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漫话三国论口才

作者: 虚竹先生 点击:1553 发表:2020-12-19 10:58:17 闪星:0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口才,但什么是好口才,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说的明白。


  想当初,诸葛亮乘一叶孤舟出使东吴,共商破曹之大计。当时刘备刚刚战败,若不是赵子龙浑身是胆,在百万曹兵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刘备几乎连老婆孩子都不保。可此时的诸葛亮站在东吴的大堂之上,舌战群儒,将东吴谋士们驳斥的体无完肤。人常说,败军不可言勇,而在诸葛亮口中,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儿”刘备,却成了大志大勇、大仁大义,足以安邦治国、一统华夏的圣主明君、大汉皇叔…… 此一番言词不但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还促进了孙刘两家的联盟,终共破曹贼,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大局。诸葛亮唇枪舌剑,又有谁人能不称赞诸葛亮的好胆识、好气魄、好口才。


  其次,庞统在曹操与孙权对峙前,以一句:‘军中可有良医否?’为契机,丝丝紧扣,步步紧逼,以北方将士不习水战、不服水土为由,诱使曹操将自家战船连接在一起,等着周瑜来用火烧。可叹曹操那平三袁、荡乌桓、一扫北方群雄的百万雄师竟在谈笑间灰飞湮灭,若非关云长华容道义赦曹操,恐怕曹丞相连自己的小命儿都不保了……  凤雏庞统的口舌也不可谓不利也。


  再说曹操,在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与神医华佗谈论‘君子之仁和妇人之仁’的一段论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展示了曹孟德胸中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及一位政治家高瞻远瞩、可容天地的大仁大义。此番议论至今仍被传为一段佳话。虽然此番议论未在正史中见到,但表达曹操的雄才伟略也并不为过。


  最后谈谈徐庶,人常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既身在曹营却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既未招致杀身之祸,又于战乱之中,躲过数次灭顶之灾,若非口舌之利,安可进退自如?


  由此可见,无论是唇枪舌剑、还是口若悬河、还是进退自如者均可称之为好口才。但好口才的关键还是要运用得好,方可称之为“好口才”。反之,口才好并不一定有好效果。


  能言善辩的杨修,论口才不能说不佳,但因言明了曹操军中口令“鸡肋”的含义,却遭杀身之祸,后来虽然应验了杨修的推断,令曹丞相醒悟,但也只落得个“厚葬”之结局。


  三岁能让梨的孔融,知书达礼其口才也甚佳,其论孝道的名言‘母子之情有如瓶中盛物’足以令人耳目一新。但曹操却横加罪名,以不忠不孝为名诛杀,且覆巢之下亦无完卵。鲁迅先生曾说:“倘若曹操在世,我定要质问曹某,当年曾说‘不忠不孝’的人也可以用,为何又以此为借口杀人呢?”可鲁迅先生又说:“倘若曹操真的在世,我也就不敢问了,不然我也要被杀了。”由此可见即使有口舌之利,也不一定要争一时之短长。


  说了半天,也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才算好口才?我想,所谓的‘好口才’完全可以不必去刻意地追求。如果硬要谈‘好口才’的话,我想能达到以下四点也就足以了:首先要明事理,什么口才也要讲道理,不讲理就是胡搅蛮缠;其次,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连自己是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又如何去说服别人;第三,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不可过分地直白,要让人乐于接受;最后,无论对待比自己职位高的低的都要不卑不亢,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盛气凌人。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我想所谓的‘好口才’也不过如此。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列举了三国时期诸多好口才的事例,诸葛亮、庞统、曹操,无论是唇枪舌剑、还是口若悬河、还是进退自如者均可称之为好口才。而杨修、孔融也拥有好口才,却招来杀身之祸。最后作者总结四点:首先要明事理,什么口才也要讲道理,不讲理就是胡搅蛮缠;其次,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连自己是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又如何去说服别人;第三,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不可过分地直白,要让人乐于接受;最后,无论对待比自己职位高的低的都要不卑不亢,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盛气凌人。相信大家阅读之后一定会从中受益。推荐阅读。编辑:梦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