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征
序 言
1966年,我们在沈阳市二十中学高中二年三班读书。从那年11月开始,班级同学相继组成多支徒步长征队,由沈阳出发,向首都北京进发,目的就是想到北京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从那时到如今,52个春秋匆匆过去。当年朝气蓬勃的英俊青年均已古稀之龄。然而,这段长征的往事,却因为两位老同学在班级微信群的几句对话,勾起很多同学的回忆。这两位同学是都吉祥和马丽娜。
从2018年4月25日起到5月5日为止,8天时间内,10多位同学在《栉风沐雨》班群发帖回忆当年长征,篇幅达23000余字。
应同学要求及群主委托,整理这次群聊文字留作纪念。
香磨山人
2018年5月18日
一、沈阳出发
周铭德:“1966年11月20日上午,和平区工人文化宫门前。沈阳二十中学高二、三班《红后代》长征队在这里集结。这支十几人的长征队在老红军王屏将军的后代、高二、三班团支部书记王连胜同学带领下,满怀信心徒步向祖国首都北京进发。”
刘志中:“记得我们1966年11月20日在市文化宫西门前集合出发。连胜有地图。经辽中养士堡、过饶阳河(吴北雁踩破冰面鞋湿了)、过桑树林村(看到吕传良,一个只有三尺高40岁的人)、经沟帮子(孙鸣铎坐火车在去往沟帮子的路上赶上队伍,并告知马玉夫离世的消息)到锦州休整一天半、经缸屯、干沟(一腿上有枪伤人讲了些什么),又经青龙县城(在山顶看到日落美景,下山时看到县城灯光)、迁西、遵化、通县。(起大早赶在8点半到达了天安门广场)
“记得我与李荣顺几次打前站,买花生,栗子…,边走边吃,够一把皮了就堆在路的右边,画上箭头,你们就看栗子皮、花生皮找路。在青龙县下一站,我们看到长城,好像叫冷口......。”
孙鸣铎:“?我们过长城不是冷口,也非喜峰口,而是飞机航线上的铁门关。那是因为你把錦卅红卫兵接待站的地图搞到手。我们是沿着飞往北京的航线而行的。我清楚的记得过长城时路过的村庄,还是第一次接待红卫兵,我们长征队是首批。从锦州到北京的路线是严格按着航线前行的,不同于其它长征队,现在回忆起耒,那段经历很有意义。”
二、长征路上
首征辽中
周铭德:“长征队走到辽中时,咱们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小英雄谢荣策。后来,在村里人引导下,同学们来到谢荣策家,向烈士老母亲表示亲切慰问。
“人民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保卫人民江山永不变色。
“第二天,我们告别茨榆跎村向北京进发。”
脚上打泡
周铭德:“虽然信心满满,虽然风华正茂,但是我们毕竟是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的城市青年。两天走下来,每天行程不过六、七十里。几个同学脚上还打泡了,走路歪歪扭扭的。但是,同学们没有叫苦的,一个个都坚持着,脚上打泡的也没有掉队。
“长征上北京,去见毛主席。长征队员们相互鼓励着,一步一步地向首都前进。
“又是几天过去,每天行军的里程也没增加多少。队员们的精神头也没有出发时高涨了。在默默行军的路上,忽然从队伍后面传来一阵唰唰的脚步声。扭头一看,只见一支人高马大的红卫兵长征队急匆匆地赶过来。荒郊野路上见到这样生机勃勃的队伍,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
‘从哪来的?‵不知誰大声问了一句。
‘双鸭山 。’
话音没落,有人又问一声:‘一天走多远?’
‘一百二。’
“听到这样回答,我们停下脚步,站在路旁,敬佩地目送这支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匆匆走远。
“哇!他们一天行军的路程竟然是我们的二倍。
“ 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做这道极其简单的算术题。 大家迈开坚定的步伐向前追去。半个月后,我们长征队每天起早贪晚行军也达到一百一十里。”
谢绝乘车
张国藩:“夜奔沟邦子。红后代长征队已经走四天了。脚上的泡已打过了,有人开始打第二茬泡,而且泡里还留着头发,作为引血水用的。
“天快黑了,我们走在笔直的奔沟邦子的公路上。同学的已经很累了,步伐很慢,情绪不高。这时,有辆解放大卡车停下来,“同学们上车吧!带你们一段”司机好心地说道。然而,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叫长征就不能坐车,坐车就失去长征的意义了。大家都坚持不上车,谢绝了司机的好意。
“这时,李荣顺同学提议,我们唱歌吧。一首高亢的《航标灯之歌》回荡夜空。歌声中带着凄惨的滑腔,实在太累了。后来发现,徒步长征最艰难的时刻。就在开始的4至5天。一旦闯过这个极点,脚上的泡变成膙子,便会从每天50里变成每天100里,而且很轻松,这是后话。”
任红戈:“?夜奔沟帮子记忆深刻。遥望灯光不见城,总是还有5一6里??”
决策锦州
周铭德:“七天后,长征队抵达锦州市。在这里进行第一次休整,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这次参观对队员们震撼很大。在攻打锦州火车站时,四野部队付出巨大牺牲。参观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由衷感恩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为子孙后代造福。从锦州起,以后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允许,长征队都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拜谒。
“在锦州休整期间,领队王连胜组织队员们研究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赴京路线如何选定。一个方案是沿铁路走公路进关,路好走没危险;另一个方案是沿四野当年隐蔽入关的路线,翻山越岭入关。 路难行,有危险。大家都赞成走四野进关之路。 二是考虑到几位队员身体状况,准备安排他们乘火车进京。这个提议被否决了。”
张国藩:“由于从锦州开始按飞机航线前进,即锦州到北京连成直线,路途可就艰苦了。哪有成形的路?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按直线原则,走一天看一天。这件事,我等不用操心,刘志中负责此事,並担任打前站的艰巨任务。志中真是铁汉子,打不倒拖不垮,甩开大脚板,打着《红后代长征队》的队旗,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永远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有一天却出了事。早晨队伍出发已走了近一小时,发现队旗落在老乡家里。志中一人折回去取,被老乡骂了一顿,‘谁家没有大男小女的,那有这么撒尿的,看窗户外的大冰溜子!’志中替我们受过了。
“事情原委是这样:我们走过辽西的杨家杖子,在接近河北的一个村子住。村里安排我们十个男生在南炕住宿。好挤啊,大家怎么睡啊?没有办法,只好则着睡,翻身时大家喊一,二,三,一齐翻。还好炕烧得很热。我挨宗大志,两个大体格晚上一动不动,好难受啊!我睡着了,撒尿的事我是事后知道的,不知哪几位,决不是一个人为之,把农村带格子的纸糊的窗子推开就撒尿。确实不雅,也不卫生。朴实的老乡骂得对,我们让人看不起。我想那些老乡至今可能还记得这些城里学生干的“好事”。
路遇劲旅
周铭德:“经过十几天长途跋涉的锻炼,长征队员们的身体比较适应了。大家精神头又高涨起来。
“一天上午,一支着浅蓝色服装的长征队英姿飒爽迎面走来。他们挺胸摆臂,迈着整齐的步伐,特有精气神。队伍走近,队旗上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大连海运学院长征队 。啊!这可是全国闻名的长征队呀!
“打这儿以后,我们长征队行军的姿态也提升了等级。野外无人处便步走,过村庄,穿乡镇挺起腰板齐步走。俨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可是,有一天听到这样消息。今年冬季毛主席不再接见外地进京串联的革命师生了。这下,同学们都感到很失望。然而,从沈阳到北京的长征任务还没完成,长征队继续在丛山峻岭中前行,向着首都北京,向着天安门挺进。”
忆苦干沟
周铭德:“这次长征,对于所有队员来说,心灵受到最大震撼的事,莫过于在河北一个山村参观当年日寇血腥屠村的泥塑展览。面对泥塑再现的日本鬼子疯狂屠杀全村父老乡亲的血腥情景,面对着被烧炸成一片废墟的残垣断壁,怒火在同学们心头燃起,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铭记在心。历史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国人当亡国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离开那个现在想不起名字的小山村,长征队继续向首都北京进发。虽然每天都有一些新的事情发生,但是都没有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日本侵略者当年在那个小山村惨无人道屠杀几百名无辜同胞的血腥惨案始终难以忘怀。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被披露后,更加增添了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其实,凡是日本侵略者铁蹄所到之处,都有我们同胞的鲜血在流淌,都有抗日烈士的生命在牺牲,都有无数的宝贵资源被掠夺。前年五一节到旅顺旅游。那里的纪念馆和万忠墓”使我心灵同样受到震撼。当年日俄战争旅顺口被攻陷,这里也被屠城,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800余人生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父亲生前曾给我讲过,日本侵略者在面临战败之际,曾下令把黑龙江省境内的中国籍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哈尔滨准备进行集体屠杀。由于苏联红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这些知识分子才幸免于难,日本侵略者这一妄图断我中华文脉的罪恶企图才没有得逞。日本军国主义者亡我中华之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我交流到木兰县工作后了解到,仅在日伪时期的所谓“巴木冬”大检举中,木兰和东兴两县就有260多名同胞被杀害。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
“更令人愤慨的是,抗日战争的硝烟消失70余年,日本政府对当年的侵略罪行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复活军国主义的思潮仍然像毒瘤一样在蔓延。这不能不引起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警醒,不能不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建设好强大的国家。只有祖国强盛了,人民才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可言。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千秋大业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刘志中:“周铭德,你文中提到有泥塑像记录了日寇暴行的小山村叫“干沟”。当时该地乡村领导对我们这个长征队很重视,可能此地没有其他长征队路过。他们组织了专题“忆苦思甜”活动与同学们互动。地点是一个大房间,大家都坐在长条板凳上。记得一位讲话的当地人在发言时展示了他大腿上的子弹贯通伤疤,我在他右边看的很清楚,子弹从右大腿外中部进去,腿内侧出去,进口凹进去了,出口有小孩巴掌大小一片伤疤。(符合三八步枪子弹击中的效果)”
峰巅俯瞰
刘志中:“长征路上印象深刻的景色很多。最难忘翻过一座山后,往下看,近处百米深的山下是一处宽阔蜿蜒的河湾,河流冻住了。远处青龙县城清晰可见,傍晚落日那淡红含点金黄色的余晖照耀着这一切,美极了。我瞬间忘记了一切,也把这景色刻在心中终生不忘,...
“后来,我在新疆特克斯有幸又遇到了相似的美景,但那河水是流淌着的,也有一个较大的河湾连接着草原,落日余晖也同记忆中的相似。只不过远处没有城镇,却是更加难忘的绿色山岚和更远处的雪山。我与三个朋友骑着马。我故意勒马慢行,尽情享受那可遇不可求的美妙景色。”
难忘老区
张国藩:“过了双山子快到到冀县的途中,我们住在一个大队部里。我们洗过脚,正准备睡觉。这时,一个女支书披着上衣,梳着短发召开支委会。
“我以为这是到了老区,到了敌后武工队的故乡。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确实开展的好,地道战,地雷战是全国的榜样。这显然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村子,这里的人们更亲切。”里”也比关外的小了,走起路来有盼头,这时候,我们最多一天走110里。”
任红戈:“里七不到七(百),外八大于八(百)。一民谚”
周铭德:“长征队行进在偏僻的辽冀山区。由于当地人烟稀少,加上往来人员也少,所以老是感觉荒凉、空旷与寂寞。有时遐思当年四野昼宿夜行百万大军隐蔽入关发动平津战役的往事,不禁暗暗称奇。
“ 山区的土地虽然很瘠薄,农民的生活虽然还很贫困,但是对于赴京串联的长征队的接待却十分的热情。我们每到一处驻地,都受到当地老乡,用当时的话语来说就是贫下中农的热情接待,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尽管每日行军劳顿疲惫,但是看到那一张张质朴热情的笑脸,端起热腾腾的饭菜心里就感到特别热乎和感激。晚上临睡前再用热水烫烫脚,则感到特别的舒服惬意。这时往往带着倦意和对第二天行军的渴望很快进入了梦想。
“张国藩谈到男生夜晚起夜惹祸的事,在我的记忆里印象也十分深刻,并且由于愧疚而始终没有释怀。既然是集体惹的祸,我作为其中一位成员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国藩这次大胆的自我坦露,其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我想这也替其他男同学卸下这块共同的心病,让每个人心底这块阴影从此变为晴朗。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教训就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慎独,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都不能做损人利己之事,更不能行损人害己之为。再有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则自省,自省则改之,亦善莫大焉。”
血色黄昏
周铭德:“几位同学在回忆中提及的黄昏时分登峰远眺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同样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那个美好的景象简直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现在回忆起来,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细想起来,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最为贴切。
“当时,山风带着爽意从我们热汗淋漓的额头略过,不知名的山鸟在高高的树冠上不时将歌声传来。一队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眺望层峦叠嶂宛如波涛翻滚接地连天的崇山峻岭,还一面将目光投向西面天空那轮又大又红的夕阳一点一点地下坠。那光辉灿烂的余晖将天空涂抹得壮丽辉煌,大地万物仿佛笼罩在一派金光之中。尽管还有很长一段下山路途要赶,尽管深知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同学们还是贪婪地欣赏着眼前这片祖国壮丽秀美江山此刻的雄浑气象而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我今生看到的最壮美的黄昏。如今我和长征队的同学们年已古稀,均乃黄昏之龄。在伟大祖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上,相信我们人生的黄昏期,一定如同那日夕阳之灿烂辉煌,我们的生命一定会向那日的夕阳那样,为了这块可爱的土地放射出最后的一缕霞光。”
困惑下山
张国藩:“冀辽边界奇观。我们沿着去北京的路线直线走进陌生的辽西大地,开始还有山,虹螺县,杨家杖子,喇嘛洞,过了喇嘛洞山就没了。觉得夜空特别低,星星特别亮,北斗星,牛郎织女星,银河,好象伸手可及。白天我们走着走着就开始下山了。我们没上过山怎么会下山了呢?
“一问旁边的修路工人,说这里是河北省地界了。我们心里正奇怪呢,不知不觉已经走进深山老林。河北有生气,树多了,景美了也温暖多了。经分析,辽西的地势高,类似高原,河北地势低,所以才出现未上山只下山的奇观。”
入关铁门
周铭德:“一天行军到长城脚下。在小山村住宿时,夜幕已经把远处的山岚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村里的老乡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四野从这里秘密入关的往事。
“看来,领队王连胜在刘志中等前站人员的参谋下,对行军路线的把握还是很精准的。队友们满怀第二天登上长城的期盼和喜悦进入梦乡。
“冬日夜长昼短。经过半个多月长途跋涉,同学们的体力和耐力都有了很大的增强,日行军已达百里以上。为了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必须起大早,贪大黑。鸡鸣即起,天不亮就匆匆吃早饭。饭后则匆匆列队拔步前行。晚上抵达宿营地时,已是星斗满天了。在身体疲惫饥肠辘辘之际,仰望星斗辨别牛郎织女星和北斗星,对于深深体会“望山跑死马”的我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趣事。
“第二天清晨,我们同前几天一样,天还没放亮就已经行进在跨越长城入关的山路上。由于新修公路的缘故,我们无法沿四野当年走过的关口进关。
“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向在晨曦中时隐时现的长城关口方向驻足眺望。
“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一轮冬日从东山背后冉冉升起。一缕缕阳光透过山林的枝干将光明和温暖送达。我们这支小小的长征队沐浴着冬阳的温暖,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继续前行。
日行百里
周铭德:入关之后,长征队在群山峻岭之间穿行。
十二月份的晋北白昼不足九个半小时。山区由于峰峦遮挡,白昼更短。然而,在这样昼短夜长的不利情况下,长征队竟然日行一县,离迁西。越遵化,跨青龙、奔蓟县。创造出连续三天日行一百一十里的记录。
凌晨,五更鸡未叫,队员们点灯起床,匆匆洗漱、草草用餐。黎明前月落星稀,我们越走越亮堂。蜿蜒的山路上,只有这支年轻的队伍无声地行进着。伴随他们的是阵阵山风,声声鸟鸣,还有唰唰脚步声。
因为行进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又是冬季,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难于解决食宿,长征队才确定一日穿越一县,每晚在县城附近安营扎寨。
这个方案无疑正确,可是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困难在于每天必须赶出一百一十里路程。要赶出这些里程,就必须起大早,贪大黑。这对同学们的体力和耐力来说都是莫大的考验。
为节省体力,行军路上说话的少了,歌曲也不唱了,甚至连坐下来歇一会儿擦擦汗的功夫都没有了。
这三天,因为忙于赶路,所以一路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并不多。
我只记得在赶往遵化县的路上,同学们谈论起农业合作化时期,这个县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三条驴腿”办起合作社的事儿。毛主席还写过按语表扬过呢。
有的同学还打听王国藩的合作社在哪儿?若是顺路就走去看看。听说距离很远也就作罢了。
印象深的第二件事。这三天行军非常劳累,浑身的汗水真是没少出。每天脊背上都是汗淋淋的。汗出了,内衣湿透了。湿透的内衣不长时间又让身体给烘干了。晚上脱下的衣服是潮的,第二天早上再把潮湿的内衣穿身上。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凉意,但是走起来,也就热乎起来了。
但愿是我自己的体力差,才出了那么多汗吧。
印象深的第三件事,就是夜奔青龙城了。我想长征队的所有同学都不会把这件事儿 给忘了。
那天,太阳快落山了,我们还在大山里转悠呢。青龙县城连个影子也见不到。心急的同学屡屡询问路遇的当地老乡。
老乡先是说快了,快了。
走了一段,再问,说是还有六、七里,六、七里。
待到天完全黑下来,我们快走出大山时,终于看到不远处闪现一大片灯光。
啊!同学们欢呼起来。这应该是青龙县城了吧。喜悦之中的长征队员们禁不住加快了脚步。
可是,这六、七里还是一时半会儿走不到。
赶到青龙县住处时,晚上快九点了。
又饥又渴又累的我们可算是把最后的六七里走完了。
骄傲吧!日行百里,夜奔青龙城的同学们。
通州望京
周铭德:“经过连续三天日行百里、一天穿越一县的急行军,日夜向往的北京城终于在望了。
“下午大约两点多钟,红后代长征队抵达距离京城30公里的通州 。北京近在眼前,长征的目的地就要到达,同学们的心情格外开朗。一个个脸上都绽开了笑容。
有的同学提议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夜进北京城。有的建议在通州休整一下,第二天午前抵达天安门前。后者被王连胜采纳。第二天,我们精神抖擞地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祖国的首都,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前进。
“正如同学们所说,当雄伟的天安门出现在视野的那一刻来临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的激动。打着背包, 步行千里到北京,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竞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怎能不令人万分激动。”
任红戈:“从锦州出发便脱离了"国道"直接奔锦州战役时四野屯兵地《钢屯》,走始终未完工的《二号战备公路》.过杨家将镇守过的巜三关》,经《青龙岭》走出三天连续110里的纪录。过青龙,插蓟县,奔通县踏上京通大道,胜利到达巜天安冂》!驻北京象牙雕刻厂休整(北京市中心区前门胡同里边)。”
刘志中:“长征队最后一站宿营地在通县的一个接待站。记不得谁提出:毛主席说过你们年轻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就要在早晨八九点到达天安门广场。住地离天安门40多里地,需要走四个多小时。出发时间大概就是早晨4点多,天还没亮呢。开始时走的快点,可能过八王坟开始正常速度走,过了建国门又慢了点,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时间是八点半左右。
“1989年我赴京公出闲暇,特意坐车到通县,步行走到天安门广场,以怀念当年长征的经历。2009年,曾两次赴京大厂祁各庄国华金属结构厂安装调试设备,每次路过这段路,每次都想起我还步行过呢。所以记忆深一点。”
广场会师
高胜利:“天安门广场巧遇同学。“我们的长征队走进北京城后,首先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的绕广场一周,最后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此时,有很多支长征队伍在这里汇聚拍照。突然间在人群中我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我校初三.三班的同学从上海出发历经三十多天徒步也是这一天来到北京。辛国兴、闫士华、张福堂及我大弟弟高赤兵都在其中。我们握手寒暄并合影留念。他们就更不容易了,年龄比我们小,行走的路线更长,而且在远离家乡的上海出发物资准备不足,挺佩服他们的。
“这一路上,我们遇到过多支红卫兵长征队。每次相遇都好像见了亲人一样互相打招呼互相鼓励。尤其是我们从锦州出发后遇到了赫赫有名的全国第一支徒步串联的队伍《大连海运学院》长征队,他们是从北京往回返校,遇到了他们给我们增加了动力,坚定了走到北京的决心,最终实现了我们徒步串联的愿望。”
都吉祥:“长征队的行程路线记不太清了,好像走了二十多天到达通县。第二天清晨向北京出发,大概七八点钟路过天安门,我们打着小红旗进入北京。当时非常激动,我一直把此次“长征”看成是我人生一件大事。我还记得到了北京王连胜把我们请到他家坐客。头一次来到将军的家里有些拘束,具体细节记不得了。本人记性特差!”
张国藩:“此刻,我们也遇到了不一样的长征,向北京进军,可不是一二支长征队,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算起步较早的长征队,在大连海运学院长征队见报后,我们就开始出发了,但是在北京街头还是见到了好多长征队,尤其是从广东走来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后来听说,有人投机取巧,坐火车到北京前一站丰台下车,再打着长征队的大旗走进北京,联想在沟邦子我们有车不坐,这差距啥就这么大呢?证明了二十中学的教育是成功的,培养的是老老实实的人,而不是机会主义者。当我们完成沈阳至北京的“长征”时,我的腿可以永远地走下去,我们经受了磨练和考验,我们成熟了。”
女生可畏
高胜利:“女同学比男同学能走。开始长征的第一天我才知道还有几个女同学参加了队伍。我心里当时有些怀疑,她们能行吗?但实际上走下来,事实证明女同学对于艰难困苦的环境比男生更有耐力更有毅力适应。
“我们队伍由一开始每天只能走四五十里,后来发展到连续三天每天急行军一百一十华里。这不仅需要意志上的考验也还需要身体上的适应。我记得出发不到一星期时几个大男生的脚全出了问题,宗大志、张国藩、刘志中等脚后根那根筋两侧都肿起了小包,疼痛难忍走路已经一瘸一拐了。虽然他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咬牙前行,但那个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却荡然无存。原本还想帮助女同学背背行李的愿望也就落空了。据我当时观察,好像所有男生的脚都出过毛病,不是打了水泡就是脚跟肿了包。我的脚本来一直没事,可是快到北京路过通县时也出现了问题,脚后跟也痛了起来,我也是一瘸一拐的走进北京城。
刘志忠:“ 队里的几个女生,我记忆最深的是王兵。她个子最矮,但走到北京一点问题也没有发生。一路上从没看到过她们女生有谁脚痛了、有病了、走不动了。她们有说有笑轻松自如的样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长征队里王秀萍个子不高,印象深刻的是:偶尔与她并肩前行时,感觉我迈两步她需要迈三步,虽夸张点,但我迈三步她迈四步是实际情况。你不介意。”
同学情深
高胜利:“感谢同学们的关照。我在长征队里自认为年龄小(实际上与有些同学相差也就几个月)而充当了一个吃粮不管穿的角色。从长征队的组建筹划、各类任务的分工我都无从知晓,我的任务就是一个跟着走。现在回想起来,这次长征串联很多同学们都操了不少心。王连胜是策划组织者,刘志中是举旗定路线的人,任殿荣经常打前站,都吉祥、周铭德、吴北燕每到一地都要印刻发传单和宣讲演唱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我的任务就是跟上大家的脚步别掉队。一路上由于我背的包较轻(只有一条毯子和一个印有USA符号的鸭绒被)又暖,因此走起路来不感觉背包的沉重,每到一地,我都主动要求睡在炕捎。每天我都无官一身轻的傻呵呵的跟着走,从来也没有什么见解和建议,对整个队伍的关心很少。一路上大家能走下来并完成了很多任务,多亏了很多热心的好同学对长征队的付出,谢谢你们!”
三、北京休整
渴望接见
周铭德:“我们想见毛主席。尽管在进京途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消息,得知在冬季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再接见外地进京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了。可是,从全国内地与边疆步行或乘车前往北京的大中小学师生还如同一股股洪流以毛主席请来的客人身份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闪现着穿着不同民族服装、操着不同口音的此类客人的身影。由于进京串联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花钱,还有可能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所以这股串联进京的洪流昼夜不舍地从四面八方涌往北京城。每日消耗大量国储粮不说,随着冬季的来临,这些客人的住宿和衣着都成了问题。可是,这些革命造反派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不见毛主席就是不回家。包括我们这支长征队之内都期盼着、幻想着说不定那一天毛主席就会出来接见,亲眼看到大领袖毛主席。
“当时在我们的心中,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从那时起,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不幸病逝,中国人民对他老人家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没有变,从1976年到现在42个春秋过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和缅怀毛主席之心依旧, 之情依然。海可枯,石可烂,毛主席的光辉永远在把人民的心底温暖,毛主席的思想永远为中华民族指南,毛主席的品格永远是龙的传人尊崇的典范,毛主席的盖世奇才永远是世人无法逾越的高山。
“握手机的右手禁不住地颤抖,泪水纷纷涌出我的双眼。敬爱的毛主席,当年的红卫兵还在想念您。我们会想念您到生命最后的一天。
“长征在途中,繁星已临空。
疲惫的我们,还在赶路程 。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就是这歌声,鼓舞着我们,
战胜了疲劳,完成了长征。
就是这歌声,鞭策着我们。
为人民服务,未愧对此生。”
新年思亲
周铭德:“长征队在北京过新年。沈阳到北京徒步行军的山路上,在每天披星戴月的跋涉中,仿佛每一天都很漫长,迈出的每一步都觉轻松。只是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支撑着我们这些十八岁的年轻人完成了今生伟大的洗礼,正如张国藩老班长所说,我们的两条腿练成了,我们心里有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底气。这底气使我们终生受用。我想这应该是长征队所有同学共同的人生体验。
“进京之后,起早贪晚的行军任务取消了,每日三餐按时供应了,每晚安逸的住宿享受了。时鈡的脚步仿佛加快了。不知不觉中,1967年的新年来临了。
“从小到大,都在家里 ,在父母身边过新年。这回可是远离家门,孤身在外,别是一种滋味在心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真真说到我们心里头了。
“我们都想家了,想爹妈了。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母亲应该是更加惦念独行在外的儿女了。寄回的家书虽然能让父母的牵挂减少几分,但是没看见儿女踏进家门,那颗忐忑的心却始终是悬着的。
“看来等毛主席接见不太可能了,早点回家吧。 新年之夜入睡前,我是这么想的。一起长征的同学们,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吧?
“那些仙逝九天的父母此时此刻有知儿女们对他们的缅怀与感念之情,一定会十分欣慰,一定会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将军之子
周铭德:长征队到京后,王连胜请几位男同学到家里做客,洗尘。在那里,见到了连胜的父亲老红军王屏将军。连胜将领到家里同学家庭状况一一向父亲做了介绍。工作繁忙的老红军王将军抽出宝贵时间和蔼地和我们几位同学一一说了几句话,然后匆匆离家上班。那天,我从王连胜家里《红旗飘飘》丛书中看到他母亲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录题目记不得了,倒是把连胜母亲的名字郭寒冰记住了。在连胜家我们洗了澡,浑身舒服极了,第一次找到洗尘感觉。
新年前夕,王连胜到我们在北京象牙艺术品雕刻厂驻地看望,邀请同学们都到家里过新年。由于不好意思再打扰王屏老将军一家,妨碍家人难得的团聚与休息,同学们谢绝了这一真挚盛情的邀请。
那天,望着王连胜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渐行渐远,记忆中的往事浮上心头……
王连胜到咱班学习,一直很低调。从来没有用自己革命军人家庭的光荣出身和父辈为革命做出的的历史贡献来炫耀自己。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又象。后来,接触多了一些,又从同学们嘴里陆陆续续得知连胜的祖父是红色赤卫队员,在保卫红区战斗中英勇牺牲,连胜父亲15岁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样一位高干家庭出身的人能够和平民百姓出身的同学打成一片,交成朋友,应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对王连胜家庭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是在一场篮球比赛之后。那场比赛和谁打的,输了还是赢了,我都记不得了。只是记得赛后王连胜领几位同学到他家里坐坐。到那里,我才知道他和弟弟住在军区大院。因为父亲奉调到外交部就职,他们兄弟二人就在这里居住。在家里,王连胜笑着说,说是我们的家,可这屋里除了装衣服的箱子,剩下的东西全是公家的。拎起箱包就搬家了。
“这多好啊,不用自己花钱买家具了。”不知谁的一句话,让在坐的几位同学笑了起来。再后来又知道,毛主席登上天安门检阅红卫兵时,在播报参加的高级领导干部名单中,就有王连胜的父亲老红军王屏将军 。后来,得知外交部造反派搞夺权批斗陈老总,周总理不得不出面保护时,我还真为这位身为老红军的将军“救火队长”担过心呢。
让我最为感激连胜的,一是瓜沟支农秋收的那次班级进京代表的选举。我获选票只有四张,他就毅然决然宣布我以最多票当选为代表进京串联。二是邀请我参加“红后代长征队”一起徒步进京。这更是我当时没有想到的。我父亲以照相谋生是独立劳动的手工业者。在“血统论”泛滥之际,,我家庭出身“非黑”,但也不是“纯红”。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下,王连胜能做出那样选择,而且还视为好友带到家里和身为将军的父亲见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三是他不以显赫家庭出身为尊,和班级众多平民百姓家庭出身的同学打成一片,结为好友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喜见总理
周铭德:敬爱的周总理接见我们。1967年1月4日,北京工人体育场 。十万进京串联的各类人员在这里听取中央首长的讲话。偌大的体育场人坐的满满的。其中大中学学生占很大比例。体育场内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大会开始前,周总理、陈伯达、江青。康生、陶铸、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成敞篷吉普车绕场一周接见大家。周恩来总理在全场热烈掌声中发表讲话。讲话过程中,会场里又多次爆发出雷鸣般的热烈掌声。当时敬爱的周总理都讲了那些话,我现在记不太请了。但是其要点还是记忆深刻的,那就是根据文化大革命发展形势的需要的,外地进京的革命师生们要回到老家去,就地闹革命,复课闹革命。周总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伟大的革命家。周总理亲自出面传达党中央的声音,传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部署,即刻解开了进京师生和工人们见不到毛主席不回家不离京的心结。会场里顿时响起了“回到老家去,就地闹革命”、“回到老家去,复课闹革命”的口号声。这口号声从十万人喉咙中一起喊出,铺天盖地,如同一波又一波汹涌的海潮在每个人的身边掠过,在巨大的空间翻卷回荡。那种感觉非亲身经历者是无法深刻体会的。
那天周总理不仅传达党中央的决定,说明毛主席的部署,还要代表毛主席看望大家,为大家送行。想到这里,一股暖流霎时从心头涌起,两眼浸满了热泪。周总理站在首车上,向看台方向微笑着挥着手 。此刻,我和许多在场的人一样,忘记了喊口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总理的一举一动,在心底镌刻下周总理的每一个亲切的笑容。万万没有想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无比敬仰和热爱的好总理在1976年1月8日竟然匆匆地离开我们。
当我们长征队一行被巨大的人流从体育场门洞裹挟出来时,发现场外还有许多进京串联的红卫兵等候在那里。他们是会场外的听众,他们盼望能在这里见到周总理。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们长征队是幸运的。当然,这个幸运来自王连胜。没有他出面安排这一切,上哪里搞到当时那难求的一票?周总理接见一事,事先王连胜也一定会知道。是出于保密,还是要给同学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呢?
啊,终生难忘的一次大会,终生难忘的唯一的周总理接见。
四、回师北上
奉命先行
周铭德:根据王连胜的指令,我和刘志中登上了驶往锦州的列车。我俩的任务是传达党中央关于停止大串联就地闹革命和复课闹革命的指示精神,同时根据王连胜和吴北雁的建议将高二三班同学集中起来,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名义,对“血统论”进行清算,以便抚平同学们感情上的隔阂,为回校复课闹革命奠定感情基础。应该说,在当时高二三班的红后代们能想到这儿,诚心诚意地这么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北上的列车上,我和刘志中一直站在车厢连接处的过道上。好在人不太拥挤,两只脚都能着地 。不像我乘车进京那次,连落脚地儿都没有 。你抬起一只脚歇一歇,歇完了就难找落脚的地方了。连车厢过道和厕所里,也都是满满的学生。 我是一直这样站到北京的。所以,我对这次乘车环境还是比满意的。只是担心能否和到锦州的同班同学联系上。刘志中可是满不在乎,胸有成竹。后来事实证明,他果然很有办法。”
团结锦城
刘志中:“文革中我们班没有激进的,多少都有些文人温文尔雅的特点, 可能与我们从初中起就在二十中学读书,以后又10进3考入本校商中有关。是这所人文荟萃的校园培养了我们。1966年我们大多18 岁,步入了人生的成年阶段,开始或者说能够"理智、平和、妥善"地处理当时所谓的观点分歧,"锦州会议"就是一次有代表性的例子。
“1966年9月以后,我们班的同学先后自行分组,参加了 "大串联"和"长征",我参加的是王连胜那个长征队,有12个本班同学。11月14日出发,12月初到了北京。当时的二十中学,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和批判"血统论",作为团支部书记的王连胜也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他自己对这一观点的批判,要开一个全班的会议, 在京同学都赞同,那时全班已经有三个多月没在一起了。
“通过王连胜家的电话,知道我们班的另外几支长征队应该在锦州附近,那么最快见面的地点就是锦州巿。因我在长征途中经常打前站,又是我到锦州打了前站。乘火车从北京到了锦州,在火车站前和必经之路的留言板上,知道了付英!^ (他的脚崴了 )所在的长征队在锦州畜牧兽医学校住,刘砚刍的长征队过了锦州快到塔山了,于是我找到付英明他们的队讲明了事情的原委,还给王连胜家挂了电话,又乘火车到塔山找到了刘砚刍她们,一起回到付桑这些同学的驻地,随后在北京的11个同学乘火车赶到了锦州, 可能又有一个同班同学的长征队也来到了锦州,看到了留言纸条。
“这样全班超过多半数的同学都聚到了锦州畜牧兽医学校,在楼上的一间教室召开了高二?三班的‘锦州会议’主题是批判血统论。大家各抒己见,发言的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效果挺好。
“在远离校园和沈阳的外地召开我们班的‘锦州会议’,这在二十中学所有班级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群年轻的学生,在那样的年代,表现得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团结和那样的自律。现在回顾起来,批判的文革和文革的批判都不重要了,团结也已经渐渐演变成了凝聚力,重要的是真诚和自律一直在陪伴着我们每个同学,直到永远。
“啊!我们的高二 ?三班,我的高中同学们。”
“补充一下细节,当时许多长征队经过一个地方,尤其是到较大到市镇,都会在留言板上、路边显眼的电线杆子上贴纸条传递本队的消息,我记得付英明在的长征队在“锦州红卫兵接待站”有登记,门口的留言板上还有纸条。很容易就找到了你们队。
“也是查到了刘砚刍那个队在锦州的住处,赶到地才知道他们早上刚走,判断她们当晚会在塔山宿营,我就先睡觉,坐凌晨的火车到塔山,果然追上了,也可以戏称“塔山阻击战”啊。
五、代表汇报
周铭德:“长征队步行到北京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从那以后,毛主席也没有再出面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作为有幸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高二、三班同学代表,我应该将那幸运的时刻和人生的喜悦奉献给同学们分享。”
【编者按】1966.8.18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红卫兵徒步长征去北京的热潮。霎时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红旗猎猎,战歌嘹亮。走长征路,到北京去。沈阳二十中高二三班的长征队沿着四野进军的道路跋山涉水,胜利地到了北京天安门。58年过去,年逾花甲的同学们回忆起当年长征的清境,百感交集。一万四千字的回忆录采用同学网上对话的形式,回忆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一腔热血。再现了那一段非常的岁月。推荐阅读。编辑: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