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渭城区塔尔坡村名的由来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时代,一个地方,能有一所寺院,那是不容易的;一个地方,能有一所道观,那也是不容易的;而一个地方的一个小村子,能同时拥有寺院和道观,那就更不容易了。咸阳市渭城区就有这样一个小村子,叫塔尔坡村,村东头是关中第一道观中五台,村西头是佛家寺院圆明寺。
说起塔尔坡村,人们也许会想到山西云丘山的塔尔坡村。该村据说已有2500年的历史,因老子“下榻”此坡而得名。青海西宁有个“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圣地,因“先有塔后有寺”而得名。那么渭城区的塔尔坡村,又因何而得名?
渭城区塔尔坡村东西不到一公里,南北不到半公里,也许由于太小的缘故,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个村名的由来。只是由于一村容两教特殊性,让世人记住了这个村子,这也许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缘故。不过穿越咸阳的历史,还是能探寻出塔尔坡村名的由来。
《太平御览》说“王者受命,创始建国,必居中土”。因为中土者戊己也,万物生发之源也。所以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便把都成迁到了咸阳(渭城的窑店),以天地为轮廓,以星宿为方位,背靠咸阳塬营造大殿,面向终南山排列宫室。经过秦王朝144年的发展,都城的规模相当壮观。塔尔坡就位于秦咸阳城的西门区域,也许是受到人死上西天的影响,塔尔坡地区就成了秦人的墓葬区。1995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尔坡就发掘清理了平民古墓399座。
有时我也纳闷,在那个“盖天说”的时代,都城建在平原上是可以理解的,而秦人是否知道咸阳是中华大地的圆点?是巧合?还是秦人有超验的感知能力?
也许是为了超度亡灵,祈福百姓,南北朝时,人们在此修建了道观。因道观位于铜川耀县的五台山之南,西安长安县的五台山之北,故叫中五台。中五台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赐名“太清观”,明清时又更名为“中五台”,是关中第一道观。道观虽历经千年,几番兴衰,民国年间还占地36.85亩。《咸阳县志》云:“中五台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如今沿塔尔坡上行,抬眼就能看到山门,厅堂供奉着护法神王灵官,左右两侧各立钟楼、鼓楼。院内中央屹立着真武祖师大殿,正中供奉着真武祖师,左侧为三茅真君,右侧是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后侧是关圣帝君。诸祖师皆金身,庄重威武,有光照千秋之气象。
圆明寺始建于唐代,距今约140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唐的“资善院”,金大定年间,朝廷赐名“圆明寺”,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理,取“性空圆明”之意。姜子牙、王昭君、慈禧太后等都曾在此留下了历史传说。清末时因战乱夷为了废墟,民国年间村民在旧址上修了一个小庙,名叫“台台庙”,也就是土台台上的小庙。现在的圆圆明寺是上世纪末重新修建的。穿过塔尔坡村,一眼就能看到寺门。寺院以塬趋势,三进格局:大雄宝殿,三圣宝殿,万佛殿。每一进以数级台阶相连,落差数十米,所以每一进建筑都显得蔚为壮观。
有了道观,有了寺院,“塔”自然也就有了。不过在那个思想狭隘的时代,一个村子能同时容纳两个教派的寺院,不仅彰显了大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也验证了“儒释道三位一体,精气神本出一源”的中华文化本质。当然也说明了塔尔坡这个地方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塔尔坡村位于秦咸阳城的西部,处在庚辛金的位置,按照风水学的说法,正好是阳宅的“爷地”,也就是开疆拓土的“福地”;是阴宅的“福地”,也就是寿终正寝的“爷地”。地势北高南低,面南背北,阳气十足。加之北有九中山相靠,南有渭河水相依,渭河平原成了天然的明堂。所以中五台建在了村子的东头,圆明寺建在了村子的西头。大秦以后,咸阳塬就出现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景观。
也许塔尔坡是块风水宝地,1949年五月,国民党马步芳的青海兵团、马鸿逵的宁夏兵团,组成了10万大军反扑西安,解放军181师就把咸阳塬的西头吴家堡、东头的中五台作为了防守的两个主战场。虽说马家军人多势众,骑兵善战,解放军將寡兵少,轻武器多,可解放军还是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有利的地形,数次打溃了马家军的进攻,以歼敌2000余人的战果,取得了咸阳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马家军反扑西安的企图。
咸阳塬最高海拔430余米,最低380米,相对高差50米,呈黄土沟坡状,从吴家堡到塔尔坡这一线有几个大坡,那么怎样区分坡的名称呢?“尔”不是虚词,而是古汉语“那”的意思,就像“此疆尔界”中尔一样。塔尔坡就是有塔的那个坡,而不是其他坡。
这就是塔尔坡的由来。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历史和地域感的文章。追根溯源,有据可循,融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小村庄,必定不凡。推荐阅读。编辑:夏日清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