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七碗茶》中的奥秘

作者: 原野 点击:2057 发表:2020-06-12 13:19:22 闪星:2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喜欢喝茶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卢仝的《七碗茶》的吧,但是《七碗茶》却仅仅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只因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所以才广为传颂。整首诗篇幅冗长,因此也就这几句精华时常不绝于耳了。但是这首诗不仅仅是茶罢隔盏后的即兴发挥,它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不知道大家都是否了解。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1591938960375495.jpeg

  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后来,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随即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文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1591939053102364.jpg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后人常将七碗茶歌比作人生的境界。一步一个台阶,一步步的深入悟道的一个过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莫负茶碗深意,莫忘人生乐趣!卢仝好茶成癖,被世人尊称为“茶仙”。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后人常将七碗茶歌比作人生的境界。一步一个台阶,一步步的深入悟道的一个过程。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