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漫游黄鹤楼

作者: 葛江洋 点击:940 发表:2017-08-23 14:11:52 闪星:1

  盛夏八月到武汉,心里做足了挨“烤”的准备。武汉在历史上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可如今的武汉人却说,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变暖,仅中国在夏天气温超过三四十度的城市就有几十座,武汉的火炉之誉已经不算什么了,倒是近些年武汉人提出的武汉精神“敢为天下先,建设新武汉”之励志口号遍布大街小巷,让人感到一种热乎乎的激情。

  我大约在十年前曾经到过武汉,那是一次“公游”。“公游”就有“公宴”的款待。放下行李就上了酒桌,几句好话相劝就有几杯好酒下肚,几杯好酒就晕晕乎乎。随后只记得去了著名的黄鹤楼,在那里买了一本《黄鹤楼楹联集》,回家始终放在书柜里,冷落得红颜已逝一般。还记得去了东湖,在那里留过几张照片,洗印出来后夹在信封里,也很少浏览。所以,武汉于我的记忆是那种“酒酣胸胆”后的模糊……

  这次是“私游”,自己掏路费、宿费,所以格外珍惜。更没了“公宴”款待,头脑未被酒精泡过,所以就始终清醒着。虽然对地理不熟,又没有亲友导引,属于误打误撞型的游走,但短短两天时间还是去了著名的景点黄鹤楼、户部巷、省博物馆、东湖、古琴台、汉正街和光谷商业区等,记忆肯定比上次要深刻,思考也比上次要宽泛一些。于是,解开束缚的羁绊,先就着黄鹤楼说点对旅游的感想。

  武汉向来就以黄鹤楼为荣,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武汉人说武汉不能不提黄鹤楼,外地人游武汉不能不去黄鹤楼。黄鹤楼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千年风流,无出其右。

  我这次准备好了精神,想好好读读这千古佳作。可不知怎的脑子却跟不上景物的展示,走着走着,总是想到了另处。因为除了赞叹建筑的精美,我却无法感受出历史的厚重,反而从黄鹤楼的成名之路中,私下忖度出开发旅游名胜的“三步曲”,总结出来,也许方家该给个赏钱的。

  “三步曲”之首是必须要有传说。传说就是编故事,编得越久远越好。故事编得好,就可成千古佳话,编不好,你再有历史也是白搭。故事编得好的地方都成了旅游胜地。

  黄鹤楼的故事就编得好——古时一位辛姓老板,在山里开了家小酒馆。某天,一个道士前来喝酒,临去要结帐时,辛老板执意不收钱。道士过意不去,便用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告诉她:“如有客人来,只要朝鹤拍几下手,鹤就会从墙上下来舞蹈。”辛老板依言为之,果然吸引大批酒客,每天都生意兴隆。十年后,那道士又来到小酒馆,朝鹤吹奏铁笛。鹤闻乐声,从墙上跃下,伴随节拍舞蹈,末了道士即乘鹤离去。辛老板为了纪念这段奇遇,便在江畔建楼,并取名“黄鹤楼”。

  “三步曲”之二是要有才子点缀。所谓才子不一定学富五车,但必须灵气超人,拿现在的话讲,是有点子,有创意。正当辛氏老板不知所措之时,突然就有一位才子光临,此人姓崔名颢,平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看来也是一个酒色之徒,但人家就是有才,太有才了。那天也不知是酒喝得到位,还是心情抒放到极致,竟口占一首七律,挥笔题到墙上,当时也不知那辛氏是否读懂,或因此免了饭钱,编故事的人手下留情,故意忽略了这段,也给后人留下“继续编”的拓展空间。而崔颢这首即兴之作,又不知被何人称之为“唐诗七律之首”(不知是否开过专家评委会或搞过网上投票),但后来此人还到过东北,曾经写过一些如“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等大气的诗作,但仅就这一首,摆在唐诗之首,似乎有些牵强。可崔颢为黄鹤楼题写的这首诗为此楼扬名而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这就是在旅游开发中“才子”参与的作用。

  第三步曲是名人定盘。既然是玩文化的路子,名人是大不可少的,名人定盘,力挺千钧。而为黄鹤楼定盘子的名人又正是李白。李白可是真学问,无论你想怎样颠覆都无法撼动李白在中国诗坛上的霸主地位,而且李白在当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相传若干年之后,李白慕黄鹤楼之名来到此地,诗兴大发,正要吟诗,却发现了崔颢的诗作,他不知是惜才有加,还是真心折服,只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放下斗笔,不再提赋诗之事了——其实就这段,也许是委屈了李白,究竟是否出自李白还有待考证,另有一说是出自一位和尚说的:“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在历经千年楞是安在了李仙人头上,恐怕此案是永远翻不了了。

  然而,这个千载难逢的场景也不知是被哪位“大导”瞬间抓住,于是推论出:既然李白都如此看重崔颢的诗,那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应当就是当朝之冠了,那黄鹤楼由此得了仙气一般,一举成名天下知,且经久不衰。更有借机炒作之人,在此地建起“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景点。尽管黄鹤楼命运多舛,自三国时期建造后曾经屡建屡毁之厄运,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然而,1700多年来的历届政府都颇有文化慧眼,他们接续修建,且每次翻修都力求精美,其造型和风格都体现了当时的特点。1958年时,苍老的黄鹤楼不得不给新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腾地方,直到23年后又由市政府投资就近重建起当今的黄鹤楼,大概那时还没有兴起承包之风,质量完好,做工精细,其风格和造型兼容百家,留存到现在也有三十多年,但愿此楼能够长命百岁千年。

  可近年来,也许是市场之风吹得人们浮躁和张扬起来,如同现在人们热衷于改编经典一样,后人十分不甘心先前的精品,为显得自己也有文化,就争相在上面“添足”,先是有人发现那崔颢的题诗早已不见踪影,于是就修起一道崔颢题诗墙,请了名人的书法在上面替代;再有人想起,李白的“搁笔亭”已经陈年老化,于是就张罗又修建了一座,还请了著名大家臧克家先生题写牌匾,请了曹禺先生题写楹联。故事“编”到此本该可以,可有人还嫌不足,不知凭什么又创意出一座“米芾拜石”的雕塑。传说中米芾遇石称“兄”,膜拜不已,人称”米颠”,也喜欢湖北这个地方,又自称“米襄阳”,可不知米芾和崔颢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朋友?亲戚?好在创意者底气不足或胆子不大,没有把关公和秦琼连在一起的勇气,只能理解成是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把历史上的传说“打包”在一起,凑凑热闹,展示一下创意的才华和雕塑的本领罢了。

  最让人觉得匪夷的是,与黄鹤楼相对衬的还有一座世纪钟,那时尚风格一看便知是当代人建造的,其设计造型我不敢妄加评点,只是怎么也无法把黄鹤楼与世纪钟连在一起,思来想去,得不出结论。大概又是哪位才子的创意,也许是那位大名人的定盘。我断定应该是领导层面的——现在的才子或名人,如果没有领导的身份或领导罩着,成不了这大的气候。

  只是缺少了传说。

  2014年8月3日初稿于鸡公山

  2014年8月24日修改于沈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黄鹤楼,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历来为华夏之人所向往,尤为文人骚客所青睐。作者二上这历史名楼,赞叹着建筑的精美,却无法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原因为何?我们能从作者忖度的开发旅游名胜“三步曲”而得知:一曰要有编出来的传说;二曰要有灵气之才子的点缀;三曰要有名人定盘。实际上,这“三部曲”放到如今的黄鹤楼上,就是在市场之风的狂吹之下的浮躁与张扬,“胡编乱造”下的黄鹤楼仅仅成为一个游览场地而已。作者幽默的言辞后面表达的却是一丝无奈与愤懑。 推荐阅读 【编辑:路人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