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集体的智慧 实践的结晶

作者: 香磨山人 点击:1259 发表:2020-10-20 09:55:23 闪星:4

                                                  

       1998年8、9月份,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的黑龙江省木兰县遭受了特大洪水的袭击。在党中央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木兰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二十六万人民同洪虐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用20年一遇防御能力的沙基土坝战胜了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取得了“不溃堤、不垮坝、不死人”的辉煌胜利。

       8月9日至18日,我受县委委托领导县安全转移组指挥全县洪泛区群众安全转移。这十天我调查研究掌握了主动权;集思广益摸清规律性,特别是我带领安全转移组按“等高线”科学指挥群众转移,避免了盲目性。按等高线转移被木兰人民称为九八抗洪三大法宝之一,被省市领导、专家誉为龙江九八抗洪的一大发明。省市传媒对此均做报道。

             

             一、调查研究,掌握指挥群众转移的主动权

       抗洪期间安全转移,就是将处于洪泛区的群众及其财产在洪水刚对其构成威胁,但尚未造成灾害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从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绝对安全。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能将洪水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还能鼓舞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使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抗洪抢险的斗争。如果这项工作做得不好,那么,不但将给人民群众生命及其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分散抗洪一线人员的精力。因此,安全转移工作即光荣又是艰巨。

       由于我是1996年从外地交流到木兰县从事组织工作的,所以对洪泛区地形地貌基本不了解,对沿江防洪设施和道路交通状态不掌握;对洪泛区干部、群众安全转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物资准备情况也不清楚。这“三不”是我当时开展转移工作的重要障碍。因此,从负起全县安全转移责任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调查研究摆上首要工作日程。我利用五天时间开展了“三查”工作。

       一是对沿江村屯全面普查。我深入洪泛区5个乡镇22个村31个自然屯。通过听汇报、问群众、看现场基本上掌握了洪泛区需要转移村屯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状况、洪水来向、群众转移的数量及方向等基本情况。

       二是对洪泛区干部群众转移的准备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和村干部及部分农户座谈,初步掌握了洪泛区村屯干部、群众对安全转移的认识程度,心理和物资的准备程度,明确了工作重点。

      三是对松花江堤险工弱段进行全程踏查。木兰县境内松花江堤总长34.6km,其中11。23km的红光堤段是日伪时期修建的,基本上是沙基。所以红光江堤是省里挂号木兰首屈一指的险工弱段。为掌握该段江堤第一手材料,8月14日下午,我对红光江堤进行了全程踏查。对险工的位置、弱段的情况、江堤防洪能力及江堤与洪泛区村屯方位距离等都进行了观察。

       通过“三查”使我初步掌握了转移工作的基本情况。实践使我体会到,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平时离不了,在洪泛区指挥群众安全转移时更是离不了。

    

            二、集思广益,摸清指挥群众转移的规律性

       尽管我抓紧时间在洪泛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不少第一手材料,但毕竟时间短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未能完全接触到,再有就是对木兰过去抗洪行之有效的方法知之甚少。因此,我格外注意听取县安全转移组成员的意见。这些同志参加过1991年和1994年抗洪斗争,有的还从事过转移群众的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涉及转移工作的重大事项,我都及时和他们商量,对于拿不准的问题,也主动向他们请教。这样我就集中了安全转移组的集体智慧,吸纳了木兰抗洪的宝贵经验。在指挥群众转移时,我们采取“三个有先有后”的方法,保证了群众安全转移的顺利进行。

        一是思想教育在先,行政干预在后,把工作着重点放在思想教育上。由于近年来松花江没有出现大的汛情,所以不论村干部还是农户对于迎战98年特大洪水的心理准备都很不足。因此,在实施转移时,我们首先组织乡镇村干部深入村屯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农户等方式面对面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群众思想认识提高了,转移行动也就自觉了。汛情进入紧急状态,对不按要求限期撤离的极少数群众我们则采取强制措施将其撤离到安全地带。这也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二是先转移地势低洼无江堤保护的村屯后转移地势稍高有江堤保护的村屯,把工作的启动点放在先期转移的动员和组织上。木兰县沿松花江的5个乡镇处于洪泛区的共有22个村31个屯,其中5个屯地势低洼无江堤保护,只要江水水位持续上涨,这5个屯势必受灾。另外26个村屯由于地势稍高,只有洪峰到达时,或江堤出现决口时才有可能造成洪涝灾害。依据这种情况,我们区别轻重缓急,决定对洪泛区的31个村屯群众转移工作分两步完成。根据汛情通报,首先对洪水已经构成洪涝威胁的无堤防保护的5个村屯投入较大精力,于8月15日前指挥转移完毕。其次指挥其它26个村在19—20日也就是最大洪峰通过的72小时前转移完毕。在实际运作上,我们也正是按照这一设想进行的。

       三是对需要转移的村屯先实行重点转移后实行全面转移,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重点转移上。转移洪泛区群众,不仅是在洪水到来前把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洪泛区人民生命之绝对安全,而且还要把农户的牲畜、家禽、农机具、粮食、家用电器、家俱、衣被等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并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果转移动作慢了,可能人员安全转移了,而财产却遭受损失,也可能人员生命和财产均遭受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江堤抗洪抢险正在紧张进行。洪泛区需要转移的村屯都有青壮劳力在那里抢险。这些农民值班后,都要回村里休整。如果村屯人员过早全部撤离,一线抢险人员将失去休整补给基地。据此,我们首先实行重点转移,即把老人、妇女、儿童及粮食、牲畜、家禽、农机具、家用电器、家俱、衣物等先行转移到安全地带。每户只允许留下一名中青年男劳力留守。其次是全面转移,即抢在洪峰到来或出现溃堤垮坝危险前,对村屯实行戒严,除少数人员在采取安全措施情况下看护村屯外,其余人员一律撤离到安全地带。

      采取这样三个“有先有后”的方法,使洪泛区群众转移工作自始至终井然有序。为8月19日4000余户,1.8万口人紧急大转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尊重科学,避免群众转移的盲目性

       我和安全转移组的同志以等高线为根据,指挥洪泛区群众适时安全转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科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刚开始,我们组织无堤防保护的5个村屯群众转移。由于无堤防,洪水直逼村屯。洪水现已淹到那里;根据汛情通报一、两天后要淹到那;将来洪峰通过时可能淹到那,这些问题通过实地观测或稍加测算就一清二楚了。所以,根据我提出的“水涨人退,未淹先退,随涨随退,万无一失"的工作方针,我们适时转移了这5个村屯的群众。所谓适时就是既不提前太多的时间转移,不给转移的群众生活造成过多的困难,又不能由于转移时间过晚使群众的生命财物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然而,洪泛区内有江堤保护的26个村屯,哪些需要组织群众转移?哪些不需要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需要安全转移的村屯在什么时间实施是最佳时机?这些问题当时尖锐地摆在我的面前。只有科学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确保群众安全转移工作井然有序,不出纰漏,如果不能科学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不论转移时间提前,还是转移时间滞后,不论是扩大转移面还是缩小转移面,都将影响转移的效果。轻者给群众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重者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此,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慎重的。既没有完全按照过去防洪转移的老经验办事,也没有主观臆断凭想当然决策,而是采纳时任农委主任马春祥同志的建议以等高线为标准指挥洪泛区群众转移。这样就把转移群众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确保转移工作万无一失。

       按等高线指挥洪泛区群众实行科学转移,具体说就是“一查两算三下决心”。

       所谓“一查”就是根据水文资料查出洪泛区所有村屯的等高线。把等高线数据作为群众转移与否以及何时实施转移的基本参数。

       所谓“两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水文部门的测报,计算洪水能否给村屯造成灾害及灾害程度。计算方法就是以水文站木兰段每天测报数字为基准,采取西加东减的方法,计算出如果江堤决口,洪泛区每个村屯此刻可能被洪水淹没的程度;二是根据水文部门预测,计算洪峰通过时洪泛区每个村屯受灾的最大程度。

       所谓“三下决心":一是在转移的组织程序上下决心。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哪些村屯应该先动员、先转移,哪些村屯可以后动员、后转移;二是在转移的范围上下决心,哪些村屯可以部分转移,哪些村屯必须全部转移,哪些村屯可以不转移;三是在转移的时间上下决心。根据等高线和对洪水水位的推算确定每个村屯实行重点转移和全面转移的最佳时间。

       我们以等高线为准绳,通过“一查两算三下决心”的方法科学地指挥了全县洪泛区群众转移的工作。不但指挥应该转移的群众在最佳时间进行了安全转移,而且还做到应该转移的村屯一个不落,不该转移的农户一家不搬。使转移工作不但井然有序,确保不死一人不伤一畜,而且还将群众转移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转移群众在临时住地滞留的时间缩到最短。

       8月10日中午,柳河镇临江村汤家屯已有145户村民实行了重点转移,还有24户村民认为91年的大洪水没淹着,不想转移。根据当时汛情预报,98年洪水有可能超过57年,是历史上最大的洪水。考虑到该屯等高线较低,只要洪水达到预报水位,这个屯必然被全部淹没。所以我当机立断,命令镇、村干部加大动员力度,务于当日17时前全屯全部进行重点转移。14时,县防汛指挥部派来执勤车。公安局又派来6名干警现场督促,并将妇女、儿童用车运往安全地带。10日17时该屯达到重点转移状态。8月11日15时30分该屯上游黑鱼嘴民堤决口。我和转移组的同志在汤家屯指挥全面转移。不到半小时时间撤离二十几个人和两辆四轮车粮食,就完成了全面转移。8月11日20时,该屯被滔滔洪水四面围困。如果当时不是以等高线为依据采取果断措施,那么该屯群众转移绝不会有这样理想的效果。

       8月19日11时30分,我接到柳河镇防汛指挥人员的电话:“复兴村大边外屯南稻地进水,该屯群众是否转移?”接到电话后,我火速赶到现场。通过观察,洪水确实已把屯南水田淹没。与水田地相隔两百多米就是民房。这个屯36户145口人是否需要转移?在转移工作图上,我查到该屯的位置,却没有等高线标记。我立即用移动电话和县防汛指挥部进行沟通,请水利技术人员火速到该屯等高线报来。根据县防汛办提供的等高线,参照松花江木兰段现在的水位和洪峰到来时可能达到的水位,我们进行了反复计算,得出了即使洪峰到达木兰段时最高水位达到111.7m,也不会对该屯造成洪灾的结论。于是我向该屯的干部做出“只做思想准备,暂不进行转移,两小时内若没有接到转移命令,即可不必转移”的指示。为慎重起见,我派专人赶回县防汛办请教技术人员。水利工程师认为我们计算结果完全正确。这样大边外屯36户村民就免遭转移之劳苦。

       8月19日上午,负责五站乡安全转移的农办主任马春翔同志来电请示:“该乡北岗村如何进行转移?”根据前几天踏查,我觉得该屯地势起伏较大,低洼处应该转移,而高岗处无需转移。于是我就请马春翔依据等高线确定转移范围,没有必要组织地势高处的村民转移。马春翔同志从实际出发,确定该屯等高线低的三户村民转移。其余160多户村民不必转移: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正确。

       由于在指挥群众安全转移过程中,及时听取并果断采纳马春祥同志的建议,牵住了“等高线"这个牛鼻子,从而把转移工作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即克服了不该转移实施转移的盲目性,又避免了应该转移而没有转移或转移时间滞后的冒险性。不论在转移时间的把握上,转移范围的划分上,还是在转移人员的确定上均达到了运作科学、准确无误。

       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洪泛区指挥群众安全转移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只凭工作热情是不行的。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盲目性,从而确保洪泛区转移群众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干工作不仅需一腔热血,方式方法也很重要。本文总结了1998年木兰县遭受洪水灾害,作者带领安全转移组按“等高线”科学指挥群众转移的宝贵经验,将这些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刻总结、透彻分析,使经验沉淀,能够被推广学习借鉴。感谢投稿。编辑:格瑞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