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无手摄影家郑龙华

作者: 香磨山人 点击:2171 发表:2020-10-09 04:05:55 闪星:4

这是一位堂堂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他是中国摄影家代表团的骄傲,是影友们采风的亮点,也是残疾人和正常人共同的人生楷模。”通过采访,我对郑龙华如此评价。

 

机场偶遇惊无手

2002年3月14日下午,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厅。作为中国摄影家代表团的成员,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办理乘坐国际航班的手续。突然,一个奇特的情景闯入了我的眼帘。一位身着摄影背心没有双手的中年男子正用左胳膊托着摄像机全神贯注的摄像。真是不可思议的好奇心和新闻敏感驱使我边掏相机边向前走去。

“先生,我给你拍张照片你不介意吧?”

我客气地向这位陌生的摄影师打招呼。

“没问题,你尽管拍吧。”

摄影师简单地说了一句,又忙着摄像去了。我赶紧用傻瓜相机拍了两张照片。然后向这位无手的摄影师道了谢。

这位摄影师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怎样致残的?又是如何学会摄像的?他的家庭和事业都怎样?这一连串的问号涌进了我的脑海。如果他和我乘坐一个航班,我一定采访他。我暗暗下了决心。


同机邻座观从容

说来也巧,登上由北京飞往新加坡的CA957航班,我和那位无手摄像师同排邻座。这是缘分,我在心里感叹着。在座位上我们俩作了自我介绍。这时我才知道这位无受摄影师名叫郑龙华,浙江临安市文联专职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飞机起飞时,他用摄像机摄下了北京美丽的风光。当航班在高空飞行时,他又依在窗口用佳能相机拍下了秀美的云团。在飞行中,就是正常人要把航拍照片拍好也是很不容易的。看到郑龙华从容自如的摄像和照相我真的暗暗称奇。由于是邻座,我理所当然地尽一个健康人对残疾照顾的义务。我帮他把随身携带物品放到行李仓,帮他撕开食品袋,还帮他取放照相机。对我的帮助,他一个劲的道谢,弄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就餐的方法很特殊。征得他同意,我站起身来为他拍了一幅用餐的照片。取景框里,他夹着汤勺的两个当作手使用的“肉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位两个肉团代替双手的人竟然能把摄影作为职业,竟然能够加入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他为此该付出超过正常人多少倍的努力呀!如今他作为中国摄影家代表团的一员飞往新加坡参展,其努力之刻苦,成功之荣耀,该是多么令人敬佩呀!

在新加坡采风期间,我始终把郑龙华作为焦点人物,经常把他摄入镜头。3月15日下午,中国摄影家代表团一行50多人驱车前往花柏山。这天气温高达摄氏30多度。游人空手登山都有些气喘吁吁。可是郑龙华却不顾炎热全副武装负重登山。

他在长袖衬衫的外面穿着摄影背心,肩背装有两台佳能相机和一台摄像机近20公斤重的摄影包,手里还拎着沉甸甸的三脚架。登到山顶,他就大汗淋漓了。为了抢时间拍照片,他顾不上擦汗,支起三脚架就聚精会神地拍起片来。此刻的郑龙华是我采风的最佳视点。我赶紧用手背把脸上的汗水抹了两把,在郑龙华身前身后从不同的角度抓拍他不畏酷暑专心致志采风的精彩镜头。郑龙华汗流满面俯身取景的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用一个特写镜兴把这一瞬间定格。

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影友们的理解和支持。一时间来自天南地北的十几位摄影家的镜头齐刷刷地对准了无手摄影家郑龙华。清脆的快门声“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人品艺品皆上品

3月16日下午2时,新加坡义安文化中心。《中国摄影展》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中新两国文化官员和摄影家们欢聚一堂,共庆中新两国文化史上这一盛事。剪彩前, 我听郑龙华详细介绍了他的参展作品和拍摄这些作品时的艰辛经过。我感到,不但应该使郑龙华的作品让新加坡影友有所了解,郑龙华身残志坚酷爱摄影献身艺术的精神更应使新加坡的同仁知晓。这种精神应该为中新两国摄影家们所共同发扬。于是我主动将新加坡影艺研究会的一位女士请到郑龙华的面前,将郑龙华介绍给她,同时还简要介绍了郑龙华的事迹。郑龙华的业绩给那位女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开幕式一结束,她手推轮椅车将年逾九旬的新加坡著名艺术家刘抗先生径直请到郑龙华参展作品前,细心的讲解郑龙华的作品,还把恭候在这里的郑龙华向老艺术家做了介绍。刘抗老人仔细打量这位没有双手的摄影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声说:“不容易!不容易!”当刘抗老人欣然为郑龙华签名留念时,展览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新两国摄影家们的掌声是对郑龙华的褒奖。

3月23日傍晚。维多利亚港湾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郑龙华给我讲起他前两次到香港的情景。

1997年4月,郑龙华随杭州市摄影家采访团自费赴香港采风。为节省开支,他背了一箱子方便面到香港。一周时间,顿顿吃方便面。采访团住在香港,采风到九龙和新界,他天天起早贪黑忙个不停。1997年6月15日,他在家乡临安市举办了《97香港行郑龙华摄影展》。60幅浸透郑龙华心血的精彩照片展现了回归前香港的风采。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为这次展览的题词更为影展增添了光彩。这次影展高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临安观众如潮,传媒纷纷报道。郑龙华由此愈发体会到摄影家的社会责任心和从业自豪感。

1999年,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旅游协会联合举办《香港动感一刻》摄影比赛。郑龙华赴港采风作品《假日里》荣获社会生活类业余组金奖。当影赛组织者得知此奖项的作品出自一位无手摄影人之手时莫不为之惊叹,破例邀请郑龙华携妻带女赴港领奖观光。

 

历尽磨难成大器

1959年5月15日,郑龙华出生在浙江省临安县昌化区石瑞乡一个村干部的家庭。1960年3月的一天,他闯了大祸。那天父母亲到地里干活去了。奶奶去食堂打饭时,两岁的龙华睡醒了,在床上爬来爬去,不小心一头扎进床前火缸里。等奶奶闻讯赶回家时,他插入炭火的双手和半面脸已烧成重伤,人也只剩一口气了。父母亲和五六个精壮的小伙子马上将他抱送区、县医院救治。但因伤势过重,这两处医院都没有收留。情急中,父亲通过战友将其转到杭州117解放军医院烧伤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龙华的生命保住了,但双手失去了。治疗期间,为节约费用,医生曾建议截肢。但是龙华的父亲不同意,他说:

“宁可家里多花钱也不能截肢,孩子的手能保留多少就保留多少。”

“父亲的正确决策为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真的好感激我的父亲。”

郑龙华在对已作古多年父亲的感激和怀念的思绪中,结束了对他幼时烧伤的痛苦回忆。

“你失去了双手,没有感到有啥不便利的地方吗?”

“我从小就失去了双手,压根就不知道有手的便利,再加上割草和放牛的活我也能干,所以我小时候感觉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身残志坚的郑龙华先后顺利的考入初高中,在省重点高中昌化中学还担任了班长和校团委副书记。

1973年当郑龙华念初中时,临安县文教局就向全县中小学生发出了“向身残志坚的好学生郑龙华学习的号召”。两年时间里,郑龙华到一百多所学校作报告。他的事迹鼓舞和教育了数万临安的同龄人。

高中毕业后,郑龙华务过农,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能从事繁重的农活。就在郑龙华为就业犯愁的时候,他听说了乡镇要建立文化站的消息。为此他写了申请,但没能如愿。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双手不能照相搞创收。得知这一情况,他愈发苦恼了。他给同学写信倾吐郁闷的心情。不久,车静光同学寄来了热情鼓励的信。不几天,该同学又寄来崭新的海鸥4B照相机。同学好友的热情和慷慨资助令郑龙华特别感动,他精神为之一振。

“说我没有双手不能照相,我偏要试一试究竟行不行?”

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郑龙华在一拜不到老师,二找不到资料的情况下用了半年的时间潜心琢磨透了相机的操作要领。借助同学寄来的摄影书籍,他还掌握了冲卷,洗像和放大的技能。

1981年,22岁的郑龙华办理了昌化地区第一份个体摄影执照,走乡串村照起像来。他拍照时不收钱,送片时再收费。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三年下来郑龙华攒下了一座大砖房。

1984年秋,他的摄影作品《美景画不完》在上海纪实艺术摄影大赛中获荣誉奖。这次获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堪称伯乐的县委书记汪吉民的关怀下,郑龙华破例“农转非”、“乡进城”,借调县文化馆工作。郑龙华不负众望在新的岗位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89年,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他被调到民政局筹建残联。郑龙华在残联一干就是十一年。这期间,他不但副理事长的本职工作相当出色,艺术摄影也成绩斐然。他克服残疾带来的各种不便,自费徒步采风,足迹遍及天目山区、黄土高原、皖南山区、江南水乡、东北平原、云贵高原。500多幅摄影作品及11组专题摄影在全国各级各类影赛和报刊展出、发表和获奖。这期间,5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对他作了报道,被誉为“无手摄影家”。

2000年12月,在即将到来的换届中很有可能成为副科级理事长的郑龙华出于对摄影的热爱毅然辞去残联职务到文联搞专职摄影。

“没有摄影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应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摄影艺术。”郑龙华深情而坚定地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郑龙华无手却有志,身残志弥坚。他全心投入摄影艺术,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他技术高超,作品精湛,源于他的高尚的人品,坚强的意志,源于他的不懈坚持,不懈努力。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