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难忘农村供销社

作者: 孙瑞 点击:1691 发表:2020-11-24 09:56:30 闪星:2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里供销社刚进了一批煤油,老家称洋油,人们纷纷排队抢购。


  邻居有个比我大的孩子,他慌里慌张拿上油票,拎上农药空瓶跑到供销社,到了一看,人挤人,瓶碰瓶,好不容易轮到他了,油装满了,刚出门口“啪嗒”一声,一不小心油瓶摔碎了。


  自己作孽了,挨揍难免的。他爹脾气暴,扇耳光家常便饭,因此他不敢回家,藏在我家。


  我母亲看到他可怜巴巴样子,赶忙从家里洋油瓶里倒了半瓶油,然后带着他去他家讲情,这才幸免皮肉之苦。


  这个四十多年前发生在供销社的真实故事,是千万个故事中一个缩影。如今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真真切切反映当时供销社的现状。


  供销社虽然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四十多年,但是故事却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着……


  我从小就爱逛供销社。故事从供销社说起。


  小时候农村文化闭塞,到供销社可以获取信息,那里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可以看光景,馋了偶尔捡点点心渣渣打打牙祭。


  老家丁字湾畔的东蒲村是个大自然村,400多户,2000多口人,与南蒲、西蒲连在一起,外地人分不出一疃有三村。东、西、南蒲加起来足足上千户,5000多人,因此供销社分销店就选在我村中街。


  我住小南街,离供销社也就一条胡同。


  供销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记得供销社商品摆放,基本上一个模式,哪个柜台放什么,哪里摆的物品,至今回忆起来,也能说出子丑寅卯。


  一进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在门楣上方;“日用百货”、“烟酒糖茶”、“农用产品”等大字,映入眼帘。


  供销社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铁锨、镢头……


  有趣的是,开始时候,我经常把 “保障供给”ji读成gei,后来发现有很多人“仿效”,直到现在才改了过来。


  柜台迎面摆放五花八门的日用品,贵重商品,一般放在玻璃柜下,学生用的铅笔,橡皮,本子等,“英雄”牌钢笔放在显眼处;妇女用的月经带、卫生纸,放在边边角角不显眼的地方。我和几个男同学每次走到放月经带地方,都不敢正视,斜着偷着瞟了一眼,然后面面相觑。


  食品货架子上摆上散装的桃酥、红糖、白糖、糖精、水果罐头、午餐肉罐头等,百看不厌。一次看电影《奇袭》镜头里美国大兵吃午餐肉,所以对它情有独钟。


  日用百货肥皂、管油、雪花膏等,绝对没有假货,没有保质期,质量非常好。


  在柜台后面,摆着各种颜色的布匹,的确良、凡立丁等,也都是以后的新产品。


  柜台地下一角摆放铁锨、锄头、镐头等农具,柜台外面在门口处有几个大缸,里面装有酱油、醋、白酒。


  一进供销社的门口,浓郁的地瓜干酒、发酵的酱油和醋“三合一”有机结合,散发着氲氤的芬芳。


  记得六、七岁时,我就是供销社“常客”,没事就跑供销社看光景,看到柜台上的桃酥、饼干、糖果,由于囊中羞涩,过了眼瘾,只能咽下口水离去。


  那时候,一块水果糖一分钱,隔三差五弄几分钱,就到供销社买糖。


  记得金口村表姐到我家来,一般到供销社买一毛钱糖,姊妹兄弟每人两三块。


  橘子味的,苹果味的,香蕉味的,含在嘴里,甜在心里。姊妹们围在一起,有时候谁咬碎一块,团结友爱,大家分着尝。


  记的那个时候的点心,也非常好吃,好到没法形容。那个时候的桃酥,又酥又香又甜,简直是勾魂摄魄的。


  每次在供销社游荡,看见售货员将一块块点心整齐地摆放在草纸上。然后再从头顶悬挂的纸盒中,拽一条长长的纸绳熟练地捆扎好。馋得站在旁边的我,简直是垂涎欲滴,有时候趁他不注意,手指头赶忙舔一下唾液,说时迟那时快,飞快地把柜台上丢下的砂糖粒粒粘起来送到嘴里,感觉非常幸福甜蜜。


  供销社盛桃酥的木箱子里,也经常沾一些点心渣渣。孩子们都盯着不放,那个洋相,现在讲给年轻人听,准能笑掉大牙!


  七十年代,很多物资凭票供应,买桃酥用粮票,买布还需要布票,买糖用糖票,买煤油用油票,一张张票证就是硬通货,在某些时候甚至比钱还要重要。


  那时候供销社里面,你是看不到购物狂的。人心也是非常纯朴的,人际关系也是很融洽的。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记得每到年底,大队会计通过扩音喇叭广播下通知,各个生产队根据口粮人数,到大队办公室按人头领票。


  进了腊月门,母亲拿着布票、糖票、鱼票、棉花票,开始置办年货。


  有一次母亲相中一块布料,回来拿票的功夫,再回去就没有了。


  母亲非常懊悔。


  所以,在商品匮乏的年代,需,永远大于供,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抓住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一年秋天,供销社进了一批小杂鱼,一毛二一斤,凭票限量供应。


  由于当时没有冷库保鲜,杂鱼有点发霉变质,黏糊糊、臭哄哄的,如果是现在早就没人吃扔掉了,尽管是臭鱼,购买者趋之若鹜。


  母亲端着盆去排队,售货员擎着一杆盘子秤,挥舞着钩子,往秤盘子一钩,小杂鱼就乖乖的进入盘子里。


  回家后,母亲洗净然后用面粉裹着鱼外表,怕淡了吃得多,故意多放一些盐齁咸。母亲说,咸点好下饭。


  锅里的油烧开后,把鱼用筷子夹住,一一送下锅,翻至焦黄,用笊篱捞出来空净油。小杂鱼外焦里嫩,香喷喷的,晚上一家人就着大黄饼子,味道绝了!


  弹指一挥间。


  伴随着历史的悠悠岁月,供销社淡出人们视野,每每回忆起来,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偶尔喝上一口,醇香四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供销社在上了年纪的人心里,都记忆深刻。那时,那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油米农具,在那里都能买到。那时凭票购买,商品供不应求。那里有让孩子垂涎三尺的食品和让他们脸红的女人用品,那里的生活必需品虽然没有现在的品种多,但绝对货真价实。由于食品短缺,变质的小鱼也是抢手货,也能成为餐桌的美味。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写出那时供销社的“繁华”光景。悠悠岁月,农村供销社虽然已经淡出人们视角,但淡不出的是对那些美好光景的回忆。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