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志愿军】英雄静默(三)

作者: 金色年华 点击:4196 发表:2020-09-01 09:34:05 闪星:3

摘要:这篇文章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根据老人的回忆整理。我所采访的5位志愿军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那段难忘的经历,刻骨铭心,但毕竟年代久远,老人的记忆难免有误差,所以,如有误,请知情朋友和学者指出。谢谢。

  三 、战争里成长: 志愿军的英雄坦克手——王钧老人回忆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给刚组建的装甲兵部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支援志愿军步兵作战,装甲部队需3个月完成1年的训练,迅速掌握基本技术以便尽快入朝参战。苏军3个坦克团的人员对我军独立坦克团激进型了为期3个月的一对一训练:坦克各种性能的装备使用如通信、射击、驾驶、坦克机械、武器电气修理等。,苏军完成坦克装备交接工作后回国,3个坦克独立团按照操作规范又进行了严格训练,为接下来的入朝参战奠定基础。

  王钧是志愿军坦克部队首批入朝人员, 1951年1月中央军委正式下令装甲兵部队入朝参战,坦克3个独立团陆续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王钧在坦克独立三团担任坦克3连副指导员。1951年6月30日,坦克独立1团的T-34/85中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各1辆,向美军阵地射出了入朝以来第一发炮弹,并发明了志愿军的坦克炮间接射击法。

  1952年12月,坦克独立3团入朝后辗转了几个地方,1953年初到达朝鲜平安南道平栗里。平栗里的原驻军是志愿军苏式喀秋莎炮团,坦克独立3团到达后与喀秋莎炮团签字交接换防后,一直驻扎到1955年春季,奉命撤回祖国的北京昌平南口镇。

1598795128804479.jpg

  坦克独立3团装备是苏式的,编制也是苏式的——没有营一级编制,团直接指挥到连:3个中型坦克连(坦克1连、坦克2连、坦克3连),每连10辆T-34中型坦克 ;2个SU-122自行火炮连(4连 5连.各有4辆自行火炮); 一个装备冲锋枪的摩托化步兵连,以及指挥连、修理连、运输连、工兵连、通讯连、高炮连等10个战斗分队和作战、技术、后勤、政治等4个部门组成。

(王钧,坦克独立3团坦克3连副指导员。坦克驾驶员。1952年底入朝作战。)

  志愿军装甲部队分三批次入朝,参与了志愿军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以及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及夏季反击战役。驻扎在平栗里,不出战斗任务,便都是训练。王钧说,连队每年的训练任务很重,以“练为战”为目标,对每个战位的坦克乘员要求非常高,战士们本身好强,谁也不甘落后,练兵劲头十足。干部带兵事事带头,人人做到“一专三能”。王钧的坦克驾驶技术很过硬,在朝鲜他开了三年坦克,像坦克兵一样随时准备上战场。

  坦克部队是敌人轰炸的重点,坦克三个独立团都有自己的高炮连。一旦敌机进犯,探照灯很快锁死飞机。一旦被探照灯锁住咬死,高射炮开火敌机就很难逃掉。朝鲜地势狭长,山地居多森林茂密,便于隐蔽。山地作战是我军特长,无论哪个后来新建的军种、兵种都有步兵山地作战的作风。隐蔽坦克的山洞很牢固,平时坦克插满了树枝树叶,伪装得看上去像个茂密的小山丘。山地道路崎岖陡峭,还有空袭炮击,给运送给养造成很大困难,运输连渡过重重艰险,保障了部队的生存与作战的需要。         

  在遥远偏僻又艰苦的异国战场,时间长了指战员们免不了想家。担任过文化教员,现任副指导员的王钧,和连里领导一起想办法活跃连队气氛,他们在半山腰建了连俱乐部,俱乐部也是用树枝树叶伪装好的;他会拉手风琴,吹口琴,连队气氛很活跃,这些活动调节了坦克兵紧张的战斗生活节奏,大家练兵时干劲更大。坦克独立3团训练刻苦、作风严谨、战斗意志坚定,这些严格的训练后来在装甲作战中显示了强大的战力。

  独立3团驻扎在平栗里,有反登陆作战任务,和另一个坦克独立团配合步兵,联合阻击美军将要进行的第二次仁川登陆,这个任务一直持续到板门店签订停战条约。

王钧的坦克.jpg

  1953年7月的志愿军夏季反击战,志愿军23军67师200团主攻美军第7师第17团石岘洞北山阵地,发现了北山346高地有3辆美式M26(潘兴式)重型坦克,这将对我反击部队威胁极大。坦克配合步兵200团作战的任务下达到坦克独立3团3连,交给了2排长兼215号车长杨阿如,指示他务必在7月8日晚9点30分战斗开始之前消灭346高地上的这3辆敌军坦克。7日夜,杨阿如奉命率志愿军3辆苏式T-34中型坦克,冒着暴雨开赴前线。道路泥泞不堪,在距离敌人1200多米的地方,215号坦克陷进了弹坑里,进行抢挖无效后,团指挥所下了死命令,陷在泥里也要打!在主攻发起前5分钟内必须消灭敌坦克。接到命令后他们决定,两辆坦克退回,由215号坦克单独承担这项任务。215坦克车有5名乘员:2排排长兼车长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无线电报务员许世德。


  借着夜幕的掩护,大家分头找来了杂草树木和泥土将215号坦克隐蔽成小山丘,战士们躲在闷热的坦克掩体里仔细观察高地上的敌军坦克。第二天一整天,敌人丝毫没有发觉陷在坑里的215号坦克。黄昏时分,车长杨阿如指挥215号坦克开火,准确击毁了敌人的M26坦克2辆,击伤1辆,扫清了我军反击战前进的障碍。 陷在泥坑里的215号坦克因此完全暴露了目标,引来敌人密集的炮火。驾驶员陈文奎利用敌人只用炮火追击通常打完就跑的志愿军坦克的心理,故意制造假象造成敌人误判,将敌炮火往后延伸了5里多路。趁着夜色,陷在弹坑里的215号坦克安全,原地继续隐蔽。

  第二天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215号关闭了坦克所有门窗,偶尔打开驾驶窗透透气。车内闷热缺氧,无线电员许世德、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相继昏倒,但他们坚持不离队,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215号坦克上,与车长杨阿如、装填手师凤山共同度过了生死攸关的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指挥所命令215号:坦克务必在22点前开出弹坑,24点之前消灭敌346.6高地新调进的两辆坦克,并派4名工兵前来支援。经过一天紧张危险的工作,傍晚时,5个疲惫的乘员和工兵们终于收集到70多根木头垫平了弹坑的道路。坦克开出弹坑立刻开始炮击准备,由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担任炮长射击。战斗刚一打响,师凤山对敌情了然在胸,以精准的射击技术,仅用11分钟连续发射44枚穿甲弹,击毁敌M46(巴顿式)坦克2辆,地堡12个,机枪工事3个,小口径炮3门。在215号坦克准确打击下,志愿军最终完全控制了石岘洞北山阵地。

1598795545976778.jpg

  215号坦克的乘员们在坦克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不畏艰难沉着应战,在坚守时准确细致地观察敌阵地不放松,顽强坚持战斗3天3夜,一举歼灭了多个敌火力点,协助步兵扫清障碍,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215号坦克车代表了初试锋芒的志愿军装甲部队刻苦学习,从严实战训练的高水平战斗素质,体现了坦克部队机智灵活又英勇善战的作战风格。志愿军坦克兵们珍爱自己的战车,战斗中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坦克,视其为死生与共的战友,绝不轻易离开;以智慧和计谋发挥战车最大战力以争取更大的战绩。

 

   抗美援朝时期是我坦克部队建军伊始,也是在艰苦大战中得到最坚实锤炼、取得最辉煌战绩的历史时期。新生的坦克部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刺刀见红”挑战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坦克手,涌现了一批战斗英雄群体和功勋战车。

  抗美援朝时期,215号共击毁美制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7次出色配合步兵完成战斗任务,战功赫赫。215号坦克集中体现了坦克3连、坦克独立3团优良的训练和战斗水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全体乘员集体一等功,车长杨阿如一等功,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退役后的215号坦克车陈列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出现在现代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中,号称“陆战之王”。215号是坦克独立3团、坦克3连永远的骄傲,是副指导员王钧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与215号坦克的合影从历史走到今天,见证着我军浩浩荡荡的坦克群正迈向世界一流的装甲部队时代。



  四 、英雄静默:志愿军空军鲜为人知的一段传奇——郭钟灵老师回忆


  郭钟灵老师是英文教师,除了上课他很少说话,大家都不知道他的以往和来历。如果不是离休干部的身份,他和外界打交道的机会都很少。离休多年,已93岁高龄的郭钟灵老师躺在床上基本不和外人说话,更不谈志愿军的经历。家里人只知道他曾经是志愿军空军,立过功,在志愿军空军部队里担任过英文翻译,其他什么也不知道了。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想听他老人家曾经有过的战斗故事,得到的只是沉默。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什么故事都没有的怪老头。孩子们看到他那张英倜的志愿军空军旧照,还以为他是飞行员。伴随他70年保存完好的北大校徽、旧照片、中南军政大学毕业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转业证;这些文件和物品能够证明他的以往,却与他同样沉默无人能懂。

  宁可叫别人误会,也不泄露军事秘密。70年岁月沧桑人事巨变,这位前志愿军干部仍坚守革命军人保密条令: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在他身上一定有当年志愿军空军的高度机密,鲜为人知。

  1951年6月毕业于军政大学的郭钟灵分配到现代化技术性最高的空军司令部做见习军事参谋,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参谋培训和工作实践。刚建立的空军,对参谋人员的培训要求非常严格,受到过军委首长如聂荣臻元帅的直接关怀。

1598795701140972.jpg

  郭钟灵在空军总部当见习军事参谋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爆发。志愿军决定组织志愿军空军参战,其基本任务是:在友军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的协同下,夺取并保持重要地区的局部制空权,以掩护交通运输线、保卫军事和工业目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1950年12月,“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各种作战飞机约1200架(其中美军飞机1100架);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许多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些人是"王牌驾驶员"。中国志愿军空军只有刚组建的2个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强击师,作战飞机不足300架,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平均只有100多小时,喷气式飞机上只飞过20多小时,没有空战经验。志愿军空军根据敌情、任务和部队的技术水平,确定采取从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积聚力量,集中使用;为地面部队服务的作战方针。

(志愿军郭钟灵)

  志愿军空军的歼击机和强击机的作战半径很短,为支援地面前线部队作战,需要有前进机场,为此,在朝鲜北部抢修了一些简易机场,但因遭到美国空军连续轰炸而不能使用。志愿军空军只能使用国内基地,因而难以对"三八线"南北地区的我军地面部队进行空中火力支援。

  抗美援朝战争得到了爱国华侨的支援。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古汉语的熊式一教授,将自己在牛津大学毕业的儿子熊德威送回国参加了抗美援朝。

  熊德威历经战乱,深知战争、尤其是空中打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1937年熊德威12岁,在家乡江西南昌曾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死里逃生;去英国投奔父亲,没想到牛津大学也笼罩在二战炮火中。伦敦大轰炸时他不得不昼夜在防空洞里躲避德国鬼子密集的空中炸弹。1950年5月熊德威回国后在文化部外联局工作,他响应抗美援朝号召,放弃了首都安逸平静的生活,于11月参加志愿军空军,成为当时新中国归国留学生唯一的参军者。

  在丹东前线歼击机部队当英文翻译的熊德威得知,苏军空军和美国空军交战时,常常被有备而来的美国空军占了上风;苏军空军师长别洛夫和我军空军师长方子翼的对话,引起熊德威的注意,他断定美国空军有地面监听系统在严密监控志愿军空军的行动。他提议志愿军空军建立对美空军的侦听系统。

  创建志愿军空军侦听系统弥补了志愿军空军对空作战情报的一大空白,这个领域的开拓与建立,迅速推进了志愿军空军对美国空军作战的战术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准确掌握了美国空军战场指挥和作战的第一手资料,志愿军空军变被动为主动,在空中战场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形成了自己的空战风格。

  志愿军空军并着手建设侦听系统。首先调集全军名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语言能力过硬、能够胜任侦听工作的大学生集中训练,一批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文专业的高材生共20多人,北大英文系毕业的郭钟灵也在其中。在熊德威的带领指导下,经过训练他们很快就投入了工作。

  侦听工作需要特殊器材。1950年12月,熊德威在审讯被击落的美军侦察机飞行员巴赫上尉时得知,他们空中对话使用的是飞机上装备的美国制造的BC-639型超短波收讯机,他不但交代了联络波段,还讲了如何使用收讯机的方法和技术。寻找能够侦听到美国飞行员与指挥部空中对话的收讯机成为志愿军的核心任务,通过全国的寻找,在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找到了抗战时期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撤离时遗留的BC-639型超短波收讯机,后来在湖南芷江也发现了这种类型的收讯机。这些收讯机送到空军前线指挥部,立刻清晰地听到了美国飞行员的空中对话和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随着工作的开展,我军不但知道了朝鲜战场上空美军飞机的作战情况,而且准确知道了美国空军在日本冲绳等地各空军基地之间来往,得到了美国空军指挥系统活动的绝密情报。空中侦听工作的成绩引起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决定成立203独立小队,配合已在抗美援朝前线的空2军工作,隶属于中朝联合司令部情报处。

  侦听台成立半年后,志愿军飞行员20出头的张积慧一举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机毁人亡。志愿军空军取得的巨大成绩,情报就是侦听台提供的。

  随着战争的发展,侦听台从国内延伸到朝鲜。1952年8月-1954年6月郭钟灵作为空2军203独立小队成员一直在侦听美军空中情报,在前线指挥部平壤中心工作站,他和同事们日夜监听,将听到的英文翻译成汉语,再编成密码发给中朝联合指挥部和中央军委。

  由于进入朝鲜本土侦听,侦听效果更加清晰,获得的情报十分准确,每天美国飞机起飞架次、代号、谁带队指挥全部一清二楚。根据情报,志愿军空军指挥部直接下令美国飞机从什么地方起飞,多少架次;指挥机是哪一架;指示先打指挥机。志愿军空军机群升空后,按照攻击命令编队,先打美国的指挥机。指挥机一被攻击,编队立刻乱了,其他飞机掉头往回跑,志愿军空军乘胜追击,创造了击落多架美机王牌飞行员的战绩,美国的“空中优势”的迷信就此轰毁。

  熊德威开拓的志愿军对空侦听系统,聚集了国内外名牌大学英文系的高材生们,齐心协力向中朝联指、中央军委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和美国空军整整较量了6年,转变了志愿军空中作战的被动局面,使原本缺少作战和飞行经验的志愿军空军部队根据准确的情报,发扬陆军部队良好的政治素质、战斗作风,运用中国志愿军空军的独特战法,创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空战的辉煌战绩。郭钟灵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

1598795807779563.jpg

  由于技术及差别相差太大,美国飞机轰炸了志愿军在朝鲜建设的所有机场,我军战机只能从东北边境机场起飞。一些志愿军空军的侦听台只能设立在在国内边城的海岛上。而美国空军,在距离鸭绿江只有70公里的朝鲜大、小和岛布满了大功率雷达、侦听窃听台,引导美轰炸机轰炸我部队和交通要道。志愿军空军只派出两支部队入朝作战:号称“千里眼”的雷达兵,将天线架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另一支部队就是由志愿军高学历精英人才组成的“顺风耳”,他们直插朝鲜前线,到距离敌人很近的平壤侦听美空军情报,昼夜不停,年复一年。他们与空军飞行员共同创造了志愿军奇迹:年轻的中国空军之所以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一是靠勇敢,二是靠高度准确的情报。

(郭钟灵老人近照)

  这两支部队的秘密派出,属于志愿军的高度机密鲜为人知。郭钟灵寡言,从不与别人提及他在志愿军的故事。英雄静默,将这秘密保守了整整70年。岁月的风尘逐渐湮没了志愿军的故事,以及闪耀在他们身上的志愿军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芒。


  1951年6月,志愿军政治部发出《关于颁发军功章的通知》。同年7月1日,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委托志愿军领导机关颁发。凡在战斗中或工作中立一等功以及在进入朝鲜作战后立三次大功或一次立两大功者,均可获颁。



  五、 老兵不朽 永不凋零


  从1927年南昌起义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走过93年的光辉历程。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反对侵略、支援邻国,再一次以血肉之躯挡住钢与现代技术的侵略铁蹄,捍卫了新中国的尊严。志愿军不可战胜的事实终于让原本气势汹汹、准备第二次两栖登陆、妄想以海空优势占领朝鲜,轰炸中国的美军,乖乖坐到谈判桌前,用“停战协议”的方式停止了朝鲜战争。志愿军让参加过一战、二战、朝鲜战争的麦克阿瑟将军“美国常胜”的神话彻底终结。志愿军让看不起我们的苏联老大哥明白了这个军队真正强大的意义。志愿军让抗美援朝成为西点军校的教科书,成为世界最强大陆军战力的完美注释。志愿军艰苦奋战的两年半,保证了祖国70年的和平安宁。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硝烟散去,解甲归田;曾经征战沙场,又参加了国家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高校,有许多这支军队不同历史时期的退伍军人,他们保持着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本色,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设中,他们仍然是时代最可爱的人。

  几十年前的兵役证,上面的字仍金光闪闪。家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老兵张建国告诉他们,现在发生战争,我还要保家卫国!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志愿军精神,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

  一代代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保国防,一代代军人的牺牲和贡献,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老兵不朽,永不凋零;他们永远与军旗同在,与共和国同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一章所记录的是战争里成长的志愿军英雄坦克手——王钧老人的回忆,他是志愿军坦克部队首批入朝人员, 1951年1月中央军委正式下令刚刚组建的装甲兵部队入朝参战。 王钧在坦克独立三团担任坦克3连副指导员。在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辆功勋坦克“215号”,那就是王钧所在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创造了共击毁美制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7次出色配合步兵完成战斗任务,战功赫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全体乘员集体一等功,车长杨阿如一等功,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作为连队副指导员,那是他永远的骄傲。文章所记录的郭钟灵老人鲜为人知的经历,更是让人震撼。今年93岁的郭钟灵老人,一辈子缄口不提自己的志愿军经历,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知道他的任何工作情况,因为,他一辈子严守当年部队纪律,遵守职业秘密,宁可叫别人误会,也不泄露军事秘密。70年岁月沧桑人事巨变,他坚守承诺: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飞行员能够创造空中奇迹,与他们准确及时的情报有很大的关系。郭钟灵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70年过去了,我们不应该再让英雄们“静默”,一代代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保国防,一代代军人的牺牲和贡献,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老兵不朽,永不凋零;他们永远与军旗同在,与共和国同在。推荐阅读。编辑:柴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