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杆治二驴(吕)
村有一个出了名的懒汉名叫吕二,年纪快四十了还没娶妻,他住在父母留下的茅草屋里,吃了上顿没下顿,过得真不是人该过的日子,人们都说不愧姓吕有二个口,能吃能吞不能干。因为以前父母活着的时候对他太溺爱,什么也不让他做,时间久了他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村里人都说,也许给吕二娶个媳妇他就知道努力干活了,有了媳妇和孩子就有了责任。村中热情的村妇刘婶都到处给吕二张罗娶媳妇的事,有些人帮助他把草屋修整拾缀布置了一番。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相亲的女人,她叫翠花,年龄三十六,因为右手残疾,所以很晚也没人娶。在家里的时候她已经听说这个吕二很懒,但是想着自己也不是个全活儿人,她就想来看吕二究竟是不是传闻中那么懒。
热心的村妇刘婶带着翠花来到吕二的家,初进家门,翠花觉得草屋虽破,收拾的也算可以,没想象中那么脏乱,其实她不知道是村妇才刚刚帮他打扫过。一般男人看到相亲对象来家里肯定会立刻出门相迎,端茶倒水的逢迎,可是这个懒汉吕二竟然连从三条腿的椅子上站起来都没有,说话也是支支吾吾,没有一句完整的,气的翠花没呆上两分钟就匆匆走了,临走留下一句:这个男人还活着干什么,死了算了!吕二驴二,宁可懒死,不娶媳妇。磊山后喝地瓜汤丝饭一一服命吧。
也不怪翠花,吕二确实是懒得不像话,衣服堆成山才会洗,家里的碗都用过了,没有可用的了才会刷一次,菜地里的草比菜长得都高。。。。。。。连着相亲了几个女的,没有一个能看上他的。后来几个村妇商量这样不行,一定要想个办法,让人看不出他的懒才行。
有一天,村妇刘婶问吕二:“你最怕什么?”吕二回答说:“死!”
刘二婶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俗话说:″鞭杆治懒驴,快打慢调理“。怕死?那就有法治你。
几天后,刘二婶从大夫那里弄了些泻药,她偷偷把泻药下在吕二的饭里,吕二吃完很快开始拉肚子,一整天也没从茅厕出来,后来脱水严重,终于晕倒了。
刘二婶叫来大夫给吕二看病,他们串通好说吕二已经患了重病,需要多运动才能恢复,否则就是先瘫痪,然后就是死,最多超不过三个月。吕二被大夫的话吓坏了,顿时觉得身体更加无力,可是他不想死,于是决定改变生活方式,懒人也怕死,不动就是死。每天变得勤快了很多。
刘二婶还是经常会在吕二的饭里下少量泻药,虽然身体不舒服,可是为了活命,吕二还是忍着浑身酸痛继续干活运动。
那天,吕二按照大夫的吩咐正在挑水锻炼腿力和臂力,刘二婶带了个叫淑芬的姑娘来相亲,远远地那姑娘看见吕二一趟一趟的挑水,满头大汗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觉得传闻都是假的,这个男人看着是可以过日子的,于是她先点了头。
经过三个多月的锻炼,吕二慢慢就习惯了每天锻炼和劳动,人变得勤快多了。刘二婶觉得时机已到,就把实话告诉了吕二。知道真相的吕二十分感激刘二婶,感谢她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很快,吕二和淑芬成了亲,婚后吕二每天勤快的劳动做工,淑芬也勤俭持家,俩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年后还有了个儿子。
吕二能娶上老婆,不是靠掩藏懒惰欺骗相亲对象,而是靠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条路走不通就要换一条,就像刘二婶,脑筋要灵活,懂得变通。
【编者按】俗话说:“理治君子,法治小人。”刘二婶使用“鞭杆治懒驴,快打慢调理”的方法治好了吕二的懒病,成全了他的婚姻,使他过上了正常人家的日子。故事虽短,却很教育人。小说可从多角度总结道理,如:父母教育培养孩子问题,习惯与命运问题,因材施教问题等。故事情节自然、紧凑,语言生动、幽默。推荐阅读。编辑: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