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志愿军】我在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经历

作者: 墨白 点击:5053 发表:2020-09-24 09:26:02 闪星:3

摘要: 抗美援朝初次参战时,陶伟不满19岁,是一位从航校毕业不久、仅有100多飞行小时的年轻飞行员。在对敌空战中,他击落、击伤美军F-86飞机各一架,首创志愿军空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例。陶伟的成长经历是志愿军空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发扬“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不畏强敌奋勇作战,由弱变强的战斗历程的一个缩影。

 

空一师的徽章上镌刻着五颗闪亮的金星,象征着空一师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的五个首创战例,其中的一颗金星代表了我在抗美援朝作战中首创120米近距离歼敌的作战范例。时常回忆起抗美援朝的空中作战,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在纪念抗美援朝赴朝作战70周年之际,以文字记述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经历,怀念出生入死、奋勇作战的战友,慰籍英勇牺牲的烈士。


光荣参军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时,我正在武汉上中学。我们响应党的号召,走上街头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踊跃报名参军。我们班46个同学大多数都报了名,经过体检合格,19名同学被批准参军,其中有3名女同学。

学校召开了欢送大会,同学们演出的节目是《丹娘》。丹娘就是卓娅,苏联卫国战争时的女英雄。她那诗一般的独白,深深感动我们:“我完成了任务,我正确地选择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我们是大无畏的战士,我们屹立在敌人的路上,千百万活着的人会珍惜我们的生命,那我们又何必去顾虑什么死亡。我们朗读卓娅的诗句,高唱前苏联《共青团员之歌》,“再见吧爸爸妈妈,别难过,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踏上了征途。

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解放后在湖北省水利厅任副总工程师,母亲是家庭妇女。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大哥大姐在上海工作,二哥二姐在南京上大学。我最小,留在父母身边上中学。我的哥哥姐姐长大都离开了家,“飞了,飞了,长大都飞了!”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没有想到这回她的小儿子真飞了。我二哥也被批准参军了。入伍那一天,是1951年1月16日,武汉市十三万人民热烈欢送,我见到了父母亲也在欢送的人群中。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导。我和同学们向欢送的人们握手告别,照相机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一刻。

我母亲是天津人,曾经历过八国联军那段悲惨的日子,终身难忘。抗战胜利后又见到美军飞扬跋扈,她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美国人太坏了。入伍前,她悄悄问我,你们能打赢吗?两年后,我的第一张立功喜报寄回了家,我母亲把立功喜报装在玻璃镜框里,挂在墙上。来人了,我母亲总把镜框拿下来,特别注重给人家看背面,特别是“机智灵活,积极勇敢”几个字。她还专门问过我,“机智灵活”是指什么?


航校学习飞行

入伍后,我被分配到孝感空军中南预科总队二大队二中队。经体检有近二百名同学符合飞行员的身体条件,被分配到三、四、五、六航校学习飞行。我们四十多个同学被分配到第三航空学校,编为三期甲班。我们这期还有二十多名从陆军部队挑选出来的战斗骨干,也有少数干部,我们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从1951年4月开始飞行基础理论学习。7月15日,经过各种飞行前准备,在飞行教员带领下第一次飞上蓝天。我的初教机教员叫任占子,他保留了陆军的传统,要求严格,批评人不讲情面,操纵动作出了偏差,要问一连串的“为什么?”真是难以回答,开始很不适应。我们这个教学组有7名学员,其中有一名是原陆军团政治处主任,我们朝久相处,他经常给我们讲战斗故事,我们受到教员批评情绪不高的时候,他给我们做思想工作,是大家尊敬的学长。经过四个多月顺利完成初级教练机雅克-18训练后,我们转入为期三个月的中级教练机雅克-11训练。

高级教练机是米格-9,一种早期的喷气式飞机。我们完成中级教练机训练后,就开始学习掌握米格-9飞机。由于航校扩大需要教员,我们完成中级教练训练后就有二十多名同学留校任飞行教员。剩余的四十名同学准备学飞高级教练机。当时米格-9飞机比较少,只能分批训练,我被选为第一批20名中的一员。

经过三个月高级教练机训练,共有18名学员完成了训练任务。1952年6月底,我们15人分配到空4师,3人分配到空3师。空4师专门组织了一个集训班,经过4个多月学习米格-15比斯飞机的基本驾驶技术,接着进行战斗训练。1952年11月,完成训练任务后,我被分配到空4师10团2大队任飞行员,并编入战斗序列,成为一名战斗员,开始担负战斗任务。我非常高兴,就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当时规定,不准穿飞行服照相,我是穿军装照的相。


初次空战击伤敌机

1953年3月底,我们飞赴大孤山机场参加战斗。我是1934年9月出生的,快19岁了,累计飞行一百多个小时。

1953年4月17日,我第一次参加战斗。这也是空4师第五次轮战的第一仗,我能作为“首发队员”非常高兴。这一天起飞8机。团长邹炎亲自带队,2号机徐璋,3号机副大队长何有珍,4号机中队长吴克明。二梯队长机是大队长申炳煜,他的僚机是宋振庆,7号机是周永宽,我是最后一架飞机,8号机。编队由丹东向昌城方向前进。我驾驶的飞机发动机由于多次翻修,高空推力不足,同长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看不见长机,掉队了。当时飞行高度约1万米,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不禁想起了在参军前欢送晚会上演出的《丹娘》片段,独自一人在漆黑的深夜在大森林中执行任务的形象鼓舞着我,我鼓足勇气继续向前独自飞向战区。

这时,有4架敌机从左前方迎面飞来,开始是4个小黑点,很快就看清是4架敌F-86。敌机飞过后迅速左转到我的左后方,伺机向我攻击,这是敌人惯用的伎俩,袭击米格单机。我牢记歼击机在空战中要积极进攻,不能退缩,我心态平静伺机反击。对于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在战术研讨会上,老飞行员多次介绍反击的经验,就是掌握好反击时机,突然向敌机的来向急转。反击的时机很重要,反击早了不行,这时敌机距离尚远,敌机可以从转弯内侧赶上我向我开火。当然晚了也不行,敌机开火了。反击的动作必须突然猛烈,打它措手不及。一般情况下,飞行员发现敌机追击会向后观察敌机动向,这时头向后扭转握驾驶杆的右手也往往跟着头动,飞机姿态发生变化,这等于向敌人发信号。判断敌机离我多远这个难度太大,我是个新飞行员第一次见到敌机,做不到。我豁上了,把一切寄托在反击动作的突然性。我集中精力保持稳定平飞,给敌人以偷袭成功的错觉,大约一分多钟后我突然向左急转,看见敌机从我的左下方甩出去,我接着向右转再左转把敌机逼到前面,距离敌机大约600多米,我连续开炮三次,将一架敌击伤。敌人可能正做着稳稳打落米格-15单机的美梦,没有想遇到个楞头青,反而吃亏了。

这次空战很激烈,副大队长何有珍击落一架F-86后被敌击中壮烈牺牲。何有珍在参战前的训练中他是我的长机,他要求严格,动作量越来越大,以至加滿油门发挥飞机最大性能像空战中一样,锻炼我编队的技巧,这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编队训练中,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向僚机方向做急下滑转弯,按习惯僚机低于长机,以便于观察长机跟随长机动作。但是,当长机向僚机方向做急下滑转弯时,僚机来不及推杆下降高度,只有稍拉杆到长机上方,接着压杆飞机滚转呈倒飞状态观察长机跟随长机动作。经过多次训练,我掌握了这种编队的方法,在5月17日的空战中,为击落敌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全罗盘”安全返航

战斗生活紧张有序。东北日出早,4点多钟起床,吃饭,到机场检查飞机,向大队长报告,“飞机良好,准备完毕!”这时天色才刚刚吐白。美机活动一般是“三小两大”,上午7~8点,中午I2点,下午4~5点是三次小规模骚扰,上午9~10点和下午2~3点是大机群活动。空4师是主力部队,担负对敌大机群作战任务,早上一般不战斗起飞。作好战斗准备后,抓紧时间在机场休息室再睡一会儿。再次吃早餐。因为刚起床后就吃饭实在吃不下,但如果不吃一点,一旦有敌情就会空腹起飞,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到机场小睡后,已经7~8点了,再补充一点早餐,精力充沛,准备迎接战斗。午饭后休息,如果没有敌情,就进行战后讲评,或通报敌情,或研究战术,有时还请兄弟部队的同志介绍经验。当时,刚改装米格15比斯飞机不久,比斯飞机在高速飞行和失速、螺旋中有新的特点,航行仪表也有很大改进,都聘请航校的理论教员来讲课,这些学习紧密结合实际对我帮助很大。空隙时间还可以打乒乓球,打扑克。晚上经常有文工团慰问演出,生活丰富多彩。

1953年5月8日,这天起飞12机,团长邹炎带队,我是12号机,长机11号机是肖明文。我们起飞后高度一万多米,奉命至定州、肃川一带执行作战任务,同16架敌机遭遇展开空战。空战结束后,我和长机肖明文在返航途中遭受两架美F-86追击。F-86最大平飞时速为1090千米,米格15比斯飞机最大平飞时速为1076千米,时速相差14千米,每分钟相差约233米,几分钟后美机就追上了。这时两架美机对我来了,按照战术研究的预案,长机先右转再左转作了个“S”,打算把距离拉开到敌机后面对敌攻击。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转弯用多大坡度,转多少角度合适?平时没有训练,战时用起来就没有把握,长机援救我心切,转弯角度小没有拉开距离,反而受到敌机威胁,不得不推机头急降高度脱离。这时我成了单机,两架敌机一左一右对我形成夹击,不论我向左转还是右转都会有敌机跟进。这时我想起了战术研究的方案,发挥我机上升性能好的优势摆脱敌机。为防止敌人在我拉杆瞬间向我开火,我轻轻带杆飞机转入小角度上升,这时高度已经超过12000米,时速(表速)260~280千米。敌机上当了,距离逐渐缩小了,也就400~500米,但高度上不来,比我低300~400米,敌机不能撬起机头开炮,再不脱离就会被动了,不得不放弃攻击脱离逃跑。这时,我飞离机场已经很远了,下面有中云,那时不会云上飞行,就找了个云空飞到云下,高度大约3000米,下面一片山区,很难辨别我所在的位置。由于在山区高度比较低,距机场比较远,同塔台失去联系,雷达也看不见我。我想到刚学过的知识,按“全罗盘”指引方位飞去。在我的心中,飞行过程似乎变得非常漫长,当我看到机场瞬间,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我回来了!警告灯早已亮了,油料即将耗尽,幸亏我按“全罗盘”指引直飞机场。如果走弯路,可能将油料耗尽发动机停车造成严重后果。机群其他飞机早已降落,都在焦急等待,我的飞机安全降落,大家喜悦的心情可以想象。战后讲评时,王副师长表扬我,说陶伟还会用全罗盘返航。


聂凤智司令员讲授战术

1953年5月10日,空联司聂凤智司令员来空4师讲话。当时我们住的是民房,没有礼堂,在大孤山中学找了一间大教室作会场。聂司令员没带讲稿,自己拿着茶缸子就上了讲台,第一句话就说我是你们老旅长,我时刻关心着你们。聂司令首先讲作战形势,从4月开始,美军大量增加F-86,从一百多架增至320架,战场形势比较严峻。敌人的战术也有变化,加强了纵深配置。进入战区时,观察到的敌机可能不多,打起来后敌机后续部队跟进,越打越多。美机的飞行时间很长,为了对付一批美机,我们需要起飞两批甚至还不够用。空4师第五次轮战飞行员求战积极性很高,求胜心切。大家都知道停战可能不远了,有的老飞行员多次参战没有战绩急于求胜,有战绩的飞行员更想功上加功。几次空战进入战区后敌机众多,被动,难免产生埋怨情绪,对指挥有意见,甚至还有更多的想法。方师长也有压力,说大皮包小皮包都下来了(指空联司下部队了解情况的参谋干事),说话要注意些哟。聂司令员的讲话,解开了大家的心结。

聂司令员第二问题讲指挥意图,为了扭转形势,空、地指挥员要密切配合。聂司令员以10团4月17日战斗为例,当时战区敌机比较多,我的口令是“看准了打!”言外之意是看不准就不打。而空中指挥员很难掌握空中全盘情况,很难看准,说白了就是不要打,但我在话筒里不能这么说,因为敌人有监听,会对我军不利。还讲了“狠狠打”等指挥口令。聂司令员还强调空、地指挥员要密切配合,空中指挥员要主动反映情况。

最后,聂司令员讲到射击问题。聂司令员用数据说明问题。苏军飞行员每击落一架美机消耗多少炮弹,而我们要消耗多少炮弹,差距太大了。聂司令员强调,要靠近打,瞄准了再打。 聂司令员讲话反映很好,不仅总结了10团4月17日战斗,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进10团5月17日空战胜利。

1953年5月17日,耀先带领8机上升到8000多米时,地面指挥员命令出航进入战区。8000多米进入战区显然高度太低了,聂司令员在讲话中强调空地指挥员协调配合,有了聂司令员讲话,耀先主动报告机群的飞行高度,请求继续上升到一万米再出航。经地面指挥员同意,继续上升至高度一万米进入战区,在宜川、义州、铁山地区与敌展开空战。这次空战敌机二十多架,我以少胜多,打了个漂亮仗。击落4架敌F-86,被击落两架。如果没有聂司令员讲话,高度不够贸然进入战区,敌机在数量和高度均占优势会是什么结果?


首创120米近距离歼敌作战范例

1953年5月17日,我8机飞至宜川、义州、铁山地区与敌机展开空战。1号机耀先和他的僚机2号机赵计良各击落一架F-86。我是8号机,掩护长机7号机肖明文击落一架F-86。我和长机在返航途中遭受两架敌机跟踪追击,态势同5月8日返航时大体相同,不过这次敌机是向着长机去的,该我做支援动作。为了吸取教训,我向外转的角度大了一些,回转后距离远了,大约有千米,不能对敌机立即攻击,我跟在后面寻找战机。按5月8日空战的经验,只要保持小角度上升敌人难有作为,这时已飞越丹东接近大东沟机场,离我们的降落场不远了。没想到敌机向长机开火了,长机被击落。这时我继续追击敌机,没有想到敌机突然收油门放减速板强制减速,企图让我冲到前面撞到他的枪口上。因为我在敌机后方,敌机减速我很难发现,当我感到情况异常时距敌也就400~500米,我习惯地将何有珍教给我的编队动作拿出来了,敌机在右前方,我就向右拉杆接着向左压杆观察敌机,这时机头下俯,正对敌机正前方,我看符合射击条件,抵近射击,飞机边滚转边开炮,从敌机后上方冲下去,一举将敌机击落。美机可能吓呆了,沒有做任何反击和避弹动作等着挨打,飞行员被击毙,飞机坠落于大东沟机场西北大约10千米处。另一架敌机没有做任何支援动作便逃之夭夭。

飞机上的照相机习惯称“照相枪”拍下了这惊险的过程。从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两翼翼尖部的黄带,机身后部的两个黑点是张开的减速板,新的照片还可看到右翼上US字样(附照片)。根据射击胶片判读的有关规定,对胶片进行测量、计算,並报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核准,确定该次射击符合击落敌机的条件,确定击落敌机的距离为120米,创造了最短距离击落美F-86飞机的范例。空联司为此下发了53年第六号《捷报》。

王香雄副师长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刺刀见红”的勇士,他听取了我的汇报,看了射击胶卷,我奋勇冲向敌机的情景,激发了王副师长的灵感,脱口而出,“这不是‘空中拼刺刀’嘛!”对这次战斗做出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驾驶负伤飞机安全着陆

1953年6月30日奉命起飞8机,任务是飞赴铁山地区打击对我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美机。出航高度为3000米。到达战区后,地面指挥员要求很急,几乎连续指令我机打击对地面攻击的敌机,但我机却没有发现任何地面遭受攻击的迹象。我是6号机,位于编队中间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位置,我以全部精力协助长机向前下方搜索,我的长机大队长申炳煜考虑周全,向后方观察时,发现敌机已经从后上方冲下来向我开火,立即提示“拉起来!”我听长机的指挥口令就明白了,立即猛拉杆并回头观察,这时敌机已经开火了,敌人使用的是曳光弹,无数小光点相小灯笼飞来了,飞机中弹21发,座舱盖被击碎了,碎片溅到脖子、手背和大腿,还有一发子弹留在前风挡玻璃里。这时,飞行时速约900千米,强大的气流冲进座舱,吹的我睁不开眼睛。我深知人民财产的宝贵,心想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一定要驾驶回去。我低着头,强忍着疼痛,克服困难驾机返航,安全着陆。


空战经验体会

抗美援朝空战的体会:

1、敢于迎敌战斗,敢于刺刀见红,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不怕死不一定死,如果怕死,动作犹豫,迟缓,后果不堪设想。

2、要有血性,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让美军飞机性能的优势和飞行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出来。真老虎变成纸老虎是打出来的。降伏了是纸老虎,降不服是要吃人的。

3、在主动的时候一定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4、在被动的时候一定不要丧失信心,敌人总会有疏漏,总会有反击的机会。

5、训练一定要适应作战的需要,千万不要搞花架子。

6、现在科技发展非常快,未来空战模式会有很大变化。但飞机不会是简单的空中导弹发射平台,远距发现敌机发射导弹就完成任务。

7、我真佩服现代飞机设计师,把飞机性能设计得这么好。当然,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想当年我驾驶比斯飞机,时速(表速)500千米作大坡度盘旋,稍微多用些力拉杆飞机时速就维持不了500千米,转弯半径那个大呀。


后记

我在抗美援朝参战时,还不满19岁,是一个从航校毕业不久、仅有100多飞行小时的年轻飞行员。在对敌作战中,我击落、击伤敌F-86飞机各一架,首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范例,荣立二等功。我的成长经历,是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不畏强敌,奋勇作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由弱变强的战斗历程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一个19岁的飞行员,凭着智慧和胆气,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凸显了“空中拼持刀”的精神。全文以自述的方式,写出了个人成长过程,也可看出,中国空军的最初发展印迹。在此,我们致敬作者,致敬中国空军,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