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河东河西】计生时代的二元对立

作者: 青梅煮酒 点击:1691 发表:2021-01-23 11:30:05 闪星:4

      《河东河西》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叙事线索的长篇小说,出版于2020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行,作者是辽宁籍女作家宋桂琴。这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继《十月怀胎》(伍开元)、《计生办主任》(吕斌)、《蛙》(莫言)、《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西洲曲》(郑小驴)等作品之后,又一部以计划生育为取材对象的小说文本。

  小说背景较为模糊,聪明的作者并没有交代确切的时代背景,但读者从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和相关事件可知,故事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收结于本世纪初,时间跨度约有三十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不仅与题目“河东河西“的寓意暗合,也恰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计生时代。何为计生时代?简单说,就是计划生育时代,是国家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时代。在这一时段,无数家庭无数夫妻,都经历了生儿喜生女悲,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岁月。从这个角度说,作者是在讲述中国老百姓生儿育女的故事。

  从作品出现的关键词语来看,表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现象,比如河东与河西、国家政策与家庭计划,个人理想与眼前现实等。


  一、河东与河西的无奈与轮回

  作为题目,启用“河东河西”,想必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在小说文本中,它有字面意义与象征意蕴。

  作为词汇,河东河西是指河水两岸的土地与土地上生活的民众。作为河水的堤岸,东西两岸彼此相望却又无法相依,就如两条并行的铁轨,虽然齐头并进却又无法合在一起。因此,作者也是借河东河西词语,暗指故事中修家与方家以及两家关系的演变,方家、修家,如同并肩前行的两条河岸,隔河居住,近在咫尺却来往不多。故事开始时,修家与方家隔河而居,却较少来往,尤其是两家母亲,你看得见我做饭,我看得到你生火,但并没有形成农村近邻间的亲密关系,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出原因,令人尴尬又无奈:方家母亲想娶修家女儿做儿媳妇,修家母亲却不想要方家儿子做女婿,她希望女儿们全部嫁给城里人。修家有七个女儿,六个早已在城里找到婆家,最小的七女儿,是修妈妈的心头肉,也正在与城市户口的战必胜处对象。修家女儿长得好看,这是河沿儿村公认的事实,因此,既是方家有适龄青年方大群,既是方家家境优渥又近在咫尺,但修妈妈也从没有想过与他家结亲。但风水流轮转。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修顺奇,竟然违背母亲意愿与方家儿子谈起了对象,故事情节的骤变,恰到好处地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民间,无论南北哪个省份,都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间俗语,小说《河东河西》就从俗语中引申出了象征内涵。 

  三十年前修顺奇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千方百计寻找怀孕第三胎的赤脚医生迟小霞接受引产手术,但却以失败告终。造化弄人。三十年后,那个差一点被自己“计划”掉的女孩子“超生”竟然与自己的儿子一见钟情,即将成为自己儿媳妇。假如修顺奇知道三十年后,迟小霞超生的女儿会成为儿子喜欢的女孩子,估计她绝不会千方百计完成自己的引产任务。

  河东河西的寓意还表现在方家大院前后两代人三十年来的生活变迁。三十年前,修顺奇婆婆独守方家大院,希望满院子都是子孙后代;三十年后,修顺奇独自孤守方家老院,眼前竟然形影相吊只身一人。三十年来,修顺奇极力想逃离农村,三十年后,又迫切想回到农村。河东河西的寓意也表现在老八这里,三十年前,老八嫌弃挖苦马小兰,三十年后,却与马小兰相濡以沫厮守一生。 

  围绕着计生时代河沿儿村修家、方家老少三代人以及左邻右舍三十年来的婚姻家庭、工作劳动等事件,作者用女性细腻的情感为读者讲述了河沿儿村的沧桑巨变,梳理了河沿儿村民所走过的道路,演绎出计生年代,为有传宗接代的儿子、为有执掌户口本的接班人,河沿儿村感人至深的故事。经由这些故事,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和生活哲学,为那个过去的时代留下真实的文学记载。


  二、 国策与家计的较量与妥协

  国策与家计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一面是基本国策必须少生;一面是家庭计划想要多要。于是,几十年来,全国各地就上演了游击战般的你来我躲你走我生的生育游戏。

  建国之初,中国人口只有五亿,到1980年,人口已经接近十亿,三十年时间人口增长翻番。为了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为了缓解因增长带来的各种矛盾,从1978年10月开始,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先是1978年提出“一对夫妻最好生一个孩子最多两个”的倡议,继而在1980年发布致党员、青年团员的公开信,正式提出“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紧接着1982年发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特殊情况除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农村提倡一对夫妻最好生一个孩子,并把这指示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这是小说《河东河西》故事的基本背景。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存在了几十年,不可否认,这是国家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制度设计,在缓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强制推行,也着实伤害了不少民众的情感。宋桂琴笔下河沿儿村村民的家庭梦想与国家政策出现了严重背离,无论是修家、方家还是修家的远房亲戚表哥表嫂,他们的人生理想生活追求都停留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层面,停留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理想模式,他们追求的小康生活是几个儿子满院孙子。

  于是,修顺奇妈妈在生了七个女儿后,又生了儿子老八;方大群妈妈一生羡慕别人儿女成群;修顺奇的远房表哥到修家逃避计生委处罚;上沟儿村穆先芬想生三胎;赤脚医生迟小霞已经有了双胞胎儿子还想要个女儿。国策要求少生,家计希望多子,国家政策与家庭需求形成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作者是通过修家、方家以及周边村民来完成的,作者把他们的故事讲述的酣畅淋漓,把他们为逃避计生人员的行踪展示的生动详细,这些发生于民间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计生时代匪夷所思的事件,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也使年轻的读者知晓了他们从未听说的事实。

  “只生一个孩子”的基本国策从酝酿到成熟到向全国适龄青年颁布,前后只有四年,但它的执行过程却长达几十年。这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前途的重大决策,也是基本国策。为了保证这项政策落实到位,计生时代,每个单位都有独立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工作人员,小说中的女主角儿修顺奇就是成千上万工作人员中的一个。作为计生工作者,她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自家。丈夫是独子,婆婆因病只生了一个,因此她把儿孙满堂的希望寄托在儿媳妇修顺奇身上。她儿孙满堂的家庭理想与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使得她非常不满,作者这样描述方家老人对计生政策的态度,“老两口可是慌了神,大群妈逢人便说‘这是谁定的政策?怎么能就让生一个孩子呢?我生大群的时候是种下了病根儿,不能再生育了,没办法养了个独苗儿。好不容易精心呵护提心吊胆地把儿子养大,盼儿子结了婚,儿媳妇怀了孕,还不知道儿媳妇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儿还是个女孩儿,就赶上了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我们家可不能就生一个孩子!’”“咱家上辈儿生的少,这辈儿就不该受限制。”于是,她极力阻挠儿子填写计生表格,藏起儿媳妇领回的只生一个孩子的奖品,为以后还给政府做准备。她的算盘打得很精明“等将来再生二胎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还给计生办好了。”

  面对方家现状和婆婆阻挠,修顺奇依然选择背着家人率先做绝育手术,并且一人承受着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当我看到这个情节设置时,油然升起对作者的敬意:她清楚女计生员工作的艰辛,了解她们不为人知的苦楚和无处倾诉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塑造人物时,满带着感情为读者讲述她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后,修顺奇冒着酷暑严寒走家串户挨个检查,她苦口婆心的对违反计生政策的妇女讲解国家政策,举证一个孩子的益处;她陪着意外受孕的妇女去医院手术,并用自己的钱给她们买营养品;她动员远房表哥表嫂配合计生工作;她守株待兔般寻找怀第三胎的迟小霞。在计生时代,有无数的修顺奇和她的同伴们,用自己对国策的敬畏、对工作的认真,顶着他人的辱骂甚至殴打,保证了国策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个敬业的女计生工作者,一个不可多得的底层计生员形象。

  最终,方家的家庭理想在强大的国策面前以失败告终,河沿儿村以及周边想生儿子和意外怀孕妇女的理想,也在不可动摇的国策面前败下阵来:在修顺奇为代表的计生人员劝慰下,按照要求做了妥善处理。在国家政策与家庭理想的矛盾冲突中,个人意愿最终服从了国家利益。这应该是该小说主题所在。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中有许多体力活儿需要有力气的男人实施,而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也让他们非生男孩不可。因此,与大群妈一样想要儿女成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作为祖祖辈辈居住农村的一代老人,想多子多孙的思想无可厚非,这是农耕文化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而对这一诉求与国家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者没有夸大国策的重要性,没有用标语口号去演绎计生工作的艰巨性,而是用具体故事、人物,形象生动的诠释了国策与家计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小说具有很强的阅读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但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能实现,理想会因制定者切实可行的目标而达到,也会因制定者的盲目而碰壁。

  《河东河西》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首先表现在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矛盾。

  小说中,“城市户口”是所有乡下人艳羡的,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计生时代的人非常清楚,一旦拥有城市户口,就意味着拥有一切,比如优越的身份、按月供应的口粮,比如在城市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机会,比如招工、提干、享受现代化生活。而一旦生在农村,就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必须在土里刨食,在风雨里劳作,意味着此生他只能像树一样,站在旷野,任凭风吹雨打,意味着在社会上他永远低人一等。《河东河西》用河沿儿村人对城市户口的向往、拼搏和奋斗,形象的还原了这一事实。

  高中毕业后的修顺奇,是农村户口的受害者。因为农村户口,她遭到前男友的嫌弃;因为农村人身份,即使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毕业后也不能向城市学生一样,去厂矿机关工作,只能无条件回到农村,跟男人一样在果园干活,就连怀孕也没有受到照顾。因为农村户口,马小兰无论力气多小,也只能在农村劳动。同样,由于农村户口,方大群无论翻砂技术多么精湛,也只能在乡镇企业工作。

  而拥有城市户口的战必胜,之所以会当着修顺奇的面,肆无忌惮的与邻居女孩子做出亲密举动,仰仗的就是城市人身份,城市户口使他胆大妄为,不但做出侮辱前女友的举动,还敢不顾修顺奇感受的在她出嫁当天,跑到修家喝酒。是什么给了他胆量?自然,是那本农村人羡慕的城市户口。计生时代恋爱中的男女双方,谁握有城市户口谁就掌握了恋爱主动权,因此他不相信修顺奇会嫁给农村人。

  另一个农村户口的受害者是修顺奇弟弟老八,他不仅是户口的受害者,还是婚姻的受害者。怀有身孕的吴婧之所以敢蒙骗老八,仰仗的也是自己的城市人身份,她明目张胆的告诉老八,“我不是河沿儿村人,生了孩子要上我的户口的”,怀了别人的孩子却要老八善后,吴婧不仅没有一点羞耻心没有一点愧疚,而且态度蛮横生活腐败。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仍然是户口作祟,是她的城市户口城里人身份,给了她目空一切藐视众人的胆量和行动。对于稀缺的城市户口,善良的老八也心向往之,当他听到吴婧的话后,打心眼高兴,作者这样写道:“好啊!好啊!这该有多好啊!河沿儿村人做梦都想给后代弄个城市户口,哪儿有那么容易呀!我们的孩子不用托人走后门,一出生就顺理成章的报上城市户口了”。他还天真的把这归结为”老修家祖上积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对城市的向往是所有农村人的追求和梦想,也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主线。作者笔下的各类人物,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为了早日脱离农村,想尽各种办法。修家六个女儿依靠嫁人跳出农门离开农村,成为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老七修顺奇通过函授自学,拿到大学文凭,最终摆脱农民身份拿到城市户口,实现了人生梦想。 

  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方大群奋斗一生仍然是农村户口,马小兰因为没有坚持函授学习,终其一生依然生活在出生地河沿儿村。

  小说中,代表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城市户口与代表农耕文化的农村户口,凸显出城乡二元的历史架构。对城市户口的渴望与追求不只发生在小说中的河沿儿村,也发生在全国其他地方。而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面是个人命运与性格使然,另一面是国家政策之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建国初期,为了均衡城市与农村人口,为了以农业生产保证工业发展所需物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行政命令手段把人固定在出生地。从1950年起,中国有了人口管理暂行办法,1954年有农村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出台户口登记指示,1957年有制止农民流动措施,1958年有户口登记条例等,这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使其与城里人无法享受同等待遇。如同一棵树,生长在某一地,即使遭遇干旱、洪涝、虫灾,也不得挪动一步,直至死亡。作者熟知中国现实,因此用小说形式为读者讲述了由户口而引发的悲喜剧,演绎了那个时代因城乡差异带来的人物命运。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还表现在个人理想与眼前现实的冲突。

  故事背景地在乡下河沿儿村,这里有一大群善良单纯的乡民,他们有原始而朴素的理想与追求。方母想儿孙成群;修家远房想要接管户口本的儿子;矮个儿马小兰想与高个子老八谈对象;外村人小香的理想更是卑微而神圣:嫁给大群;城里人战必胜想追回前女友;夏末末想用肚子里的胎儿换取更多实惠;迟小霞想生个女儿。如果单纯从个人理想来看,这些与生儿育女有关的理想并不难实现。但故事发生在计生时代,作者深知个人生活、理想受着时代影响,国家政策、现实条件等因素,会使理想的实现出现难度,于是就设置了差强人意的结局:方母只有大群一个儿子;修家远亲被家乡计生办带回家,等待她的必定是引产;大群母亲嫌弃小香、大群也不爱小香;战必胜没能追回修顺奇等。作者把这群人物的理想、生活、对未来的追求放置在计生时代,为他们的故事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大背景,这就使作品有了大时代小人物、大背景小故事的特点,也使故事和人物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总之,这是一本较为精彩的小说文本。如果非要找出不足,我个人以为语言略微啰嗦,情节进展稍显缓慢。但瑕不掩瑜,《河东河西》是描述计划生育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独具慧眼,以翔实的论据为支撑,深入解读《河东河西》,从河东与河西的无奈与轮回、国策与家计的较量与妥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小说的写作背景,特殊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巧妙立意,精心构思和矛盾设计,并且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制定、推行和落实,做了详实的介绍和解读。为读者深入阅读和理解小说《河东河西》,做了细致的引导和梳理,使人眼界大开,也促人深入思考。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