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芳香唐诗》之十五:菖蒲

作者: 林下蕉客 点击:1622 发表:2020-06-18 09:18:04 闪星:2

 

  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从花形上很容易和鸢尾混淆,从名字上很容易和唐菖蒲混淆,但它们三者还真不是一个科一个属,鸢尾是鸢尾科鸢尾属,唐菖蒲是鸢尾科唐菖蒲属。
  菖蒲是水边植物,就像它的一个别名水剑一样,菖蒲就是从水中长出的长长的剑,分外挺拔洒脱,菖蒲是中国原产,一开始开白花,后来培植的开很多种颜色的花,因此容易和鸢尾混淆。
  李时珍对菖蒲的由来有很好的解释,他是真正的专家,我们就听他的吧。他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 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意思是冬至过了五十七日菖蒲就开始生长了,那时天气还很寒冷,所谓“百草之先生者”。菖蒲开始生长了,农人才开始耕稼,人们对它很是器重,也看出了它的品格:“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
  近些年城市公园大行其道,但凡有湖的地方都会种植菖蒲、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仲春时节,也是菖蒲开花的时节,黄菖蒲明艳的黄色装点依旧清冷的湖岸,别看如今只是稀疏的一层,来年就会布满沿岸,这就是“昌盛”来源。
  据资料说菖蒲和艾叶是端午节的“标配”,这应该是南方的习俗。南方人屈原喜欢菖蒲,他在很多辞里都提到菖蒲,比如,《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九歌·湘君》:“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兮兰旌。”《九歌·湘夫人》:“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其中的“荪”、“荃”就是菖蒲。所以纪念他的日子选散发芳香的菖蒲完全适合。只是北方人不用而已,和北方的地理位置有绝对关系,北方缺水,缺湖,自然也缺菖蒲。就算是想通过菖蒲表达对屈子的怀念,材料也不现成。
  现在说唐朝的菖蒲,很奇怪,入诗的很少,我只找到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原以为以菖蒲的“品格”“芳香”在大唐很可以大肆入诗的,但是不是,这样的“原以为”我无数次出错。但不论怎样,唐诗里毕竟有菖蒲,而且是李白写的。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这是李白送别友人道士杨山人的诗。李白的诗永远的恣肆张扬,无以伦比的洒脱,无人能比,无法描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就罢了,就是送别友人都要写的神奇跳跃,气象万千。且看:
  我在那嵩山玉女峰那里,有千年修行的地方。既是要长久的修行,那就要有个好心情,好景致,我满意的景致,比如把那明月长长久久挂在东溪的松上,岂不逍遥自在?老朋友杨山人去采仙草,那起码是九节的开紫花的菖蒲,然后化仙而去。我呢或许年末去看你,是“青天骑白龙“般的去看你。
  你看李白是不是很潇洒,看不出离愁别恨,就是挥洒自如,出神入化般的仙风道骨。
  李白的菖蒲不是寻常的菖蒲,和道家有关。老道葛洪在《抱朴子》中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饥不老,不知所终。”
  《神仙传》云∶“咸阳王典食菖蒲得长生。安期生采一寸九节菖蒲服,仙去。”
  李白提菖蒲是有原因的,食菖蒲可以长生,“仙去”。李白最终是仙去了,中国人都相信,只是大家不知道,他仙去可能就和菖蒲有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菖蒲有很多名字,比如白菖蒲、藏菖蒲、石菖蒲等,出生于上古时代的菖蒲,还有个显赫的别名:尧韭。菖蒲有很多作用:民俗上,可做辟邪之物;医学上,可治流感;美学上,可做盆景;文学上,可做诗歌意象,且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优秀之作,比如《离骚》,比如《送杨山人归嵩山》,比如《嵩山采菖蒲者》。必须强调一下,菖蒲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李白说“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李继红(林下蕉客)说“食菖蒲可以长生,‘仙去'。李白最终是仙去了,……他仙去可能就和菖蒲有关。”好文。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