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志愿军】【第三届】枕戈开城,饮马临津江

作者: 弦歌悠扬 点击:1654 发表:2020-08-10 06:25:29 闪星:8

摘要:金志明,在军营,被提干入党;在临汾工作生活60多年,先后创办两所学校,浩然正气,勇于挑战;求真务实,积极奉献;强健身体,自强不息;即便现在坐在轮椅上仍然思维清晰,声如洪钟,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一座丰碑。

1951年春,22岁的翻身农民金志明,怀着喜悦的心情,积极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告别重庆市綦江县隆盛镇垭口湾老家,援朝参战于65军193师578团高射机枪连,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战士作战。

朝鲜战场上,只要不下雨,敌人就狂轰滥炸,弹如雨下,坦克进攻,地雷埋设,步兵出击,高处发炮弹,低处扔炸弹。我志愿军在飞机高飞时,高射炮打;低飞时,高射机枪打。高射机枪手瞄准敌机翅膀,有时打落敌机,有时使敌机震慑而逃窜。

当时,战斗残酷,条件恶劣,金志明与战友们爬冰卧雪,忍饥挨饿,并肩战斗,置生命于度外。亲历了1951年秋季攻势,1952年临津江阻击战、三战红山堡,浴血奋战,打击敌人,连队曾集体荣立三等功,他也被评为“立场坚定,战斗勇敢”的战士。虽然参军时身体瘦小,体重较轻,连长想退回他,但他不怕累,肯吃苦,走路快,战场上战友扛四次木料,他就可以扛五次,很受指导员欣赏。虽然高小未毕业,但他读了不少书,在当时连队战士文盲占80%以上的情况下,被推荐为“读报员”,为战友们读书念报,看家书写家信,得到好评,所以1952年秋,经连队审查上报,团党委批准提了文化教员。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一批回国。

 

秋季攻势中,坚强斗争意志

1596959082659935.jpg

1951年,在秋季攻势中,由于敌人的空中火力钳制了后勤运输补给线,志愿军在后勤运输与供给上遭遇绞杀战的无情打击,几十万大军的给养供应无法保障,志愿军所需要的粮食被服装备,全要靠国内运来,物资保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不仅弹药不能及时运上去,就连部队口粮也难以为继。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金志明所在连队每天只能喝几碗稀饭。战事激烈频繁,生活条件很差,营养跟不上,连队战士先后都患上了夜盲症,晚上视物模糊不清。可是,运送弹药、抢修工事、转移阵地等任务又必须在夜间进行,大家就在右臂上系一条白毛巾做标志,再由没患夜盲症的战友走在最前面,用一根电线牵着大家走。行进中,虽然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但是,大家都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

在近两个月的秋季攻势中,官兵们在野外摸爬滚打,军帽破得顶上开了花,肘肩膝处都破烂不堪,大家就想方设法,用电线中的铜丝把破烂的地方连接起来将就着穿。

很快到了冬天,官兵们没有褥子,铺的是半干半湿的野草;没有被子,盖的是防雨布。由于过于疲倦,战士们常常一躺下就能睡着,可是,又冷又湿的“被子”往往让他们睡到半夜就被冻醒。躺在草地上,金志明和战友们多么渴望有一床暖和的铺盖呀。

指导员秦书秀把在抗日战争中用过的方法教给大家,睡觉时,先把棉裤铺在身下当褥子,用一根细绳把棉大衣袖子扎紧,人坐在铺上把腿伸进袖筒内往下一拉,最后,脱下棉衣睡在已经铺好的棉裤上,再把棉衣往身上一盖,这样就暖和多了。

 

临津江阻击战,加固中朝友谊


驻扎青长里北山森林中,由于空中敌机天天轰炸,地面时时进攻,战士天天与之交战,几天我志愿军占领阵地,几天敌人占领阵地,战事处于拉锯形式,我军只能天天晚上抢修被炸烂的工事。这时面临敌机轰炸一是天天要越过两道封锁线的鬼门关,二是修筑工事时,经常遇到残肢断臂,战争的惨烈也考验着每位战士的意志,三是在工地上还经常发现有长头发,可见当时敌人的军风败坏。就这样,两次战斗后,满山都是苍松翠柏的青长里,却被炮火打得只剩下一根弹痕累累的枯树桩子立在山头,山上的土被炮火翻了一遍,红彤彤的又松又软,志愿军的炮兵就给它取名"红山堡"。其间战士们衣食难以保障,洗澡更不敢奢望,衣不蔽体不说,虱子寄生不少。两个月三战红土堡,连长说“我们手背可以划洋火了。”

1596959115557777.jpg1596959121283149.jpg1952年秋,我军把敌人打到临津江以南之后,金志明所在连队在临津江以北的滩头阵地壕沟作战,靠江边有一大片稻田,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的弯了腰,一派丰收景象,但是由于敌人不分昼夜的向江北岸打炮,当地老百姓眼看着稻子烂在田里却没法收割,生活举步维艰。在战友伤亡不断的情况下,为此师部下令,连队卫生员、理发员、文化教员、炊事员等人,身兼通讯员、运输员、救护员和战斗员,除保障部队生活、随时抬担架外,不能让附近老百姓没有饭吃,更不准饿死一个人。当时志愿军部队主要吃东北产的高粱米,每人每天3斤,每个连队都有结余。经团首长研究决定,把各营连节余的粮食救济给驻地生活有困难的群众。

金志明被调到团政治部民运股,到驻地委员会(区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摸清情况,造出需要救济者的花名册,送给团部审批后分片发粮。为此,经金志明手志愿军先后4次共发放救济粮60000多斤,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增强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金志明回国。1955年冬,他被报送65军工农骨干训练大队学军事、学文化。7年军队生活的锤炼,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养成了严守坦诚,果断坚强的气质。 


创办学校,教育花开临汾

3392e9dcaef67829c1b6cff248e4c4c.jpg

1957年,金志明从部队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由于表现出色,曾担任班长、兼班主任、学生会主席、系团委副书记。

1961年秋,从山西大学毕业分配到临汾三中工作,代语文课兼班主任,先后执教12年,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金志明担任学校支部委员,负责全校的民兵工作,取得好成绩,也被写进三中校史,曾光荣出席山西省民兵工作模范代表表彰大会。

1973年调临汾地区教育局,为推进普教工作上台阶尽心竭力。1979年调临汾地委农村工作部,主持全区人民公社领导干部培训工作4年,获参训干部高度认可。

1985年,建言献策,四处奔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把临汾农机校、五七农大与农干校合并,创办建立了“临汾地区农业专科学校”。他废寝忘食,心系教学,狠抓教学质量,使农学系近百名学生参加全省专科学校英语考试,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临汾培养出千余名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1988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查批准,将“临汾地区农业专科学校”改办为“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 (现师大文理学院)。继山西师大、临汾师专之后,在平阳大地开出了第三朵高等教育之花。

退休之后乘改革春风,金志明扬鞭奋蹄,余热生辉。1994年,克服校舍、资金、管理和教学诸多难题,创办了“临汾教联中学”,当时我被学校派往教联兼课,有幸和金志明老师相识,并结下了忘年友谊。他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低收费办学20年,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合格高中学生。

92岁的金志明,在军营,被提干入党;在临汾工作生活60多年,先后创办两所学校,浩然正气,勇于挑战;求真务实,积极奉献;强健身体,自强不息;即便现在坐在轮椅上仍然思维清晰,声如洪钟,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一座丰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老志愿军金志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表现了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退役后矢志不渝,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他为临汾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令人钦佩。人生如斯,令人叹服!文章用确凿的事实,叙述了老战士的精彩人生,为后生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