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逃往平遥

作者: 童地轴 点击:1443 发表:2017-08-23 16:53:29 闪星:4

摘要:放眼望去,这样一座古城,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背负了太多的往事。风衔着历史,街景仿佛还染着宣纸上刚刚晕开的灰墨色,我的眼球被引着,恍惚间迷失在这千年以前就布下的阵势。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大嚼屠门。于是,招了一辆电瓶车,一阵步行,一阵乘车。时间再短,也要在此游遍。

    这是我第四次到太原。待了两天,事情办完。朋友一大早就到我的住处,告诉我中午怎么安排,晚上在哪里吃饭。我说,“这几天被你们灌得晕晕乎乎的,真的不想再喝了。给我一天自由吧。我想去看看平遥。”朋友听了我的话大吃一惊:“啊?你还没有到过平遥?那现在就走吧!”他一边打手机调整着中午的安排,一边示意我下楼出发。
    就这样,匆匆中的匆匆,我们驾驶一辆老式越野吉普逃往平遥。
    大约一个多小时的功夫,远远地就看见了城墙上的垛口,那简单的轮廓,清晰的线条和土黄色的影像在阳光的映衬下酷似突现的海市,我好像似曾相识,可仔细想想,怎么也弄不清是在哪里见过,只能是在梦境中了。此时,我作为一个匆匆过客越千年而来,拜谒这里的旧俗遗风、古老文化和“一片城廓万户侯”的往日背影,我像赶赴一场盛宴,心里寻思着斟满一杯杯盅樽独自畅饮,然后看檐廊下高挑的灯笼映红的门廊,看一直伸向前方的石板路……不知不觉,已到城墙脚下,透过城门想往里瞅瞅,热切的目光几乎被严严实实地拦截在城墙之外,好奇的心境只能边走边擅自勾画着古城内的浮华与静谧。穿过城门,少了门外游人的嘈杂和导游此起彼伏的喇叭声,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好像喧嚣被厚厚的城墙挡在了城外。地面的方块砖显得古朴而久远,两边老旧的房屋好像一下子带我穿越到了两三百年前,一切景象都被春日暖阳慵懒的照射着,我走进了一个闲适恬静的别样世界。这一瞬间,平遥实实在在地征服了我。
    放眼望去,这样一座古城,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背负了太多的往事。风衔着历史,街景仿佛还染着宣纸上刚刚晕开的灰墨色,我的眼球被引着,恍惚间迷失在这千年以前就布下的阵势。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大嚼屠门。于是,招了一辆电瓶车,一阵步行,一阵乘车,一阵随风把平遥游遍。
    我边走边安慰自己。心想,旅行的终究意义,不在于观赏一时的景致,更不在于贪图短暂的感官享受,而在于能寻觅到与自己内心和灵魂对话的平台和中介,这种平台和中介就是历史与文化所蕴藏的人文和物化景象的环境和精神,在对话的同时,这种精神和环境强烈地冲撞你的心灵。这才是有意义的旅行。
    带着这样自我安慰的心境,我开始在平遥逃遁穿梭……
    一条笔直的石板路,一直引领我到了“市楼”前。电瓶车司机介绍说,平遥的市楼位于古城的中心,南大街的北端,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方形楼阁。地位尊贵,形态庄重。听着司机师傅的话语,我仔细端详着,市楼,顾名思义,应该是一种与都市、市井、集市有关的建筑,当市立楼应该是它的特征。在以古代建筑和商业文明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平遥,市楼更是独树一帜,从形态到意象,高高耸立于古城中心的“天心十道”处。从电瓶车司机的敬畏之辞到当地百姓的神态,我都能感觉到世世代代生活在市楼膝下的百姓,对它的依恋与膜拜。多少年来,每当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好年头,平遥人总要对市楼进行修缮翻新,以图城市的体面和祥和。
    身临“楼”境,就会想起曾经登顶的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滕王阁、天心阁等名楼。就其规模来说,平遥市楼自然无法与之媲美,但你看那些临楼的诗、文、联、匾,雕梁斗拱和“囍”、“寿”图案,则毫不逊色于那些名楼古阁。其文化内涵丰富而经典,堪称是集中华商业文明传统观念之大成,实可谓“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关于市楼,令人惊奇的是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的始建年代。从碑刻到县志,从传说到文字,人们总是以一口早以被掩没的“据说"是水色如金的古井,为它演绎出一个华丽而典雅的名字——金井楼。看遒劲隽永的“金井古跡”、“古陶胜境”,观雕柱围廊、隔扇窗棂,赏斗拱椽头,漆色彩绘,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感叹先辈在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异彩纷呈的建筑。它蕴藏山水之气,聚天地之风,庄重肃穆。一口神秘的古井、一段尊贵的文字,一个深邃的占卦,创意空灵,文思高远……至于金井楼到底兴建在何时,对我这个匆匆过客来说意义不大,那些沉淀的历史和往日的荣耀,已经让春日丽阳下的金井楼嵯峨在我的眼前,金碧相间,流光溢彩。
    平遥因它的历史和晋商文化而名扬天下。作为晋商发源地,到了平遥,不得不提的是“票号”。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中一些大商号开始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形成了跨地域经营的商业系统。大宗批发和运销带来了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为了更加方便晋商实现跨地区经营,实现资金融通,“日昇昌”就以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应运而生,成为晋商文化的代表,这也是最初的中国银行业雏形。“日昇昌”的兴起为晋商在全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昇昌”的引领下,平遥的票号业迅猛发展,鼎盛时期有票号二十多家,成为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于是,我来到了“日昇昌记”门口。
    这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是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当时就已经涵盖汇兑、存贷款业务,甚至承揽了清政府的税赋、军饷解押、汇兑业务。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19世纪末,日昇昌曾为清政府将全国各地的赔款迅速汇至北京,解决了清政府当时因支付各国赔款而出现的财政危机,为此得到光绪皇帝“汇通天下”牌匾一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从学徒到伙计最后到老板的成长过程,股东与经理的关系,人才的选拔制度,汇票的秘密等等,其经营理念和制度建设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日昇昌和现在的银行一样,有出纳、会计、贵宾室等,当时存放现银的仓库都设在地下,据说最多能放5000万两白银,真的是富可敌国。日昇昌地方不大,结构为三进,第一进是书信房,库房,厢房,是接待普通客户的地方;第二进是主厅,议事厅,是接待大客户的地方。第三进是生活区与地下秘密库房。建筑细致讲究,生活用品美轮美奂,可以想象日昇昌鼎盛时达官显贵、大贾富商进入其中门庭若市的景象。
    日昇昌的创办人雷履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理”。从此,中国的汇兑业务彻底改变了货币流通方式,取代了古代通过镖局武功长途押送银两进行异地汇兑的旧时体制。
    走出“日昇昌记”,我站在门外,太阳已经偏西,投下了一道灰暗的影子。随着时间的远去,日昇昌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荣耀也好,屈辱也罢,都成为过往的烟云。而今它只是这个古城中的一个“景点”,随着日升月落而开门营业,关门打烊。我默默地注视着被光影照射的阴阳相间的门牌,似乎听到了一种从门内发出的深深叹息。高大的门庭已经在岁月的变更中变得斑驳不堪,皲裂的纹痕,宛如一位个耄耋老人脸上的褶皱,书写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这个中国第一票号,取下“日昇昌”为名,意为“日日升,日日昌”。鼎盛时期曾执全国金融界牛耳。但此时,它只能空洞地立在我的面前。曾经的富贵不见、繁华已逝,赫赫名声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当我站在平遥大街上一往情深地渴望穿梭到几百年前时,我却被时间无情地弹了回来。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文明,也最容易被时间青睐、被岁月囚禁成古董和文物,最终成为一种记忆而已。后人只能凭其丰富的想象去感受曾经的辉煌鼎盛了……
    大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平遥这样的金融中心,各种利益冲突也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凸显,因此,这里自然少不了评理断案的地方县衙。平遥古城的衙门保护很好,是游人必去观赏的一个景点。于是,电瓶车把我拉到了县衙门口。
    进入高挂“平遥县署”牌匾的牌楼后,是一个大院。正面是气度威严的大堂,大堂牌匾上写的竟然是“亲民堂”三个大字。迎面一幅楹联让我久久为之动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如此平铺直叙的百姓语言,没有夸张的辞藻,没有大而化之的说教,这种为官之道让后人敬畏。原本官人也是百姓,吃百姓饭穿百姓衣,欺压百姓就等于是欺诈自己,为官一任鸡犬不升,造福一方黎民百姓,失一官不失人品,重新回归百姓。若真是能做到这样,天下还愁不太平?那就会真正像衙门的另一幅楹联所说“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百载烟云归咫尺,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一署风雨话当年”。我看到县官的三尺堂案上,放着两个签筒,签筒里放得是县官施用刑法时用的令签。在平遥一百三十九位县官中,不知多少县官在拿起令签掷下的时候,能准确把握判案的深度和尺度,做到秉公断案,不徇私情。在我得知平遥县太爷祭拜供奉的大仙是狐狸精这一奇闻时,我对他们掷下的签产生了怀疑,据说县太爷认为狐狸精法力高强,能够帮自己保住官印。看来,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一己之得失而改变其为官之道,说来容易,做来却难。在这看似威严的大堂之上,那些阴森森的刑具,因为这个“狐狸精”,不知演绎了多少生离死别、冤魂萦绕的悲剧,又有多少人被草菅人命,屈打成招。多少人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这里上演过多少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闹剧和悲剧,我们无从而知。
    就在我将要步出县衙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样的对联,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为:“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此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是规劝百姓,下联则告戒官员。既劝告百姓让人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衙门还是少进为妙;又在明示衙门断案要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公心公道,真正为民做主。“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县太爷们在“亲民堂”掷下的一个个公正威严的令签,让多少百姓在正义中获得重生。同时,那些祸国殃民,身败名裂的“贪饵遭钩之鱼,衔虫落网之鸟”被唾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思前想后,我释然了许多,缓步离开“平遥县署”,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
    走出县衙,中轴线南大街与县衙相对称的是城隍庙与文庙。比起县衙庄重威严的气度,这里则洋溢着舒缓而热闹的民间生活气息。平遥的城隍庙与财神庙、灶君庙三庙合一。因此可以想象得出,每逢集市,这里一定熙熙攘攘,求神拜佛的、做买卖的,卖艺的,甚至是县太爷,也要拜城隍老爷,祈求风调雨顺,官运亨通。因而,各路神仙自然就香火鼎盛了。与城隍庙一街之隔的是文庙。相对于城隍庙的热闹,这里可是一个清静读书之地,历代以来一直是书院的所在,据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比北京,南京的夫子庙早240年至700年。这里还存放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张万历皇帝亲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卷。还有大成殿对面影壁上的一个硕大的“魁”字让人印象深刻。多少读书人为了这“状元”的名号,寒窗苦读,一举夺魁,从此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文庙里面供奉的是孔夫子,旁边两厢的房间内则放着各个时期名人雅士,主殿里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徒弟,塑像都是高大雄伟,让人肃然起敬。
    “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最近财运官运都上乘……”这时候,我看见大殿里放着数张桌子,文庙内部人士正在为络绎不绝的游客看相算命,排着队……想到当今的教育现状,看到这一幕,我在想如果孔子能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的时代,他该为他的“因材施教”所始料不及,原本清晰的“有教无类” 被演变的如此浑浊,夫子一定会文乎文乎地说,“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而面对文庙里的占卜算卦,他定会大声咏诵“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在这样一个春日,我匆匆逃往平遥,一路走来,豪气冲天,在建筑、历史和文化的时空中,寻觅一种空灵的敬畏。在金属、陶瓷和木器精湛的造型里,获得文学和艺术的启迪,在那些历史故事和演义传说中领悟生命、人性和生活的异样感受,古城繁华不再,金融远离,但时间始终在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或许在这里能找到对时间的感悟、对生存的焦虑、对商业的倦怠、对命运的无奈。平遥没有丽江的艳丽,没有凤凰的柔美,没有西塘的烟雨,更没有乌镇的清香和西递宏村的水墨画境,但是平遥更显得雄浑伟岸,沧桑厚重。走在平遥的街巷,恍惚中踏出回声,仿佛听到自己前世的脚步,仔细看着每一个擦身而过的面孔,他们或许在内心都会遇见前世的自己,好像在另一个时空里,面面相觑,投下一次清凉如水的回眸。小卖部、小客栈、小商贩、旧时庭院以及开着电瓶车接送游客的人们,依然遵循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活着。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历史与现实,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显得如此的和谐,达到了一种默契的境地,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新型“奴隶”社会里,在探访不可复制的“凝固的历史”之余,在青石砖、黄土墙,斑驳的木柱、凋零的瓦片间寻得片刻的宁静与缜密。
    转身之际,平遥古城墙已在身后,由清晰到模糊,渐行渐远。古城大街小巷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了我探寻的脚印和追寻的目光。这座流淌着浓浓古韵的小镇,让我在现代与历史的交错中穿梭。我匆匆而来,仓促而别,内心深处与古城的今天与昨天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在对话中结束,在对话里开始。初进,迫不及待;折返,慢慢回味揣摩。童老师引领我们且走平遥,走出”和而不同”、“大嚼屠门”的味道。市楼、日昇昌、平遥县署,金井楼、票号、经理、亲民堂,不仅让我们看到古城的古色古香,还使我们嚼出历史的内核,嚼出古城诞生的背景。嚼出“不在于观赏一时的景致,更不在于贪图短暂的感官享受,而在于能寻觅到与自己内心和灵魂对话的平台和中介,这种平台和中介就是历史与文化所蕴藏的人文和物化景象的环境和精神”的感受。还有起承转合的奇妙不读是会失去一次浸润的机会的。特此推荐。 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