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浏览台湾

作者: 葛江洋 点击:1274 发表:2017-08-29 07:48:52 闪星:3

  浏览应该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读书要精读,连抄带记,带背,反复多次,并把书搂在怀里睡觉。有时候读书,只是浏览,匆匆翻过,或许读过后全然忘记,或许能留下一些最深的印象。至于什么时候精读,什么时候浏览,也不完全是书本身能够决定,好多时候取决于读书人兴趣、目的,更多则是取决于时间。

  我把台湾之行比作浏览,则是出于后者。由于行程的原因,我不得不匆匆翻过这本厚重的书,只是浏览。然而我相信,这样的浏览能留下记忆和沉淀出的影象,则是最“骨感”也是最真实的。但愿这是我对台湾的“初驶”,记下来,为今后的精读引路。

 

  1    认识台湾从繁体字开始

    我以前从没有出过国门。虽说这次去台湾只能叫出境,也不算出国,但在桃园机场落地办理边检时,还是享受了一把“非持中华民国护照外宾通道”的待遇。

  从登上华航班机的那一刻起,给我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就是那些繁体字。从乘务人员胸前的标签,到机舱里的每一块指示牌,再到人家给我们的报刊,那些久违的繁体字,在这里扑面而来,仿佛进入到解放前的老电影里。

  在随后的几天里,繁体字也时时伴我左右,成为每天不可须臾离开的好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假如给我们这些看似有文化的人出一个题目,让我们每人写上10组繁体字,及格的人可能不会超过一半。

  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窘事:临来时,好朋友王玮给我详细地写了一张台湾旅游重要景点的“路线图”,其中提到:在高雄夜市的入口处,有一家“博客网书店”,很值得一去。待我到了高雄之后,果然有机会逛夜市,我满心希望地去寻找那个书店,可问了好几个摊贩都不知道。在一个路口问了警察,他也歉意地说:自己是巡回执勤的,对此地的情况不了解,让我去问出租车司机。我找到停在附近的一位出租车(台湾叫计程车)司机,向他打听博客网书店的位置,他表示没听懂我说的话,问我是否有名片,或者把书店的名字写下来。书店的名片我自然没有,于是,我掏出一张纸,把“博客网书店”几个字写给他看,可意外的是他竟看不懂——原来我写的是简体字,他不认识!

  我领会后,马上改写繁体字,可写到“网”字和“书”字时,我竟有些拿不准了,“网”字里面是什么结构?“书”的中间是什么笔划?我好歹比划着写出来给他看,他这才终于看懂,告诉我,这个书店在夜市的另一端入口。

  当我在书店里贪婪地游览、面对大量的繁体字书籍时,想想刚才的尴尬,内心却觉十分忐忑——一个连繁体字都不会写的人还在这里充什么有文化呀?

  再细想想,这些天来身边充斥的繁体字,真对不起他们,每天都与它们见面,每个都似曾相识,可真要较真起来,却常常似是而非,认得却写不得,比如:台湾,不留心能够写出“臺灣”吗?再比如,汉族的“漢”字,购物的“購”字,就连大陆的“陸”字、飞机的“飛”字,如果不曾留意,恐怕也是不太好写。

  汉字,中华民族的血脉精华,历经500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难道真的就要从我们开始失传吗?

  有人会说,我们推行简化字是一种进步。繁体字太影响人们的学习了,甚至影响工作的效率、科技的发展、生活的节奏,对此,我亦有同感。我从小学的就是简化字,即便这样,在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也要反复让我们听写、默写,考试时还经常在笔划上出错。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说,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呀,像我们那时,学的繁体字多难记呀……

  后来在工作中,有的人还独创了许多更加简化的“简化”字,常常写出来只有自己能够看懂。

  对汉字的简化我无权评论,我承认那是一种进步,而我也正在享受这种进步。但我所忧虑的却是,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我们“简”掉了什么?是“爱”字简掉了“心”,还是买卖简掉了“贝”,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曾经费尽心血,几经打磨,可谓精雕细琢,而他们的后人却嫌其繁杂,以影响效率为由而将其丢弃……世界文明史中确实已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三大古老文字中的西亚尔河流域钉头字、尼罗河流域圣书字都已经消亡,唯有中国的汉字还在坚守——在中国的一个海岛上坚守。

  台湾被繁体字影响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科技发展、影响了生活节奏吗?

  我感想到这里,当然不是主张现在全国都要停用简体字改学繁体字,只是觉得应该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让中华的传统文字传承和延续下来,不要对繁体字完全割裂,应该增加对繁体字的认知教学,从中更好地领悟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成为懂得爱要有“心”、知道买卖识“贝”的人。据说,国内已经有30多所学校准备开设以繁体字为主的国学课,要把那些蒙垢多年的老课本找出来重新教学,此举是亡羊补牢还是花拳绣腿,唯有时间来佐证了。

  还记得,几年前沈阳某重点高中曾有45名学生选修国学课,被称之为“敢吃螃蟹的人”,也不知他们后来吃得结果如何?但愿他们都营养发育得好。

  在著名的诚品书店,我曾翻到一本国学字典,想从中查查有关的生字,可翻开才发现,我看不懂,那里面的生字还是生字,因为生字的旁边没有简化拼音,原先七勾八拐的国语拼音符号对我来讲是天书。

  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面前,我汗颜。想读台湾的我,不会写繁体字,就是半个文盲。

 

    2   闪光的文化碎片

    国之血脉,文以化之;国之精华,文以萃之。从古至今,无论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时代也好,能够得以传承和记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即使“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但秦始皇所创造的文化——文字、度量衡、车道却做为一种文化符号永久地传承了下来,比如长城,就形成了一种体现民族精神、大国豪情的中华文化而蜚声海外。

  所以说,文化的力量是无上高远雄壮的,如果一个民族断裂了文化,就是断裂了自己的血脉;如果一个国家断裂了自己的文化,就是断裂了自己的基石。

  那么,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省,太平洋上的一个海岛,它的面积不到辽宁省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足二分之一,在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水深火热”之后,现在居然还保存着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碎片”,那里的民风、民俗、民气,甚至普通的百姓、孩童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亮。

  这次“浏览”中对我印象最深、冲击最大的当属那座宏伟的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坐落在台湾南投县,是由当代佛教大师惟觉大和尚历经十余年凭着四方信众的捐资一手创建的。早年惟觉大师从四川老家出家潜心研究佛法,几经辗转来到台湾,先是一个人潜入深山十几年专心修炼,直到当地修路开山时才发现他,于是他“沈毅端严的气度、举止,以及坚忍实修的苦行”感动了众多信众,许多人“向师德风”,前来请教佛法,并为之折服。追随者由当初的四位出家弟子、二三百受众信徒,发展到现在已在世界各地建造精舍108家、信众达上百万人,且同时兼有博物馆、联谊会和中台禅学院等“产业链”。尤其那座禅学院,更让人惊羡不已,到那里学习的学生不仅能够领受佛法的魅力,享受心灵的安静,还同样可以学到文理相兼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还有音乐、美术、书法、武术等多种才艺。

  中台禅寺无论从建筑到内含可谓博大精深,凭我浏览之文恐无法描述,但我思考的却是为什么中台禅寺在台湾能够实现?且不说我们内地是否有这样恢弘的文化建筑,是否有这样厚重的文化载体,单就台湾仅区区一个穷和尚竟能做出如此巨大的事业,能够成为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我们应当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与我们永远引为自豪的五千年文化传承相比,还是称它为文化的碎片吧!

  还有真正的碎片,那是在民众之中。

  我在台湾的七八天里,天天接触台湾人,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化闪光。

  比如“温良恭俭让”。去台湾前我曾经听到一位来大陆做生意的台湾朋友说,你们若是去了台湾,会感受到我们台湾人的礼貌和热情。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他是在吹——谁家待客不装装面子?可是到了台湾以后,我才发现,台湾人的这种礼貌和热情、这种处处表现出来的温良恭俭让不是来了客人现装出来的,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传统积淀和因袭。

  在去台湾登机之前,我们就受到了国内导游——一位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到了台湾要遵守公共秩序,要遵守红绿灯,要按顺序排队,要靠右侧通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听得我们都很反感,我们是谁?我们在城里生活这么长时间,我们大小也是管别人多年的人,简直把我们当成了小孩子!可到了台湾才知道,导游的教育绝非多余,我们在那里“不争气”的表现,足以让我们重新回到幼儿学堂里好好学学“三字经”、“弟子规”。

  我也清楚,他们对外来人的友好和客气是图钱。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孤岛,旅游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他们会对外来的游客格外小心。可这又有什么不对?“和气生财”,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理念,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文明加到买卖之中,也和和气气地生财呢?

  临回来的前一个晚上,我住在新北市三峡区的一座宾馆,附近就是台湾大学。晚上我沿着洁净幽雅的街道散步,虽然晚饭已经吃得很饱,可看到对面“老台北云吞”的招牌,还是忍不住去吃了一碗热乎乎的宵夜。回来的路上经过一家土特产商铺,商铺里面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那里吃饭,我进去后,他马上起身与我打招呼,我看他嘴里嚼着槟榔类的东西,口齿间都是红红的,胳膊上还有刺青图案,顿时心生厌恶。但小伙子待我却十分客气,我表示不想购买东西,只是随便看看,他则说没有关系,谦恭地跟在我身后,不时回答我的问话。突然我发现商铺的角落里有不少摞起的纸壳箱,我想到自己一路上买了一些杂物正想找个打包的地方,于是问他:“我的东西想打包,你能帮忙吗?”他马上说:“没有问题呀!”“需要多少钱?”“钱?不要得了!你们是祖国来的,我为你们服务是应该得了!”——那个“得了”是台湾地区标志性的语调。

  小伙子一脸诚恳,还对我说,是需要他帮助取东西,还是我把东西拿到这里来?我告诉他明天早上我会到他这里把东西打包。

  第二天一早,我如约去了那个小店,小伙子果然在那里等候。我把东西交给他,他一样样的清理好,仔细地帮助我摆放,然后细心地帮助我固定。有两个瓶装辣酱,他还特意用泡沫包上。我内心有些过意不去,心想还是应该买一点人家的东西,小伙子看出我的心意后仍然说:“没有关系得了,你以后如果需要,还可以跟我联系,我会通过顺丰快递给你们的,我这里不会加价,你只要付国内的快递费用就行了。”

  只是一件小事,我想如果是在国内,尤其是在旅游火爆的城市,像这样“无辜”打包的事恐怕少有发生。另外,如这样的“纹身”青年,放在国内我是不会搭理的,不但不会求他,还担心他坏了我的事情。可这个小伙子居然服务得如此“义务”,让我觉得也是一种文化的熏染。

  文化有时就是大众的,零碎的。在日常生活的细嚼慢咽中,文化的味道随处可以感受。有时就是礼貌和热情,诚实,谦和。

  还有不闯红绿灯,按顺序排队,靠右侧通行,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1503964997438321.jpg


     3  台湾老兵的忠告

    在台湾的花莲,邂逅到一位台湾老兵。

  那是一次购物安排,我自然不感兴趣,象征性地在商场里面转了一圈,就出来等候。突然听到路旁有一位老年人的声音在问:“客人,你们有江西来的吗?”我转头一看,是一位骑着摩托车的老人,他的脸色黝黑泛红,满脸皱纹刻印着不凡的经历,这不仅使我想起女作家于勤的描述:“风霜在一个我们喜欢的人的脸上就是诗意”,我马上注意到他,并且和他接近:“您是在找熟人吗?”

  “是啊,我就是江西人。”

  “江西?您是什么时候来台湾的?”

  “我是1949年跟着老蒋他们来的,那年我23岁。”——算来老人已经88岁了,可是他的身体硬朗,声音洪亮,双手紧握着摩托车把手,显得十分有力。

  “那年我出门去赶集,走到路上就被抓丁了,后来就来到了台湾。”

  “那你后来回去过吗?”

  “通航后我就回去了,家里还有哥哥,那时他们的生活不如我,还要我给他们钱。

  现在他们的生活好了,不用我给钱了,大陆要发展起来可比台湾快多了!”

  谈到现在的生活,他感到很满足,他说:当地政府对他们这些从大陆过来的老兵还是很关照的,因为他们为建设台湾立过大功劳,他们修建了台湾著名的老兵公路,把台湾南北连接起来。现在他每月有2万多元台币生活费,还有25平米的住房配额,儿女都有固定工作,他每天就是看看报纸、电视,关心时事,再就是出来走走,在这里遇到大陆、特别是江西的人就聊聊天。

  看到我们在谈话,同行的许多人凑过来,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老人对答如流,头脑十分清楚,言语也十分得体。我记得他谈到两岸关系时,这样说到:

  “台湾是离不开大陆的,台湾有什么?就这么个小岛,也没有资源,更没有国际地位,还得靠大陆才行。

  台湾和大陆分不开。大陆现在强大了,台湾敢独立,就会打过来,用飞弹一打,两个小时就拿下了。

  现在两岸通航又通商,来往得多了,真是一家人一样,我们看着是高兴的。民进党几个人在闹,也成不了大气。民进党在台湾没有威信,他们没有人才,国民党目前还可以,但是也缺少治国人才。

  再也找不到蒋经国先生那样的人才了!”


  看得出老人家对蒋经国是充满崇敬的。这似乎也代表了台湾的许多民意。

  十几分钟的交流让我对这位睿智的老人肃然起获,于是邀请他与我合影,临别时,我们握手相祝福,两岸友好,早日统一……

  突然,老人冒出一句话:“两岸要早些统一,你们大陆客也要争气呀!”

  车快开了,我没有时间去打探老人内心更多的想法,可我却感到一种沉重。

  透过几天的比较和交流,我似乎也感到了这个问题:两岸血脉相连,两岸民众相息,两岸不可分离。但大陆与台湾毕竟已经分隔半个多世纪,由于各种原因,两岸存在许多差异。当众多的两岸人相互“串门”走动时,都会睁大眼睛新奇地观察和体验着对方的一切。

  而我们“大陆客”近些年蜂拥入台,现在每天仅游客就达3000人之多(台湾当局给的限额),如果按照每个旅游团8天7晚的行程安排,每日在台湾逗留的“大陆客”就有2万多人。这些人在台湾要吃,要住,要乘车,要过马路,要参观景点,要购物逛街,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代表着大陆的现在,也无不映入台湾民众的眼球,他们以此作为判断和决心“统”不“统”的依据。

  我们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仅从我刚刚登上“华航”班机的那时,就感受到了“大陆客”的不争气。我们的登机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上机后才从乘务员口中委婉地听说,原因是上一个班次回来时“你们的100多名同胞在台北桃园机场购物,没有按时登机,所以导致了飞机的延误……”

  下了飞机,在办理“通关”时,明明已经有明显的排队通道,但还是有那么多年纪不小的“大陆客”在隔离线下钻来钻去,为的就是提前那么几个人,害得台湾保安要反复督促,甚至要求那些人再重新钻回去……

  在游览的几天中,凡是有排队的地方就有那些不按秩序排队的人,凡有过路的地方就有那些擅闯红灯的人,还有就餐时大声说笑,饭后不按要求送回餐具,还有在不该吸烟的地方吸烟,在购物时你争我抢,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

  那些天,台湾的学生正在为“服贸”的事进行示威,他们宣扬的一个观点就是“大陆的服务贸易进到台湾会降低台湾人的生活质量”,因为他们从一些“大陆客”身上看到了一些陋习和劣行。

  打铁先得本身硬。看今天的俄罗斯,那些当年分离出去的“联盟”国家,纷纷要求回归,因为他们看到了今日“母体”的强大……

  我想起老兵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看看我们这些“大陆客”的表现,再回到内地看看我们这些年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公众意识……是否能在台湾同胞面前理直气壮地让人家信服,我无语。

  两岸统一,大陆是得争气呀!1503965052140804.jpg


     4  乘着火车去台北

     去台湾旅游,没有准备乘坐火车,印象中台湾没有火车。

  当我们走到台东,准备返回台北时,导游告诉我们要乘坐一次火车,原因是,台东有一段公路十分险峻,左边是高山峭壁,右边是太平洋,台湾观光旅游局为了游客的安全,确定这一段路程要让所有游客乘坐火车,旅游大巴由司机一个人开回。

  于是,我们的行程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坐坐台湾的火车。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台湾不光有火车,还有高铁,还有阿里山的小火车,专门供旅游观光的。

  我们乘坐的是莒光号普通火车。从太鲁阁站出发,经由北回归线,到达宜兰县的苏澳新站,全程只有50多分钟,可这50多分钟,却涌进了我的记忆,让我生发感想。

  其实,在国内,火车是再普通不过的交通工具,尤其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高铁,据说在里程上已经雄踞了世界第一,可是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在赶超,尽管出了一个贪官刘志军,靠着高铁大赚了一笔,可我们发展高铁 样式老旧的火车票

  的决心没有变,高铁的速度一再提升,当然票价也在提升,不久前听说,沈阳到大连高铁的时速提高了100公里,票价也提高了100多元……

  台湾的火车会是怎样?我们不坐高铁又会怎样?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太鲁阁”火车站。

  比起国内的任何一个火车站,它都要算作简陋,像是国内六十年代的设施,但却出奇的干净和整齐,除了进出人员秩序井然外,车站的各项服务设施也很齐全,尤其引我注意的是在候车区里竟然摆着好多书籍供旅客们自由翻阅——能够在这里向旅客提供书籍免费阅读,是一种多大的自信!

  进到火车厢里,发现这个车体已经很陈旧,据说是1970年制造出厂的,可仍在使用,座椅已经看出它的斑驳,车窗也显得有些沧桑,但都非常整洁。

  我们按照座位坐下,发现每个座椅都可以自动调节角度,像飞机座椅那样,前面有放脚的支架,后背很高,头可以舒服地靠上。我有意去了一趟洗手间,因为传统经验是洗手间最能看出环境卫生的水平,我发现那洗手间的设施尽管也简陋,甚至已经没了本色,但能看出是经过无数次的洗刷,仍然光洁可人。

  车上的工作人员不多,彬彬有礼,丝毫没有因车体的陈旧而懈怠自己的工作,这同我们国内的一些服务窗口截然相反。我们火车进京的服务尚可,高铁的服务也算可以,可是你试试坐一下那些普通、廉价的列车,或者高价盒饭,或者没有开水,或者厕所不开,或者大声吵嚷,那时你甚至会有一种人格的贬值……

  在这里,我们是“上客”、是贵宾?不对,我看到同行的有一位当地人,穿着十分普通,他很自然地坐在那里,享受着所有的一切,安闲地看书,到站了拎起背包悠然而去……

  台湾人在一种平和自然的状态中生活已经习惯,他们甚至不需要更多“与时俱进”地更新产品——不需要经常更换手机,不需要关注票价的调整,不需要有更多的住房,不为将来生老病死的费用忧虑……当地导游告诉我,他们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是很有年头的,但却十分安逸,他们不愿过度更新自己的房子,甚至反对城市的重建和开发,比如台东的原住居民(就是原先说的高山族),他们就拒绝政府的过度开发,坚守着自己过去的陈旧和简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好事,守旧也不是坏事,欧洲的许多古建筑因为“守旧”成就了历史的辉煌,我们国内的许多古村落因为幸免于开发和改造而成为当下经典的旅游景区。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有意义,也不是所有的守旧都毫无价值。关键在于它是否保持着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就是文化。

  一次再普通不过的火车之旅,让我感想如此之多,足见文化碰撞的震撼。其实,我知道,我碰撞了,别人也在碰撞,无非我碰撞后记录了下来,有的人碰撞后,揉揉,忘去了。

  浏览台湾,浏览了阿里山、日月潭,也浏览了101、总统府,五光十色,悦目赏心,但这列陈旧、简陋却干净、舒适的列车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进入我的收藏之中。1503965109450628.jpg

 

     5  夜市寻《夜望》

    来台湾的行程已经接近尾声,可还有一件事让我一直纠结:临行前,散文学会的会长初国卿老师嘱我两件事,一是到诚品书店帮助他买一本董桥的《夜望》,另一件事是要我到台北的鼎泰丰吃一顿小吃。我听了很上心,觉得人家就是大家,两件事,精神的、物质的都有了。

  可这次台湾之旅是随团行动,除了定点购物,自由活动的时间都不宽裕,导游不愿意让你擅自离队,担心影响大家的行程。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时,我对那里的国宝、字画看不大懂,装明白似地转了几个展厅,看了唐伯虎、张大千、吴作人等大师的真迹,自然咋舌称绝,可过后也说不清什么,倒是记着王玮嘱咐的,那里有个书店挺好,于是撇开众人,钻进了二楼的故宫书屋,一去就找《夜望》,可看那里书的风格,不像有的样子,问了服务员,也答曰没有。我倒是选了一本印制十分精美又觉得回去大有用场的《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图》, 这样的书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在网上查也没有。去年我曾经在后勤史馆里看到过一幅《中国元代疆域图》,那图上标明的中国疆域大得很,东到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南到整个东南亚,北到西伯利亚,看那时的中国真正是浩浩泱泱……

  出去时,猛然看见大厅出口处真有一家鼎泰丰餐厅,可那屋里的人就餐在等位,屋外等外卖在排队,想吃是肯定没有时间了。

  于是只好错过一次美餐!

  后来去的几个地方,一直没有时间去书店。直到离开台湾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终于等来了一个逛台北夜市的机会。我问当地导游:那里有诚品书店吗?导游向我投来奇异的目光:“大叔,你是干吗的呀?现在大陆客还有去书店的?”我没有直接回答,接着问:“敦南诚品书店在哪里?”

  “那很远呀,我们到不了那里。”

  “那我们晚上住在哪里?”

  “我们要住在新北市,那里离敦南很远的。”

  机会只有一次了,只能在逛最后一个夜市的时候,到那里碰碰运气。

  我们去的是士林夜市。

  导游给我们讲清集合时间和记住分手的地点后,整个旅行团的人就鸟兽散了。我没有心思去逛夜市、品小吃,我惟一的念头是一定要找到诚品书店,买到《夜望》,不能让国卿先生失望……如果这里找不到,那我即使住到新北,也要从那里乘坐公交和捷运返回市里,找到敦南的诚品书店,那里是24小时营业……

  我走进附近的一家书店,满屋是买基督教书籍的,音乐也是一股“基督”味儿,店主热情地让我听一会基督音乐,说那样会让焦虑的人心静下来。可我怎么能够静下来?我的游逛时间是有限的,我在这儿静了,那哪有时间去找《夜望》呢?

  我问店主:哪有诚品书店?

  年轻的店主摇头。

  正在失望之时,旁边一位年长点的妇女告诉我说,从这里走出20多分钟就有一个诚品书店。她热情地走出屋外,向我指路:从这里向下走、再向右转、再向右转,然后直到一个丁字路口、再左调头折回,再……我喜出望外,顾不上听她说得太多,只要她说确实有,那就赶紧行动。我先朝着她说的方向快步找去,沿路又不断打听,好在当地人都百分百地热情和负责,甚至有的像要亲自带我去一样地指路,终于让我在20分钟之内找到了位于士林大街的诚品书店。

  终于到了书店门口,看到那“誠品書店”四个中规中矩的大字,我竟生出一种归属感。好像诚品书店本该就属于我,这次找到它是失而复得。我匆匆向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图书投去贪婪的目光,恨不得把它们统统抚摸一篇,可时间不容许我更多逗留,我急忙问服务台是否有董桥的《夜望》?服务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用电脑一查,告诉我:有!

  我兴奋至极,马上说:给我来三本。我心想,给初老师一本,我留下一本,再给王玮带回一本……

  可他的答复却是:只有一本了!

  我尽管失望,但终究有了收获。

  马上交钱,460台币,折合人民币100元。

  刷卡,交货,书到手了!

  啊,《夜望》,你让我找得好苦!

  几天来朝思暮想,我终于如愿以偿,终于不能让初老师失望,像小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那样舒心。

  《夜望》到了我的手中,像是得到了一种运命的奖赏。假如我再与它失之交臂,我会比错过鼎泰丰更加懊悔。而《夜望》也着实争气,看那整书的装帧考究典雅,深蓝色的精装硬皮,手摸上去有触到了软羊皮般的滑嫩,封面四周镶着金色花边,点缀着绿色的紫荆花瓣并用红线连接,透出一股有钱人家少爷刚刚留学回来发散的那股傲气。我知道,这是初老师十分推崇的牛津版图书,他喜欢收藏,据说已经收藏了董桥出版的全部作品。

  且先不说它的内容如何,单是用手摸着它,就是一种高贵的满足。

  我竟爱不释手了,在大陆看惯了那种粗劣鄙俗的设计,也摸惯了那种油津光亮的包装,现在捧着这部《夜望》,陡然生出一种揽它入怀、拥它入梦的感觉。

  我回到宾馆马上上网,用QQ发出消息:我终于找到了《夜望》!向初老师汇报:没有让您失望!向文友们倾诉:我对《夜望》的喜欢!

  直至回到大陆多日,我也没有明白,一本在台湾极其普通的《夜望》,何以让我魂牵梦绕?是我在荒漠贫脊中的饥渴太长,还是我在顽俗拥攘中的疲劳过多?结论并不重要,感觉回答着一切。

  初老师善解人意,他收下了我带回的《夜望》。正巧王玮兄马上又去台湾自由行,他自告奋勇为我再寻《夜望》。几天后一本新的《夜望》又到了我手中,它还是那样金相玉质,风清骨峻,恃高孤傲,飘逸潇洒。于是,未读董桥,却先有了一段关于《夜望》的谈资。

 

  2014年5月1日  改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而文化的传承却存在很大差异,这已经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作者透过旅行者的眼光,摄录了几组真实的画面,并配以所闻所感,让我们对既熟悉又陌生的宝岛有了较为“骨感而又真实”的了解,亲切之余不免唏嘘。文章先从汉字,这中华民族的血脉精华说起,通过自己掌握不好繁体字遇到的不便,深入思考到我们对汉字的简化到底丢弃了多少文化内涵的问题。接着通过游览中台禅寺和与一位年轻店主的交往,感受到无论是宗教还是普通百姓对信念的执着和对“温良恭俭让”的践行。与一位台湾老兵的对话表现出那里的民意,希望中有担忧。同时揭示出我们(大陆)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旅行中,作者意外乘坐一列小火车,而通过火车陈旧整洁不张扬等特点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朴素节俭以人为本的内涵。最后,通过对一本心仪的书的寻购,侧面反映出那里人们的热情和对文化事业的敬重,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对优秀作品的钟情。 美文推荐 【编辑:路人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