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唐诗》之七十四 漆树——婆娑数株树
漆树是漆树科漆属的落叶乔木,是中国的原产树种。我们的先祖早在七千年前就发现了漆树的作用,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比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的碗。
到了夏、商、西周三代不仅仅使用单纯的天然漆,而是开始使用色料调漆。千年的使用,自然知道了漆的性格,经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湿、鲜亮美观等。正是因为这些优良特性,让人们不顾漆树的的毒性,它的毒性往小了说,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为了获取器物的经久美丽,漆树从最早的原始野生,很早就到了人工培育。比如商周时代就有天子的漆园,春秋战国还有了私家漆园。妇孺皆知的庄子就当过宋国的漆园吏。秦国的法律还有专门管理漆园的条款,可见漆的使用有多么广泛。以及在上层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漆有这么广泛的使用。《诗经》时代不会不提,而且不止一次的提,以《秦风·车辚》为例:“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大意:山上长漆树,洼地长栗树。终于见到那君子,坐在一起谈琴瑟。今日若是不快乐,时间飞逝成老弱。
到了唐代,漆的使用,以漆器为标志达到了的顶峰,绽放华丽的和大唐相匹配的光芒。什么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极为盛行。这一切当然源自于漆树,大唐的诗人不可能不写到。
就从王维的《漆园》说起。
漆园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是很短,但意蕴深长,话还得从当过漆园吏的庄子说起。《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当漆园吏的时候,楚威王想聘他为相,他不愿意,就对来使说:“子亟去,无污我。”表示自己的高洁。晋·郭璞在《游仙诗》就赞扬了庄子:“漆园有傲吏”。王维就是借用这个典故,只不过他不认为庄子是傲吏,只不过真的缺乏经世之才罢了,其实是说自己,王维正是追求隐逸生活的典范。之所以当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借用那“婆娑数株树”隐逸而已。
还有一首关于庄子为漆园吏的诗,和王维的意蕴完全不一样。是到了晚唐或者是南唐的李中写的,据介绍他情趣高雅,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书法尤佳,善草书,有《墨池编》。
经古观有感
古观寥寥枕碧溪,偶思前事立残晖。
漆园化蝶名空在,柱史犹龙去不归。
丹井泉枯苔锁合,醮坛松折鹤来稀。
回头因叹浮生事,梦里光阴疾若飞。
李中经过一处古观,残阳下想起前尘往事,当年的漆园吏庄子已经化蝶飞走,史官老子也化龙一去不返。练丹的井已经被苔湮没,祭神的道场松折鹤走。再回到眼前,不由感叹浮生,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无可奈何呀。
原本说漆树,却说的是漆园,就算说漆园,又都说的是漆园吏庄子。窥见的是唐时的一瞥,透过的就是漆树,怎敢说和漆树无关呢?
再说一首提到“漆”的,还是离不开的白居易。
白发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
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白居易在感叹“人老珠黄”。雪白的头发随梳子掉落,如霜的鬓发两边垂下。时光飞逝,人一天天老去,容貌也衰老不堪。那时光不肯让头发如漆一般黑亮,不过都是丝么,何必那么小气。最恨那明镜反照出的人样,头发是半黑半白,让人情何以堪?
白居易不能面对自己的衰老,我也不能,和他同感,我也想,要那“漆”一般的黑发,都是丝么,何必舍不得那“漆”色,让人平添“如霜”的白呢?
现在想想我们曾经是用漆黑描述我们的头发以及黑夜的,现在城市的夜晚灯红酒绿,已经没有漆黑二字了。
而漆也已经不是曾经的漆,我们离漆树更远了。
那个“阪有漆,隰有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编者按】文章介绍了漆树常识性知识和掌握了漆的优良特性之后,重点介绍了唐诗中古人了解了漆树的毒性之烈也并没挡住对漆树经久美丽的美好追求。引用唐诗中经典诗句介绍了漆的广泛使用以及在上层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借用那“婆娑数株树”的诗句阐述了漆树婆娑所象征的文人追求典范的隐逸生活和向往的高雅情趣。最后又利用白居易的诗回归交代了漆树原本的作用,还遗憾于“阪有漆,隰有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现状。作者集中了漆树的历史文化性贡献和底蕴大全,让人大开眼界,尽享漆树“婆娑”之美蕴!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