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唐诗》之四十一 苔藓
苔藓是苔藓科苔藓属植物,所谓“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全世界有23000种苔藓植物,中国有2800多种,可见是很大的种类。
苔藓细小,像浮萍一样微不足道,但是生命力最顽强,它以无可置疑的繁殖能力让人们不得不注意其存在。阴湿的土地,裸露的山体,只要有空气,苔藓就能生长。
我自然是见过苔藓的,但是没一样能叫出名字。自前两年电视上“经典永流传”“传出” 清·袁枚的 《苔》,苔一下光大起来,从低到尘埃的地上,涌入人们的心中。
袁枚的《苔》让人感动到流泪。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直白到不需要解释,感动在微小如苔也有自己的追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一种振聋发聩的不屈不挠。我就是知道这首诗以后第一次看到苔“开花”。在最早的中国,尧的都城,长长的石缝中整齐长出细长的苔,每一丛苔上都长着小米大的颗粒,正是“苔花如米小”的现实版,它是要“开放”呢。我是期待的,甚至为了看如米小的“苔花”驱车前往,苔米一直支楞着小小的米粒,不知等待什么,我以为它在等我,我以为它就是为了告我,我就是那小小的苔,我一样要绽放生命的光彩。
后来,石缝中的苔不见了,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除了最近的袁枚专以《苔》为名写过诗外,唐代也有两人以此为名写诗。咱就一一道来吧。
苔
李咸用
几年风雨迹,叠在石孱颜。
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尽闲。
吟亭侵坏壁,药院掩空关。
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李咸用只知道是唐末人,仕途不顺。他的苔其实意思不大。就是写了苔的生长足迹,苔生长的地方安静,甚至有些破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有些黯然,惆怅,拄杖独自回去了。
还有一个叫徐夤(寅)的晚唐诗人写《苔》,我倒也没有觉的有意思,倒是他归乡以后的自嘲令人解颐:“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还是分享一下他的《苔》吧。
苔
印留麋鹿野禽踪,岩壁渔矶几处逢。
金谷晓凝花影重,章华春映柳阴浓。
石桥羽客遗前迹,陈阁才人没旧容。
归去扫除阶砌下,藓痕残绿一重重。
我以为和李咸用的《苔》大同小异,所以只记录于此就罢了。倒是他们的前辈,没有专写苔,只是写到苔的有很多,反倒有些兴趣,不妨分享一二。
就从王维的《书事》开始,就是喜欢王维的调调。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现在是白天,天阴着,实际上是雨刚停,我来到院子里,并不想打开院门,而是静静看院中的苍苔,看的入神,竟然感觉那幽静似绒的苍苔竟要爬到身上来。呵呵,真有趣。
这样的苔令人惬意束缚,王维在《鹿柴》中还提到苔,一样让人舒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再看一下刘长卿的苔
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这是写给他女婿的。
你一叶扁舟到这遥远的地方看我,道路险且阻真是很难为你。我内心是很感动的,想要打扫家里的房前屋后,只是这家贫,院子里长满青苔落满了黄叶。
刘长卿的苔是荒芜清寒的苔,比不得王维想要爬上人衣的苔。
再选一首我喜欢的苔。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在唐诗人里算不得什么,但他有不寻常的经历,年少时家贫,他是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的,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诗呢?诀窍是他梦见有人刨其腹,往里塞了一卷书,从此就会写诗了,而且写的不错。
这首诗就是这样,很有生活情趣。
一个头发蓬乱的童子在河边学钓鱼,坐在莓苔上,野草几乎遮挡其他。一位路人远远招手问路,那童子一动不动,根本不应路人,他生怕惊动了水中的鱼儿。
这情景太有趣了,活灵活现,一幅趣钓图就在眼前,图里有河,有草、有路人,有拿着鱼竿的童子,还有勃勃生机的莓苔。
这样的莓苔真好,在此结束苔的文章最好。
【编者按】苔藓,南方最常见,因为潮湿的气候使其有生长“蓬勃”之势。诗中苔藓,唐诗里真不少。有赞美之,有与自己身世紧密相连的,还有闲情趣味视之的,不一而足。当然袁枚的《苔》最抢眼,最励志。这么多诗人写苔,与苔广泛存在有关,看着不起眼,成片而生还是易让人心生联想的。看了此篇,也要寻找一处苔藓,观其如何开花的。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