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驻足于提篮桥监狱高墙内外

作者: 黄爱民 点击:1908 发表:2020-09-04 17:41:49 闪星:1

摘要: 走出监狱大门,回头眺望着这座精美的近代建筑群,那深褐色的基调映衬在火辣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凝重,那隐匿在建筑群背后的百年沧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将伴随着它的悠远的历史,永久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上海提篮桥监狱,这是一个令人颇感神秘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悠远的历史和名声远扬的底蕴,更因为它几乎就是旧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和代名词,因而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意味着一种厚重的监狱文化,一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

  很久以来,提起提篮桥,脑海里反映出来的就是监狱,几乎就是同义词,这回有幸去了一趟提篮桥监狱,才解开了心中许久的误区。

  出于渴望对提篮桥监狱解密的好奇心,我上网搜寻了有关提篮桥地名的名由和监狱的发展演变历史。说在更久远的清朝乾隆年间,有条名为下海浦的吴淞江支流途经这里,旁边有为渔民祈福的下海庙。为了方便香客进香,渔民们在这里建了座六尺宽、三丈长的小木桥,因香客们总是提着篮子,带着贡品过桥而被称作“提篮桥”。虽然那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但是这个地名却因为一座监狱而变得永久。

  关于这座赫赫有名的监狱,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监狱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年这座坐落于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的监狱,原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最早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因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被称为“死亡之城”和“东方巴士底狱”,是中国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

  难得有机会去这座神往已久监狱参观,我竟然莫名的兴奋不已。尽管出行的当天,炎炎烈日当头照,温度急速的攀升,等我们到达监狱门口时,气温已高达近四十度,在这样火辣辣的天气去参观监狱,也算是一种体验吧。

  抬头仰望着监狱那方方正正的水泥门框,伴随着历史的年轮,显得格外庄重,中间大铁门外圈那一道朱红色的波纹装饰,更为它平添了不少威严。

  进入大门,左侧一个岗亭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名哨兵笔挺地站立着。岗亭上端红底黄字写着:“驻守百年哨位,做忠诚可靠兵”,看了让我倍感法律的崇高和神圣。

  要想进入这样一个森严的监狱,显然并不容易。在办理了严格的参观手续,经过多道关卡后,我们在讲解女警官的带领下进入监狱内参观。

  一进入监狱内,女警官指着东面一座雕塑告诉我们,这位就是当年上海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王孝和烈士牺牲处,1948年9月30日就在提篮桥监狱刑场的墙角下英勇就义,时年24岁,解放后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建造了这座雕塑,如今是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凝望着远端的烈士雕像,脑海里浮现出烈士就义前面对死亡微笑的著名照片,向着烈士深深一鞠躬。

  环顾森严的监狱,那些灰色的近代建筑群,伴随着女警官的讲解,眼前渐渐浮现出提篮桥监狱一百多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故事。这里曾经关押过不少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其中有章太炎、邹容等民主革命家,也有任弼时、张爱萍、曹荻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

  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过数百名日本战犯,其中包括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日本驻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中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中将等著名战犯。1946年盟军美军曾于在狱内设立军事法庭,审判过47名日本战犯。

  解放后提篮桥监狱收押了包括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等大批罪犯。粉碎四人帮后徐景贤、王秀珍、陈阿大等反革命集团骨干成员也关押在此。文革期间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也被非法关押在此五年多,因此这里留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显得非常珍贵。

  来到一栋监狱大楼参观,我们随着女警官的介绍缓步走着,只见这里靠北是一间间约三平方左右的监舍,里面一头放在狭窄的上下铺,另一边是同样狭窄的过道,说是过道,墙上还竖着一块板,如果需要的话,这里还将住一名犯人,也就是说这里将住三名犯人,而其中一人还将是折叠的活动床,门口处放着一个方正的木箱,警官告诉我们,这是马桶。

  望着这难以想象的监舍,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的自由是何等宝贵,这种直观的教育恐怕是没有到过这里的人们所无法设想的。

  相对狭小的监舍,外面的走廊倒非常宽阔,足有两米左右,中间摆着小饭桌和凳子,显然是犯人就餐用的。每个监舍外都装有一部摇头的电风扇,正对着监舍的墙上还安装了电视机,警官告诉我们,犯人们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

  墙上的一个标识卡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前一看,是犯人当天的心情图标,而这些反映犯人心情好坏的图标是犯人每天在外出劳动时,根据自己的心情插上不同的图标,而警官就依据这些心情图标及时掌握犯人的情绪,对那些心情不好的犯人进行心理辅导。

  警官告诉我们,原来的监舍走廊不是现在这样的,分为内走廊和外走廊。在两道走廊之间用铁丝网罩住,透过铁丝网,上层楼可以看到下层楼,看守位于外走廊巡逻,一般是不去内走廊的,以免被犯人侵犯。这样的设置非常合理,一位看守巡查可以从上到下看到三层,夏天空气能上下流通。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为什么要改成这样呢,什么时候改的,女警官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介绍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扩展场地,把两道走廊间的铁丝网拆掉了,再用钢板水泥封死。这样走廊宽了,但是也失去了监狱的特有味道,后来为了真实体现监狱的原貌,又将一个楼面进行复原,一会带我们去参观。

  果然见到了以往只有在电影里才出现的上下镂空连廊、铁丝网罩顶和原始的地铺牢房,脑海里出现了一幕幕共产党人被投进监狱和慷慨就义前的场面,心情有些激动。

  当我们来到已经改建为上海监狱陈列馆一幢楼房前时,里面飘出阵阵清凉的微风,早已浑身湿透的我们,一个个长舒一口气,哇,好爽啊,可是唯独女警官脸上露出诡异的微笑说:“爽啊?一会儿够你们受的,要有思想准备啊。”

  一进大门,西侧墙上一块牌匾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上面写道,此处曾经是绞杀多名侵华日军战犯处, 已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并立碑存史。

  东侧是将一个包括门框、窗户、青砖墙、奠基的青石地等一体的监狱的大门,女警官介绍说这是一个启用于1870年的上海公共租界第一座外国监狱的厦门路监狱大门,进行整体搬迁到这里,作为成列馆序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带来了历史的承载。

  或许是被里面的展品所震撼,不一会我们都热的大汗淋漓了,这时讲解的女警官才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原来这栋老建筑物本身是按照牢房结构建造的,属于文物保护建造,因此整个陈列馆内没有任何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而之所以刚进来时感到有些阴凉,是室内自有的通风出口传出的微风,然而时间已久就会感到酷热难当了。

  陈列馆内有大量复制的清代监舍的场景,还有木笼、木枷、手扔等实物,还有历史上对犯人实施答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的图片和斩首、凌迟、枷刑等照片,让我们第一次全面领略了监狱发展的历史,如今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在记载历史的同时,担负着特定的教育使命。

  最震撼的是在一间保存完好的室内绞刑房,其绞刑架设施齐全,这里的绳索和滑轮等都是根据当年原件复制的,在被绞刑的犯人脚下有一块活动地板,当被执行绞刑的犯人脚下的地板打开后,犯人瞬间就被绳索勒紧脖子而窒息死亡,尸体随后直接落入一楼的停尸房。1946年4月22日上午,镝木正隆等5名日本战犯就在这绞刑房内被执行绞刑。

  陈列馆里的防暴监房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挤上前去看,哦……原来是橡皮监牢。小小的监室呈八角型,地面、房门和墙壁全都是橡胶制品,主要是为了防止犯人自杀。还有一间名字非常好听的监舍,叫“风波亭”,一打听原来就是禁闭室。这个禁闭室在楼顶层,每间面积仅3平方左右,门是由木门和铁门双重把关。房顶有露天的天窗,别以为天窗好享受,其实不然,要知道这种天窗冬天寒冷的风裹挟着雪花飘落室内异常寒冷,而夏天关上两道牢门,立锥之地更是酷热难熬,这种惩罚式监舍对犯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女警官调侃道:“各位如果有想法,可以进去亲身体验一下。”一席话把我们逗乐了,一些年轻的同志跃跃欲试,气氛顿时活跃了许多。

  陈列馆还有大量的特色展品,最有特色的是一台百年的老电梯和门上的锁和钥匙,门锁外观犹如一本合上的杂志,贴在铁门上。

  女警官告诉我们,这把锁是当年英国伦敦原产制造的老古董,共有三道锁舌,钥匙更是长达30多厘米,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完好如初,真是开眼界。

  在当年关押陈璧君的监舍门前,我望着8平方米的屋内,上端有两扇高高窗户,一张固定的铁床,还有桌子、凳子和抽水马桶,相比那些住两三人的“三尺小屋”而言,这里的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几乎一应俱全,感慨我们的党对像这样一个十足的民族败类和大汉奸,依然给予了最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党的博大胸怀。

  善于调节气氛的女警官又开腔了,她指着屋内的马桶问:“你们都好好看看,告诉我这马桶和普通马桶有什么不同?”

  她的话还真调动了我们的情绪,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仔细打量着监舍里的马桶,很快就有人指出:这马桶好像没有抽水的设备。

  女警官微微点头,指着门前的一个小窗又问:“那你们猜猜这个小窗是干嘛用的?”

  大伙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女警官为我们解开了两个答案,马桶没有抽水等其他设施是正确的,主要是防止犯人自杀等行为,小窗是犯人在如厕后可以敲击小窗,外面巡查的狱警听到后会打开小窗,犯人通过小窗请求冲水,而狱警就会用设置在走廊里的开关为犯人冲水,这种人性化与专业化高度契合的监管模式令我们印象深刻。

  在关押过章太炎、邹容、任弼时、张爱萍、曹荻秋、王孝和等革命先辈的监舍门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不断浮现这些革命者在狱中与反动派坚决斗争的画面,耳旁一次次响起《国际歌》的歌声和革命者走上刑场的铁镣声,内心又一次被感动着。

  走出监狱大门,回头眺望着这座精美的近代建筑群,那深褐色的基调映衬在火辣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凝重,那隐匿在建筑群背后的百年沧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将伴随着它的悠远的历史,永久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百年前的“远东第一监狱”,被称为“死亡之城”和“东方巴士底狱”,迄今为止中国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提篮桥监狱,在作者的笔端如一幅古旧的卷轴徐徐展开。本不该见于经传的小小的提篮桥因这样一座监狱而被人们永远铭记。这座监狱本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证物。这里曾经关押过章太炎、邹容等民主革命家,也关押过任弼时、张爱萍、曹荻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战胜利后盟军曾于狱内设立军事法庭,审判过47名日本战犯,5名日本战犯就是在这座监狱中被执行绞刑的。解放后提篮桥监狱收押了包括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等大批罪犯。粉碎四人帮后徐景贤、王秀珍、陈阿大等反革命集团骨干成员也被关押在此。历经百年沧桑的提篮桥监狱向后人叙述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好文共赏,推荐阅读。编辑:雁过江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