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古诗中的“含蓄”艺术

作者: 江楠 点击:4125 发表:2020-08-29 15:27:12 闪星:2

诗,贵含蓄。《辞源》解释说:“包容,隐藏;藏深意而不显露叫含蓄。”(见《辞源》(一)0495页)在诗词写作中,“含蓄”指作品的一种风格和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含”,就是包含,含蘊,是说意思要包藏着点,不要写得太直太露;“蓄”,就是积蓄、停蓄,说话要保留着点,不要一次说尽。“含而不露”、“言尽意远”,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特征。诗,必须简洁精练,含滋蓄味。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评价诗歌优劣的艺术标准。作为文学门类中以精练见长的诗,总是较之其它艺术更简洁、浓缩、含蓄、富于概括表现力,因而也就更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引起强烈的艺术欣赏兴趣。古诗含蓄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四种:


一、全篇含蓄法

这种手法指通篇用暗示、比兴、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通过具体事体或形象,启发性地暗示出诗背后隐藏着的思想内容。这里的含蓄,主要指诗意含蓄,具体手法是“象征”。象征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寄托于具体的事物以表现出来。即用感性强的富于多重意义的外在形象,暗示出生活中的某种哲理或某种独特的感受。如:

(一)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藩镇节度使大多发展各自势力,不尊重中央朝廷。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看中了张籍的才华,想要重金拉拢收买。张籍写《节妇吟》回应,以节妇贞操,含蓄委婉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收买!

这首诗明写有夫之妇拒绝他人追求。开头就写“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接着拒绝:“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家是富贵的大户人家,丈夫又在宫中为官,是个光明磊落的正派人家。我“事夫誓拟同生死”,坚决拒绝别人求爱!最后深情还君明珠,写出了“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乍一看,诗意很简单。但整首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张籍以“妾”自比,以“君”比李师道。李师道想要重金收买张籍,张籍却斩钉截铁加以回绝:还君明珠,誓忠朝廷!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不激怒李师道,巧妙至极!堪称史上最含蓄的拒绝诗。

(二)朱庆馀《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中唐诗人。据《唐诗记事》记载:“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什,留26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豋科”(《唐诗纪事》卷46).当时,朱庆馀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放心,“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诗纪事》卷46)这首诗,重点描写新娘在婚后次日准备拜见公婆前的心理。忐忑之下,新娘慎重化妆,妆罢,又小心翼翼“低声”问夫婿:眉画的合适?朱庆馀以闺房情事来隐喻考试及第之事。他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舅姑比作主考官。“画眉深浅入时无”,是以借喻的方式在暗问张籍:“我的文章是否合适?”“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句,不仅写出了女子出嫁拜见公婆的羞涩忐忑心情,而且婑婉含蓄地表达了朱庆馀的期待心理。

更有趣的是,张籍即复《酬朱庆馀》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也顺着朱庆馀的比喻说下去。头两句说,吴越一地的女子梳洗后,在铜镜里照出了新妆。她们虽自知容貌明媚艳丽,可是矜持中仍然忐忑不安。这两句诗既赞扬了朱庆馀的诗才,也风趣地道出了朱庆馀当时特有的心理。后两句是对朱庆馀作品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隐喻说,那种历来认为贵重的齐地素绢,其实并不见得真贵,而采菱女子唱的一曲菱歌,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含蓄婑婉地表示朱庆余的诗可“敌万金”,让他不必为考试担心。1598622333112889.jpg

(三)陈沆《君王休道谢恩迟》

君王休道谢恩迟,昨夜新婚事可疑。

三尺白菱无点染,一根红线断多时。

分开罗帐无羞色,插入金针未皱眉。

量是海棠花早放,空留蝴蝶闹残枝。

清代状元陈沆,被皇帝招为驸马。然而不幸的是,新婚之夜,发现公主并非处女之身。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在古代,招了驸马之后需要向皇帝谢恩,感谢皇帝赐婚。为此,陈沆写了这首诗,请人呈送皇帝。

未婚已失身,是有辱门风的事,更何况是皇帝之家。怎样通过一首诗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说得使皇帝既能接受,又能谅解,还不会震怒,手下留情?这确实需要相当的胆量、高超的文才和天才的智慧。否则,诗中只要有一个字没有写确切,也会招来杀头之祸!所以,构思和写好这首诗,确实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技巧。陈沆不愧是状元之才,这首诗写得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量是海棠花早放,空留蝴蝶闹残枝”,比喻得非常贴切和巧妙,婉转含蓄,有理有节。结果,皇帝不但没有发怒,而且怜惜陈沆的文才,将他派到边远地区为官,从此结束了这段婚姻。


二、虚实含蓄法

虚实含蓄,指作者不是实写,而是从虚处着笔,使读者沿着作者虚写的意象,去想象和感受诗中隐含的实的事物和意思。司空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升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与极浦书》)就是说,诗中的“味外、韵外、象外、景外”的旨趣,不宜由诗人直接写出来,而需要诗人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诗外之音”、“诗外之意”,以起到“言尽意不尽”、“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如:

(一)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行人见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须欣赏;年轻男子看见罗敷,便脱下帽子,重新盘扎自己的头巾,想引起罗敷的注意。耕田和锄地的人都忘记了做农活,光顾着看罗敷,把农活都耽误了。这些人为什么如醉如痴的看罗敷?原因何在?诗人没有直接实写,而是间接地用以虚代实的方法,浓笔刻画了各类观众的举动,就是不写罗敷,从而将罗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举达到了含蓄衬托罗敷美丽漂亮的艺术效果。

(二)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乐府旧题,内容多为宫怨。汉朝才女班婕妤因汉成帝有了新欢赵飞燕而失宠。班婕妤退居长信宫,作《自悼赋》,有“华殿尘兮玉阶苔”之句。南朝齐谢朓取之作《玉阶怨》诗,李白也写了一首。

李白的这首诗,写了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这首诗,把相思怀念的现实情事提升了,使它产生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意境。诗里的“玉阶”、“白露”、“水晶帘”、“玲珑”的“秋月”,都具有晶莹、寒冷、皎洁的特质。于是,这些形象就形成了一种晶莹、寒冷、皎洁的意境。“玉阶生白露”的“生”,有生长、增加、进行的意思,是说台阶上的露水越来越浓重了。“白露”的“增生”又意味着:寒冷的增生;时间的增生;由此而来的怨情的增生。这女子为什么在玉阶上站这么久?“侵”字,暗示了她在抵抗“外界寒冷”的同时也是在抵抗“内心的孤独寒冷”。她用什么来抵抗?只有“罗袜”。这就表现了一种不肯放弃的忠贞和期待的品格。“却下水晶帘”,放下帘子是暗示期待的落空。水晶的品质是皎洁的、晶莹的,又是坚硬的。李白在传达感情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品质。“玲珑望秋月”,“玲珑”两个字都是玉字旁,是形容一种玉的饰物玲珑剔透的样子;“秋月”,是最皎洁明亮的月。中国诗人常把“望月”和“怀人”放在一起。这个“望”字有多层意思:眼中所望,心中所望。在望而不得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怨情”。诗中没有写一个“怨”字,全诗却都是思君的哀怨;全诗一字未提一句忧愁,却句句透出忧愁之意;全诗无一句正面实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句句怨意深沉。这就是司空图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清代沈祥龙称的“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这就是虚实含蓄的艺术功力。

据不完全统计:南北朝的谢朓、虞炎,唐朝的李白、郑锡、杨齐哲、郑鏦,宋朝的曹勋,元朝的梁寅,明朝的刘基、李先芳、唐献可、汤儒、徐庸,清朝的袁佑、彭孙贻等15人,先后都写过《玉阶怨》,李白写得最好。究其原因:委婉含蓄,意境高远。


三、暗示含蓄法

暗示,就是通过对其它有关事物的描写,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主旨。暗示,既要求“暗”,又要求“示”,所暗示的事物必须在作品中出现过,或有某种关联,使读者会自然地定向联想,不会发生误解。暗示法常常是在不便明说的情况下使用,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读者需要先了解创作背景,然后才能把握。暗示法多通过鲜明生动而又浅近的形象或情节来表达某种较为抽象的意思,运用得好,能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如:

(一)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这一天,按照风俗:白天不举火,夜晚不点灯,只吃现成冷食。家家户户还折柳插门,以示纪念。谁知晚上,宫廷里却派人把蜡烛送到那些显贵人家。

寒食节本该家家户户禁绝烟火,但那些显贵们却可以例外——宫中传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袅袅轻烟在官宦人家徐徐飘散……

这是一首“借汉喻唐”的讽刺诗。作者起笔轻巧,写出了寒食节的两种不同的景象,画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诗人对宦官擅权的种种表现,并没有直接写来,全诗仅用“五候”二字点到为止。这就使读者从作品描述的“寒食节帝都民间风情”和“寒食节宫中相互传烛”两幅画的对比暗示中,明白了作者讥讽宦官的深层用意。这种“不言之美”,就是含蓄。

(二)范仲淹《寄林处士》

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

比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范仲淹,是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著名政治家。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尝尽了官场的酸甜苦辣。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羡慕林逋的隐逸生活。

这首诗,首句赞扬林逋超凡脱俗之心可与高天明月为友,次句用东汉严光隐居垂钓的典故,进一步赞美林逋不为千钟俸禄而放弃隐居生活的高尚品格。三四句嘲笑白云多事,不肯留在山间,却要为雨出山而不断奔忙。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嘲讽了那些隐居山林,却又追名逐利的假隐士们。另一层是:这片不甘等闲的“云”,也特指范仲淹这样为国为民心忧天下的有识之士,不愿隐在深山,却要多管闲事,为国家兴亡,施展才华。“犹笑”,是自己虽有远大抱负,但却无力回天的“自嘲”。诗中描写了“与月徘徊”的林逋和“多事出雨”的“白云”。反衬中暗示嘲讽,含蓄中隐藏寓意。


(三)王勃《早春野望》

江旷春朝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这首诗,写了他在野外“望”到的景物:早春,天气暖了,江里的冰开始融化,空旷的江面春水潮涌,白浪涛涛;江边的大山高入云端,山上树木青翠,一片蓬勃生机;江边红花绿柳掩映着江亭。好一派南国的早春风光。但是,王勃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却不是它“望”到的内容,而是藏在山青水秀、花红柳绿、美丽风光背后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乡临睨极,花柳咉边亭”,点出了他身为游子客居他乡;“柳”、“亭”则暗示了在边亭设宴饯行,折柳送别。这首诗,只有20个字,却写得情景交融、含蓄美妙,不愧是佳作。


四、旁侧含蓄法

旁侧含蓄法的特点是:不从正面着笔,而从侧面落墨,出奇制胜。这样写,往往使诗含蓄深沉,又有鲜明的个性。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许多好诗,都是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手法表现。这种不正面描写、意思不直说、有话不说尽、“旁敲侧击”、暗示启迪的手法,就是“旁侧含蓄法”。如:

(一)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唐代诗人。《全唐诗》仅存《春怨》一首(又名《伊州歌》)。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辽西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这首诗的特点是:全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一语道破,更不一目了然,而是分成多个层次,抽蕉剥笋,一一解疑。

这首诗,字面意是:快打走黄莺鸟,别让它在枝上叫,叫声惊破了我的梦,害得我梦中不能到辽西。

人们要问:诗中的女主人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呢?第二句诗作了解释:“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呢?第三句诗说“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为什么怕惊醒她的梦呢?最后答复:是怕梦中“不得到辽西”。人们又要问:这个年轻女子竟然做梦都想去辽西,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她的亲人为什么远去辽西?去辽西干什么?她去辽西是与征夫相会?还是去看望远征辽西的兄长?诗的题目是《春怨》,女主人到底“怨”什么?是单纯地怨黄莺鸟?最后几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答,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联想。这样,这首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功夫了。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隐含了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就使这首小诗更加深曲含蓄,味外有味。不愧是一篇千古流传的名作。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李白、王昌龄、金昌绪、刘方平、戴叔伦、崔亘、杨凝、刘兼、郑愔、殷尧藩,宋代朱淑真、周弼、王镃、王令,明代沈明臣、郑惟勉、谢榛等17人都写了《春怨》诗,金昌绪写得最含蓄深沉,略胜一筹。

(二)李端《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鵲喜声。1598622452790149.jpeg  李端,唐代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受唐代宗李豫的驸马郭暧邀请,即兴吟诗。李端赋诗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他用委婉含蓄的语气说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将会像三国时那些弹筝奏曲的美女一样,故意拂弹错误,向他求教。郭暧当场把美女镜儿赠给了李端,一时传为佳话。

李端的《闺情》诗,写了一个月落星稀的拂晓,一位闺阁中的女人伴着孤灯,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当门外传来喜鵲的叫声时,她总以为自己心中所想的美事来了。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披衣下床,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前张望。然而,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了她。她,恼怒了!当再次听到喜鹊的叫声时,认为喜鹊又在欺骗了。她,愤恨之极,竟然怨恨起报喜的喜鹊!那么,这位妇女究竟在期待什么?什么事使她激动得一夜未眠?最后为什么怨恨?她到底恨什么?诗的标题是《闺情》。诗中的这个女人,也许是位独守空房的少妇,在期待着远方的丈夫归来团聚;也许是个怀春的少女,在盼望心中的白马王子前来约会,她盼望他来,又担心他不来,还担心他来了以后又胡来……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全部留给读者去联想。

作者先用“落月”、“稀星”、“孤灯”构成了深闺长夜的典型环境,渲染了情思起伏的浓烈气氛。然后用“梦难成”揭示了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披衣更向门前望”,极写了女主人急不可耐的思春心理。“喜鹊枝头叫喳喳,必有喜事到我家”!谁知,“心上的人”却一直没有来。因此,她对喜鹊由“喜”转“恨”,恼“怒”成“怨”!虽然全诗没有写一个“怨”字,却把一位多情少妇的“怨恨”形象,旁侧含蓄地表现得活灵活现,使这首小诗产生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钟嵘《诗品》)的艺术效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初探”,亦经典古诗为例,以精湛古文论为据,论述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含蓄。为人贵直,为文贵曲,直白不是艺术,直接不成诗歌。全篇含蓄也好,虚实含蓄也罢,暗示含蓄也好,旁侧含蓄也罢,讲的都是含而不露虚实相生。“实”是生活,“虚”是创作,虚虚实实方是艺术。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