直指内心,压在心头,份量沉甸甸的,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浮梁官衙,经历史沧桑而千秋未醉;警世楹联,历百朝更替而万古长醒。在这九曲回廊中观览,在这浮沉人生中驻足,走着,读着,想着,有时会心血腾沸,有时会敬意油生,有时则会冷汗一身……

  浮梁,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7年1月23日改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浮梁,凡读过中学课本的人对它都不会陌生,那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重利轻别离”的商人贩茶的去处。可现今的教学中,没有谁对这个考试涉及不到的名词做过多的探究。感谢作者在文章中给我们补充了营养,让我们了解到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产业、富庶程度及影响力。尤其用大量的笔墨引用官署诸多对联,并以此生发联想,抒发感慨,充分肯定封建时期那些情系民生的官吏造福一方的作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组织当今的“父母官”来研究浮梁的历史,来研读这些字面平直内蕴深刻的对联,多少人会“心血腾沸”,多少人会“冷汗一身”呢?抑或多少人会无动于衷呢?浮梁,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不容易”牵引着几多无奈与担忧? 好文推荐 【编辑:路人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